APP下载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朝花夕拾》为例

2016-05-26杜晓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杜晓军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朝花夕拾》为例

杜晓军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 要: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朝花夕拾》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详细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他们处理文化负载词的可取之处以及合理之处。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认为翻译工作者可以把“目的论”作为处理文化负载词的宏观指导理论,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蕴涵意义,可以交替使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去处理文化负载词。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目的论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语言中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一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会在其民族语言的词汇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某一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与此同时,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在各自独特文化传统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某一文化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词语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另一种语言里有可能找不到与之意义对等或与其意义完全契合的词,这样在两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就出现了词义空缺现象。

对于这样的文化负载词,大多数译者主张采用音译法,但音译法也造成了许多弊端,有时不能很好地传递和推广汉语文化。例如把中医所谓的“元气”“气虚”直接音译,就没有很好地传递出中医的文化内涵;有的译者主张采用意译法处理文化负载词,例如把“乌纱帽”翻译为“an official post”,这种译法虽然译出了这个词的比喻义,但目的语读者并不明白它本身是指中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是做官为宦的代名词,没有很好地传达出这个词语在源语中的蕴涵意义,影响了源语文本信息的准确传达。当然也有一些译者由于文化知识素养欠缺,误译了文化负载词,造成了笑话。例如上海衡山公园有一段碑文介绍,说这个公园旧称“贝当公园”,英文简介直接译为“Beidang Park”,此译者根本不懂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许多地名是用殖民大国的名人命名,“贝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名将Petain,这种望文生义的译法会使目的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因而,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化负载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示意义,更要关注它的关联意义,不了解这两种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理解和表达这个词汇所承载的全部语言文化信息。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成为当前汉译英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影响翻译质量和源语文本信息准确传达的最大障碍。

一、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现状

翻译这一文化交流活动历史悠久,从事翻译的人具备不同的社会背景与语言背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期待值均不相同,衡量翻译的准则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多种文化翻译的标准和理论[1]5。基于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许多学者都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影响,是我国较早引进的翻译理论之一。“功能对等”论中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2]在文化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这个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会使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改变源语文本信息,还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

而更多的学者和专家还是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面,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探究,例如陈宏薇、包惠南、李佳、赵彦春、刘宓庆等。其中陈宏薇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她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汉语与英语的词汇体系中存在许多词义空缺的现象,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或相近的表达方式”[3]107。例如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将其翻译为“the way”就很难反映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所以针对词义空缺现象,即文化负载词,她主张要翻译出词语的文化蕴涵意义,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意译、音译和直译法,巧妙运用英语词汇表达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但是此理论只是指明了处理文化负载词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没有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也没有指明哪类词语适用何种翻译策略会更好一些。

包惠南认为“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4]67。对于词义空缺,李佳认为,译者只有尽最大可能重现源语词汇的信息,根据源语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色彩和功能,可分别采用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源语词汇的义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转换等翻译策略[5]23。此理论过于空洞,没有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也没有具体说明何种词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赵彦春认为,一种语言中可能既有上义词又有下义词,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有上义词或下义词,而且下义词数量也不对等,如英语中只有“rice”而没有下义词,汉语既有上义词“米”,又有下义词:“精”“粗”“粹”“糙”“粃”“糯”“糠”“粑”“糊”“粥”等,由于文化导致的词汇空缺,只好采取意译的方法,如:精米可译为:well-processed rice[6]79。此种翻译方法过于单一化,意译的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刘宓庆认为,“文化无所不包,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无处不在,哪怕是几个简单的人名地名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他把文化负载词分成三个层次: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习俗文化)和深层(心理文化)。对于翻译来说,他认为物质形态层的文化信息词虽然容易辨认,但要传达到另一种语言里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绝非易事,尤其是那些在译语文化中缺失的器物。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加深,当今社会,一种存在于某种文化中的东西会很快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对于这些东西的翻译,有些可以通过借用译语文化中相似的表达方法,如大饼——pancake、馒头——steamed bread;有些只能通过解释的方法,如茅台——Maotai,a Chinese whisky;炕——kang,a heated brick bed;还有的则只好使用音译,比如旗袍(长衫)——choengsan;制度或风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他认为译者实际上担起了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适当地加入一些解释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被译成“Waking of In⁃sects”,未必能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节气代表的时间很重要,对“惊蛰”就要注上“March 5,6 or 7 when creation stirs after the winter sleep”;心理活动层的文化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与物质形态层和制度习俗层相比处于更深层次。例如:梅、兰、竹、菊等花以及龙、鹤、凤等动物在汉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他主张翻译与这些名词有关的文字时,译者应进行适当的阐释。而对于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语言表达形式,他主张译者首先要认识到它们的宗教色彩,然后根据原作者的意图、翻译目的以及译文读者等因素,决定是否要保留原来的宗教色彩[11]116-117。

