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16-05-26王智勇杜佳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生

王智勇,杜佳静

(泰国博仁大学中国—东盟国际学院,泰国曼谷10210)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王智勇,杜佳静

(泰国博仁大学中国—东盟国际学院,泰国曼谷10210)

摘 要:目前,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前,而且仅限于短期择业培训,缺乏系统规划和全面指导。高校应该在课程开设方面增加学时,同时加强师资配备,防止就业指导课程边缘化;在课程讲授方面增加教学内容,重视实践;在课程服务方面,建立信息平台和咨询室。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从自我认识层面、就业市场层面和职业规划层面不断完善自我和了解当前就业环境,为其日后择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

据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人数达749万,2015年全国考研报考总人数为164.9万,这其中也包括非应届毕业生。这一数据意味着有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可以说高校是大部分学生最后一段求学之路,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从毕业到就业的人生问题。就陕西省而言,全省分布着近80所高校,其中包含部属、省属、民办等各类高校,每年有相当庞大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辅助课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也越来越被格外重视与推崇。

一、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

(一)就业指导课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快速增长。一方面,每年庞大的毕业生大军涌入市场,激烈竞争,为经济建设、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作为社会与学校的对接领域,如何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成为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的桥梁工程[1]。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与发展成为就业指导课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它发挥着对学生全面、系统指导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的权威渠道之一。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的要求。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并于2008 年1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2009年2月,教育部召开的2009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课程安排不少于38学时。”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

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视,在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是市场需求的一种社会产物。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造就了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各个高校虽然也早有相应的对策,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因其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据相关调查表明,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较低;[2]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堂热闹有余而效果不足——大班集中授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宏观的就业指导,却无法顾及到学生个体兴趣、特长、气质、能力等特点。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学校了解学生就业需要,为学生就业做一定铺垫指导的课程需要,课程应该有系统的培养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有人对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有一定的担忧,他们认为就业指导课内容的信息陈旧,理论又联系不上实际,课程更多像是一门拿学分的摆设,授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一担忧表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和全面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将中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已有研究以表1的形式进行呈现。

表1 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文献整理

依据表1,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已有从宏观调控课程的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相关学者认为该课程应该与社会与市场接轨,就业指导课程的信息应该随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多方面,如就业技巧、礼仪等。在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方面应有具体的因年级而确立的不同教育目的,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企业人士对该课程的讲座,学生在该课程上对于企业和所学专业的了解,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具体,该课程应该被学生和学校重视等。可以说在已有的研究中均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实施提出质疑,都认为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对策研究也是有宏观有微观。但从整体来看,已有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经归总发现,上述研究的出发点均没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忽视了该课程的受益主体。本文将依据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调查研究。

(二)西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现状

就业指导课程最早在美国兴起,并一直持续发展至今,该课程在美国高校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体系。美国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经费的投入较大,主要由社会捐赠和学校两方面,在师资力量上也均由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相关学科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任教,人数视学生人数而定,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在校生有相关政策咨询、评价其求职技巧、收集就业信息等服务,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分别开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7]。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把知识理论和社会大环境相结合起来,根据对自己专业水平的了解,通过这两者的相互结合,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则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于此同时了解招聘的需要,两者的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好就业的开始[8]。综上所述,以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而言,中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处于完善阶段,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形式都比较落后。西方一些国家的就业指导已经呈系统化地为大学生就业而服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开设形式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目的性明确的阶段性设置等都值得我们依据现有资源和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

三、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数据收集介绍

研究采用SPSS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陕西地区以便利取样的方式在几所不同属性高校共发放“对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了解与需求的问卷调查表”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7%。研究工具总量表Cronbach’s Alpha值为0.89,各分量表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自身层面0.76;就业市场层面0.81;职业规划层面0.67,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回收以后,在研究目的的基础上,使用SPSS首先对整体问卷做描述性统计,在研究问题部分进行细部分析与总结,测量有关度量(课程设置等)、名义(性别、专业等)、序号(年级等)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性以及平均数等关系。

1.检验性分析

独立样本T检定(t-test):以独立样本T检定探讨不同性别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对自身情况、就业市场及职业规化的三个层面中得分之差异情形,以了解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各层面是否有显著差异。

