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判词英译研究
2016-05-26杜丽娟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判词英译研究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 要:《红楼梦》判词是这部小说中的精华,给这幅世态人情长卷《红楼梦》增加了无限色彩。判词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是翻译中的难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统计,试图从类符、形符、类符/形符比(TTR)、高频词和独特词来考察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词汇层面翻译时的特征。分析杨译和霍译在判词翻译时选择不同人称视角来指代主人公的优劣,并选择三个判词翻译实例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判词翻译;语料库;高频词;独特词
《红楼梦》共有判词14首,其中包含正册金陵十二钗和副册、又副册中的3位女子,共描述15位女子。判词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运用大量修辞方法,包括谐音、叠韵、拆字、对偶、反诘、比喻、夸张、借代、双关、镶字、析字、回文、同字、联边、脚韵等。[1]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考察译者传承原作风格之外所表现出的风格,试图详细分析译文在词汇层面显现出来的特征和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最后,分析杨译和霍译在判词翻译时选择不同人称视角的优劣,并选择三个判词翻译的实例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翻译风格。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文为语料,查找两个译本中判词的译文,并建成两个小型的语料库:红楼梦英译语料库和红楼梦判词英译语料库。用Antconc来计算类符、形符数,以及代表文本内容的丰富和复杂程度的类符/形符比。用BFSU Power Conc 1.0 beta 21来统计Size、Tokens和Types。最后要将这些统计结果分别保存在不同文件夹中以便分析数据。
二、译者风格的词汇特征
主要从类符/形符比(TTR)、高频词和独特词来考察译者在词汇层面显现出来的特征。
1.类符、形符、类符/形符比(TTR)
形符(token)就是“词”,类符(type)是指文本中任何一个独特的词形,重复出现的形符只能记作1个类符。以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中的诗句“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为例,这句共有9个形符,但只有8个类符,因为as重复了一次,只能记作一个类符。由此,我们可以统计这个句子的类符/形符比(type -token ration,TTR),即TTR=(8/9)×100%=89%。由于文本中有大量的功能词(function words)如,a、an、the、of等反反复复地出现,文本越大则形符量越大,但类符量并不会等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形符和类符的比率反映了文本中用词的变化。TTR越小可以说明文本语料库中译者使用的词汇量少;反之,TTR越大则可以断明译者使用的词汇量较多。[2]9通过BFSU Power Conc左上方Setting选项,找到并打开File选项,找到自建红楼梦英译语料库中杨宪益夫妇译本(以下称为杨译全文)的txt,再找到左上方居中的N-gram List,按Count按钮即可产生一个词频表,保存数据后转化成Excel表格,再将表格中token、type的统计数据粘贴到word文档中,对表格的表框加以美化。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产生霍克斯全译本(以下称为霍译全文),再用同样方法产生杨译判词和霍译判词的词频表,最后将几个美化后的词频表放在一个表格中(见表1)。
表1 霍译和杨译的类符、形符表
根据表1可以分别统计出杨译本、霍译本、杨译判词、霍译判词的类符(type)、形符(token)数。根据统计数据,两个译本的类符、形符有明显的差异,霍译本的形符数高于杨译本,说明了霍译的语言生动,倾向于使用解释性的修饰语使得译文愈发明确。但是,从判词翻译的统计数据来看,两位译者的形符相差不大,说明在处理判词的翻译时,杨宪益也使用了丰富的修饰语和解释语。根据表1,按照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n,TTR)的公式,可以计算杨译本TTR=(17 144/643 727)× 100%=2Ʊ 66%,霍译本的TTR=(23 414/849 519)×100%=2Ʊ 76%。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杨译判词TTR=(278/457)×100%=60Ʊ 83%,霍译判词的TTR=(276/467)×100%=59Ʊ 10%。TTR越小可以说明文本语料库中译者使用的词汇量少;反之,TTR越大则可以断明译者使用的词汇量较多。由此看来,类符和形符数可以反映出译者用词的变化性,霍译的TTR小于杨译的TTR,充分说明霍译的用词量丰富。
2.判词翻译的高频词
通过BFSU Power Conc,产生出全译文的词频表以及判词的词频表,将词频表的统计保存在文档中,并转化成Excel表格的形式(见表2)。本文选择词频表中的前10位加以研究,剔除霍译判词的词频表中的No.6。根据表2的显示结果,杨译本词表的词频前5位是“the、to、and、of、a”,而霍译本的前5位是“the、to、and、a、of”,只是顺序上不同而已。但是在判词翻译的两个词频表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前5位不仅有冠词、连词、介词,还有人称代词“her”和“yours”。表2中4个词频表中前十位的高频词大部分是功能词(functional words),如:代词、冠词、连词、介词等。将表2中判词的词频与全文词频进行对比,不管是杨译本还是霍译本,词频最高的都是“the”,判词翻译也不例外。在全文译文中,占据第2位的都是“to”,但是在判词翻译中,占据第2位的高频词稍稍有了变化,分别是杨译判词中“her”和霍译判词中“A”。纵观杨译和霍译的全文翻译,杨译使用了人称代词“you”“she”和“her”,而霍译使用了“you”和“her”。霍译中“you”和“she”的使用远远高于杨译中的“you”。但是,在判词翻译中,发生了改变,霍译中“you”使用了10次,而杨译中一次也没有使用;杨译中“her”使用了20次,而霍译中却没有使用。由此可以判断,在判词翻译中,两位译者使用了不同的人称代词指代主人公。