二、《朝花夕拾》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虽然奈达、陈宏薇、包惠南等学者和专家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给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但是他们的翻译方法大多只是纯理论,没有把自己的翻译理论用于实际的翻译作品;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朝花夕拾》中,有很多具体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例,这些实例反映了二位译者处理文化负载词的巧妙之处,反映了译者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很好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信息,使得英译本《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译者对书中的文化负载词处理得很到位,翻译方法和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朝花夕拾》英译本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者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做法是,大量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即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以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因而采用了意译、替代、略译等方法去处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对于少量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异化的处理措施,即尽量使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风味,所以采用了音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法、直译加注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总的来说,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采取了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的翻译办法,大大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也很好地传递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一)异化与归化

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斯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形》(The T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法就是译者有意使译文打破目的语常规,尽量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异国情调。劳伦斯·韦斯蒂认为,异化法的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到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而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劳伦斯·韦斯蒂认为,归化法“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二)《朝花夕拾》中的异化范例

《朝花夕拾》英译本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即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于目的语读者的世界,以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为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蕴含意义,《朝花夕拾》英译本中也使用了多种异化翻译方法,具体包括音译、音译加注、音译加直译、直译、直译加注。

1.音译

音译是指用汉语拼音,将源语文本直接转换为拼音。当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构成“零语义”现象,或者源语中的词语和词组不能直接译成目的语言时,在这种情况下,音译就成为主要的翻译方法。音译法通常用于翻译人名、地名和新的术语。在英译本《朝花夕拾》中,人名、历史人物、动物或昆虫的名字,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处理,像“闰土”“东方朔”就是直接被音译成“Runtu”“Dongfang Shuo”。

2.直译

直译也被称为字对字的翻译,它是把源语文化传播到目的语文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此外,直译强调语言和文体的特点,它是源语文本异化翻译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在英译本《朝花夕拾》中,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都是通过直译的方法翻译为英语的,通过直译可以很好地保留汉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下例:

例1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译文:It has long since been sold,together with the house,to the descendents of Zhu Xi…

在上面的译文中,“朱文公”被译成了“Zhu Xi”,如果朱文公被直接音译成“Zhu Wengong”,似乎是忠实的翻译,但是那就很难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了,因为朱熹是北宋著名的儒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谥号为“文”,世称朱文公。目的语读者对他了解很少,所以此处译文要采用直译法,使之明示化。

例2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

译文:A room centuries old,dimly lit by a bean -oil lamp,is the happy hunting-ground…

在这儿,文化负载词“豆油灯”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段,翻译为“a bean-oil lamp”。直译不仅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而且不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的障碍。

例3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译文:Written in White Cloud Pavilion,Guang⁃zhou.

例4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译文:Behind our house was a great garden known in our family Hundred-Plant Garden…

例5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译文:On one occasion,though,I felt an un⁃precedented respect for her.She often told me stories about the Long Hairs…

在这几个例子中,“白云楼”“百草园”和“长毛”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主要是因为直译可以保留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长毛”被直译为“the Long Hairs”,这种译法很好地体现了源语文化的历史特色,因为在鲁迅童年时期,洪秀全的军队以及后来的各种盗贼和反叛者均被人们统称为“长毛”。直译全面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信息,并且使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

3.音译加直译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只是单纯地使用某一种翻译方法将一些文化负载词翻译为英语,那么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将不能清楚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在这种情况下,综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翻译方法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一些特殊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音译法和直译法通常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英译本《朝花夕拾》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6 ……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

译文:…using what we called“Jingchuan pa⁃per”…

例7 ……汉郭巨家贫……

译文:…Guo Ju of the Han Dynasty was poor…

此处译文中,文化负载词“荆川纸”被译为“Jingchuan paper”,译者采用了音译加直译法;“汉郭巨”被译成“Guo Ju of the Han Dynasty”,译者同时也使用了音译法和直译法。郭巨是一个汉代的著名历史人物,所以他的名字就采用了音译,人名成为专有名词。但是“汉”在这儿指的是中国的汉代,要明示化,因而译者采用了直译法。在此处两种翻译方法综合使用,这样做,译文就可以很容易地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4.直译加注