3.判词翻译的独特词
杨宪益在翻译判词时使用人称代词“her”多达20次,而霍克斯却只使用了5次;霍克斯使用人称代词“your”15次,而杨宪益在翻译判词时没有使用“your”。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杨译的独特词为her(20)、she(12),而霍译的独特词为your(15)、you(10)。表2中前20的高频词大部分是功能词,为了获取霍译、杨译判词高频词(介词、代词、冠词等除外),利用检索功能,我们检索到如下的数据(见表3),根据表3,霍译的高频词有noble(3)、great(3)、life(3)、flower(2)、love (2)、heart(2)等等,而杨译的高频词有sweet(3)、bloom(2)、bright(2)、clear(2)、golden(2)、jade(2)等等。“玉”字贯穿于整部《红楼梦》中,在杨译判词高频词中,“jade”也与整部小说中的人物遥相呼应,如“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但是通过检索,在判词翻译中,霍克斯没有使用“jade”,显然他舍弃了“玉”的意象。在表3中,霍译判词除去功能词以外,还出现3次以上的词汇noble(3)、great(3)、life(3),其中形容词偏多;而在杨译本中,我们发现只有1个形容词,由此来看,杨译重平铺直叙,霍译重语言生动。
表2 霍译和杨译的词频表
表3 霍译和杨译的独特词
三、不同的人称视角
钱冠连指出,判词既具有主观性质,又具有客观性质,主观的判词侧重于表现情感,而客观的判词则侧重于再现人生自然;从话语类型来看,判词属于感叹宣泄交际类型加描述类型。[3]97所以,判词既属于抒情诗又属于叙事诗。认识判词叙事与抒情的性质对于翻译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从人称视角的使用上来探讨杨宪益译文和霍克斯译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处理的情况。
通过语料的检索,杨宪益译文的独特词为“her”和“she”,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人物的故事,而霍克斯译文的独特词为“your”和“you”,采用了第二人称进行叙述人物生平故事。显而易见,两位译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称视角指代主人公。
译文使用第三人称有益于叙事,但不利于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等的情感共鸣,因为这只是一种旁观的、冷静的陈述,并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译文使用第二人称给人一种诲人不倦、谆谆教诲、耳提面命之感;译文读者常常感到泰山压顶,紧张不安,感受到那种凡人无法预测、人力无法控制的力量,感受到冥冥之中那种命运的不可抗争。[4]杨宪益译文在人称方面选用了第三人称,便于叙事,而霍克斯译文在人称方面选择了第二人称,则利于抒情。此外,霍克斯还使用了被动语态,与其使用第二人称相辅相成,更加体现了十二金钗命运被掌控的情况,更好地体现出原文作者强烈的情感思想,引起读者对十二金钗命运的同情。
四、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下选取三段判词,从人称视角的选择以及对意象的传达管窥两位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实现意象美的传达。注意下列选取判词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不同人称视角,霍克斯选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这种方法在判词中达到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杨宪益用第三人称叙事,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判词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出判词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引起读者的怜悯与同情。
例1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判词)
杨译: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
Pity this child of a wealthy noble house Who now sleeps alone by the dimly lit old shrine.
霍译:When you see thro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
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
Alas,that daughter of so great a house By Buddha’s altar lamp should sleep a⁃lone!
贾惜春是贾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惜春是典型的心冷嘴冷、麻木不仁的类型,对他人的悲忧始终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三个姐姐的不幸使贾惜春为自己的未来开始担忧,她失去了对现实的幻想。当贾府衰败的时候,为了躲避阶级内部的倾轧,惜春为了保全自己,只能入庵为尼。“三春”在这段判词中应该是指贾惜春的三个姐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两位译者都将“三春”翻译为“spring”,虽然在字面上传达了判词的意思,但却使目的语读者无法联想到贾家四姐妹的名字中都有个“春”字。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的英译上,两位译者分别译成“Buddhist”和“nun”,“nun”(修女)是天主教中离家进修会的女教徒。显然,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策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但或多或少丧失了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
例2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妙玉判词)
杨译:Chastity is her wish,Seclusion her desire;
Alas,though fine as gold or jade She sinks at last in the mire.