有时如果只是单纯采用直译法,那么源语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可能会部分的缺失。此外,由于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可能难以理解译文,加之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含义是很难从上下文语境中推断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加注法补充翻译,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例8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

译文:…whose father ran a shop selling the tin⁃sel coins used at funerals…

如果在译文中没有了“used at funerals”这三个单词的注解,那么源语文本的信息就会有所缺失,并且目的语读者也不明白中国文化中锡箔的用途,“锡箔店”这个词的内涵就没有完全传达给读者。

例9 ……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译文:…he declared that the scholar must have seen the Beautiful-Woman Snake(a monster with a human head and snake’s body)…

“美女蛇”这个词来源于从古至今流传的神话传说《白蛇传》,但是英语读者不了解这个词语或这样的传说,因此进行适当的注解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弥补汉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英语读者对汉语文化有一个深入的领悟。

(三)《朝花夕拾》中的归化范例

《朝花夕拾》英译本中少量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即尽量使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风味。但为了使译文更接近于目的语的行文规范,更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朝花夕拾》英译本中也使用了归化策略,具体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替换法、释义法、改写法、漏译等。

1.意译

依据刘重德的观点,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很好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意义和内涵,而又没有试图再现源语文本的句型或修辞格,而对译者来说,直译几乎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在《朝花夕拾》英译本中,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多次使用了意译的方法。这样做,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会在其英文版本中有所缺失,但是主要的文化信息却被很好地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此外这样做可以使译文更地道更流畅,更易被目的语读者(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如例1:

例10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译文:We all read from different texts:

“Is humanity far?When I seek it,it is here.”

“To mock a toothless man,say:The dog’s ken⁃nel gapes wide.”

“On the upper ninth the dragon hides itself and bides its time.”

“Poor soil,with good produce of the inferior sort interspersed with superior produce;its tribute,mat⁃ting,oranges,pomelos.”…

上面的句子选自鲁迅的经典作品《朝花夕拾》,这些句子的意思甚至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都很难理解,然而,通过意译的翻译方法,原文的主要意思很容易就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2.替换

除了意译之外,替换是另外一种在《朝花夕拾》英译本中被广泛使用的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方法。替换是指将源语文本中的一些词语或者成语翻译成英语时,不是字对字进行直译,而是在英语中找出与这些词语或者成语在意思和文化内涵方面高度一致的词汇来代替这些词语或者成语。这样翻译,目的语读者就可以在英译本中获得与在源语文本中同样的信息交流的效果。此外,使用替换翻译方法,还可以使译文文本变得更容易让目的语读者理解。例如:

“梦里也记得元旦,第二天醒的特别早……”

“Even in my dreams I remembered it was New Year,and the next morning I woke specially early.…”

现在,人们都知道“元旦”是指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也被称作阳历年。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元旦是指农历年的第一天,中华民国开始把公历一月一日确定为元旦,农历一月一日确立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公历的一月一日正式确立为元旦,也就是阳历新年。目前,“元旦”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个节日或者假期,人们会采用各种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甚至国家总统、主席一般都会发表元旦讲话或新年致辞。所以在这句话中没有把“元旦”直译为“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也没有采用音译,而是使用替换的译法,译为“New Year”。在这儿使用替换的译法,既很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源语文本中“元旦”的指称意义,也保留了源语文本的中“元旦”这个词的内涵,让目的语读者明白这一天是新年伊始。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有许多与中国教育有关的文化负载词,例如:书塾、先生、读书人、戒尺、扁、状元。这些词语在英译本中被普通的英语单词所替代,分别译为“school”“teacher”“schol⁃ar”“ferule”“tablet”“inscription”“a Number One Graduate”。

正如基督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一样,佛教在塑造中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源语文本中像“古庙”“老和尚”“罗汉”等词语在译文当中都被用“old temple”“old monk”“Buddha”等目的语读者所熟识的词所替换。同样的原因,“不上半里”“绅士”“做戏”都被替换翻译为“a few hundred yards”“local gentry”“stage puppet shows”,这样翻译,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使译文可读性更强,也完全反映了源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3.释义