霍译:For all your would-be spotlessness And vaunted other worldliness,
You that look down on common flesh and blood,
Yourself impure,shall end up in the mud.
妙玉原是宦官人家的大小姐,自小带发修行,是佛家弟子。妙玉的“高贵”和“纯洁”稍带有一些矫情的意味。她最后流落风尘,好像是对她过高过洁的一种难堪的惩罚。“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浓缩了妙玉的悲惨结局。“玉质”暗示妙玉想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向往一尘不染的生活。“淖泥”说明这样一块美玉竟然掉入了污泥之中,也暗示了妙玉的命运即当如此,妙玉对被主宰的命运无可奈何。在杨宪益的译本中,“洁”译为“chas⁃tity”,表现出妙玉纯洁的贞操观和高尚的贞洁观;霍译本中,用了“spotlessness”,该词暗示了妙玉的一尘不染和洁白无瑕的本质。杨宪益将原判词中的“金”和“玉”直译为“gold”和“jade”,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将妙玉的名字和“玉”关联起来。“You that look down on common flesh and blood”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判词中妙玉的清高,妙玉的洁癖,妙玉把黛玉都称为大俗人,“look down on”与原判词遥相呼应,传达了原判词中妙玉的清高。因嫌弃刘姥姥脏,砸碎了刘姥姥喝茶用过的成窑杯。
例3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袭人判词)
杨译:Nothing avail her gentleness and compli⁃ance,
Osmanthus and orchid wither fragrance vie;
But this prize is borne off by an actor,And luck passes the young master by.
霍译:What price your kindness and compliance,Of sweetest flower the rich perfume?
You chose the player fortune favoured,Unmindful of your master’s doom.
袭人自小就在贾府当丫头,她和顺温柔,完全合乎当时的封建妇道,可谓“似桂如兰”。原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暗示袭人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桂花”和“兰花”在百花之中都是香气最浓的花,而花袭人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宋代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的一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鹤声穿树喜新晴”。[5]由此可以看出,此句运用两种香气扑鼻的花,暗中点出了“花袭人”这个名字。对第二句“空云似桂如兰”中“兰”和“桂”的翻译,杨宪益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为“Osman⁃thus”和“orchid”暗示了袭人在贾宝玉面前惺惺作态的样子。后一句“And luck passes the young mas⁃ter by”所表现出来的对袭人的哀叹与原判词内容如出一辙。霍克斯舍弃了“兰”和“桂”的翻译,采用了译意的方法,用“sweetest flower”代替了花的意象,并且还用了疑问句替代了原判词中的“枉自”和“空云”,削弱了原判词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且目的语读者并不能像原文读者那样联想到袭人的名字与“桂花芳香”的意象相关联,多少也是一种遗憾。
五、结语
经过检索和分析数据,在翻译判词时霍译和杨译的风格如下:第一,因为TTR越小可以说明文本语料库中译者使用的词汇量少;反之,TTR越大则可以断明译者使用的词汇量较多。根据统计数据,霍译的TTR明显小于杨译的TTR,充分说明了霍译的用词量丰富。第二,两位译者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代指主人公,杨宪益译文在人称方面选用了第三人称,便于叙事,而霍克斯译文在人称方面选择了第二人称,则利于抒情。第三,两个译本的人称代词“you”“she”和“her”的使用都很丰富,说明在英译时译者都注重人称代词的增补。第四,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杨宪益主要以直译为主;保留了原判词中的文化意象,如“玉”“兰”“桂”。霍克斯以意译为主,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参考文献:
[1]陈科芳.《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格的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64-68.
[2]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瑞娥,董杰.多维视角下二元翻译因素的并置与转换——以《红楼梦》判词的英译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35-41.
[5]村居书喜[DB/OL].(2013-07-05)[2015-10-25].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
【责任编辑 贺 晴】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The Study of Pan Ci’s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DU Li⁃ju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41,China)
Abstract:Pan Ci in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is the essence of this novel,rendering the novel splendid colors.The lan⁃guages of Pan Ci are concise and their connotations are rich,so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ese Pan Ci.Based on the corpu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Yang Xianyi and Hawks’vocabulary uses in translation,mainly from the type,the token,and the type-token ration(TTR),High-frequency words and unique words.Apart from this,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erson perspectives referring to different protagonists,and it will make use of three specific Pan Ci’s translation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two translators’translation styles.
Key words:Translation about Pan Ci;corpus-based;high-frequency words;unique words
作者简介:杜丽娟(1981—),女,河北邢台人,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及译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SK2015A722);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模式构建研究(2015FXTSK01)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