释义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要导向的翻译方法,它强调源语文本中的核心信息应该被完全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同时它还强调,在源语文本中具有文化蕴含意义的词语在译文中应该转化为意义明确的词语,这样使目的语读者更一目了然。然而,独特的中国文化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是陌生的。为了使译文易被西方读者所理解,译者可以采用释义的方式来传递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但是释义要准确、简洁。释义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核心信息,也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

《朝花夕拾》英译本就是这样处理一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

例11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

…suddenly found a pair of embroidered slippers for a woman with bound feet…

“弓鞋”是中国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弓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弓鞋”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这儿,“弓鞋”被释译为“slippers for a woman with bound feet”,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翻译。“slippers”使译语读者了解了“弓鞋”的用途,“for a woman with bound feet”向译语读者解释了“弓鞋”是缠足女性所穿的鞋子。

例12 ……光绪己卯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卌孝图》……

…These included Picture-Book of Two Hundred and Forty Filial Acts by Hu Wenbing of Suzhou,pub⁃lished in 1879,the fifth year of Guang Xu.…

“光绪己卯”在这句话中指时间,“己卯”属于中国特有的一种纪年方式——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卯”就是公历1879年,这一年也是光绪十五年,光绪就是光绪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湉(1871 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因为中国古代同时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所以公历1879年被称为“光绪己卯”。把“光绪己卯”释译为“in 1879”,并且运用同位语(the fifth year of Guang Xu)对1879年进行了解释说明,这样翻译既忠实于源语文本,也符合当今时代的纪年惯例。

三、《朝花夕拾》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方法统计与分析

表1 英译本《朝花夕拾》中翻译策略统计表

正如表1所显示的那样,在翻译《朝花夕拾》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采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多种翻译方法。从统计结果看,英译本中大多数(66%)的文化负载词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只有少数(34%)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然而,这个结果并不表明译者更倾向于使用归化法去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多数的汉语文化负载词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原因在于《朝花夕拾》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产物,并且有很多是方言词汇,异化的翻译策略很难处理这些词语。但是译者还是很好地在译文中处理了这些文化负载词,不仅把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了目的语读者,而且译文易被读者充分地理解。如表1所示,在《朝花夕拾》英译本中用了更多的归化翻译策略而不是异化策略去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这样做,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传递文化内涵和提高译文可读性之间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译者的智慧和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方面的娴熟技巧,这种灵活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大大提高了译文的质量。

总的来看,在英译本《朝花夕拾》中,翻译那些独特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翻译方法,根本目的在于给目的语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英译本《朝花夕拾》,译文既要充分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内涵给目的语读者,又要使译文易于理解。最终,为了把中国的文学传播到西方,依据各个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构词方式,译者灵活地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去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总之,只要能达到翻译要求,任何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此外,在确保源语文本的信息可以完整地被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并且使译文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的前提下,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任何翻译策略和任何翻译方法。在这一点上,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思想碰巧和“目的论”不谋而合,因为“目的论”强调应优先考虑翻译的目的,因此,当译者面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时,“目的论”为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支持。

五、结语

本文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定义,详细解析了《朝花夕拾》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策略及其翻译方法,明确提出,在汉英翻译中要重视文化负载词的恰当处理,要重视源语信息的完整性,在对待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文化蕴涵意义,其次才考虑从词汇角度用怎样的英语词语恰当地传递出文化负载词的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并提出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应当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把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结合使用,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蕴含意义,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张雪芳.从动态对等论到功能对等[J].安徽文学,2008,(11):392-393.

[3]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李佳.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21-24.

[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陈青.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潍坊学院学报,2007,(3):42-44.

[8]李冰玉.浅议英语中汉语文化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2):215-216.

[9]王小丹.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130-132.

[10]鲁迅.朝花夕拾[M].杨宪益,戴乃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2]李波,张晶.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8-130.

【责任编辑 贺 晴】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On C-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A Case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 of 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

DU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an empirical stud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dopted by Yang Xianyi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from which this paper collects all the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and then classifies them.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dopted by Yang Xianyi.Finally,it concluds that the Skopos theory can serve as a macroscopic guiding theory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kopos theory,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should be used alternately when translators translate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to English.If the connotative meaning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an b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the target readers,any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method is good.Based on the context,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C-E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e-loaded 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method;Skopos theory

作者简介:杜晓军(1975—),男,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英汉互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大学生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研究(SGH14076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49-07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