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和事后检定法(Post Hoc):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考验不同年级、学院及专业类别之背景变项为自变项,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对自身情况、就业市场及职业规划的三个层面为依变项,进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以检定是否有差异显著,若F值达显著水准,则进一步运用雪费法(scheffe's method)进行事后比较,以了解各组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对自身情况、就业市场及职业规划的三个层面中得分之差异情形。

2.描述性统计

分析“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了解与需求的问卷调查表”的施测结果,统计事实反馈性问题各层面、各题的分布规律,统计有关自我认识评价性问题各层面、各题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以了解陕西省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情况反馈。

(二)就业指导课程现存问题的主要层面

1.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现状

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表明,在课程开设时间方面,有48.2%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四开始进行,有56.6%的学生上课学时为0~12学时,有49Ʊ 6%的学校该课程学分为2学分,有50.7%的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有45.2%的学生在课程中与老师没有互动,有43%的学生在课程中没有实践练习活动。

在课程讲授方面,有71.7%的学生上课方式为集中授课,有45.6%的学生是两个专业合上,任课教师有50%是专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授课。有70%学生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有24%学生上课的主要内容是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信息、能力素质。只有5%的人在就业指导课程上有就业体验。

2.学生在自我认识层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情况

从不同性别的学生来看学生自我认识层面的需求情况,学生在自我认识层面男女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整体M值在(2.59与2.70之间),对此数据而言,男女生在自我认识层面的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从不同学校属性来看学生自我认识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学校属性之间有显著差异。民办大学(M=2.63)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省属大学(M=2.44)数值接近于“明确”;部属大学(M=2Ʊ 93)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分析可知,不同类别高校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自我认识层面明确程度为部属高校低于省属高校。可见在学生自我认识层面,部属高校学生的需求程度更高。

从不同专业属性来看学生自我认识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专业属性之间有显著差异。人文科学(M=2.92),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社会科学(M=2.61)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理科(M=2Ʊ 43)数值接近于“明确”;工科(M=2.70)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在自我认识层面的两两比较中没有显著差异。相比而言,在自我认识层面,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需求程度更高。

从不同年级来看学生自我认识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M=2Ʊ 89),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大四学生(M=2Ʊ 37),数值接近于“明确”;已就业毕业生生(M=2Ʊ 85),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认识层面的明确程度两两之间有显著差异,明确程度为大四学生高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高于已经就业学生。可见在自我认识层面,大四学生的需求程度偏低。

3.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情况

从不同学校属性来看学生就业市场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学校属性之间有显著差异。民办大学(M=2.76)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省属大学(M=2.54)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部属大学(M=3.11)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分析可知,不同类别高校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市场层面明确程度为部属高校低于省属高校,省属高校低于民办高校。可见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部属大学学生的需求程度更高。

从不同专业属性来看学生就业市场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专业属性之间有显著差异。人文科学(M=3.25),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社会科学(M=2.71)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理科(M=2Ʊ 61)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工科(M=2Ʊ 75)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的明确程度两两之间有显著,人文科学专业低于社会科学专业、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可见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需求程度更高。

从不同年级来看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M=2Ʊ 97),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大四学生(M=2Ʊ 45),数值接近于“明确”;已就业毕业生生(M=3Ʊ 09),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就业市场层面的明确程度两两之间有显著,明确程度为大四学生高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高于已经就业学生。可见在就业市场层面,大四学生的需求程度偏低。

4.学生在职业规划层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情况

从不同学校属性来看学生职业规划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学校属性之间有显著差异,民办大学(M=2.57)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省属大学(M=2.56)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部属大学(M=3.05)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分析可知,不同类别高校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职业规划层面明确程度为部属高校低于省属高校,省属高校低于民办高校。可见在学生职业规划层面,部属高校学生的需求程度更高。

从不同专业属性来看学生职业规划层面的明确程度,可见在职业规划层面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整体M值在(2.67与2.90之间),依此数据可见在职业规划层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从不同年级来看学生在职业规划层面的明确程度,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M=2Ʊ 99),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大四学生(M=2Ʊ 46),数值接近于“明确”;已就业毕业生生(M=2Ʊ 91),数值接近于“有一点明确”。经事后检定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规划层面的明确程度两两之间有显著,明确程度为大四学生高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高于已经业学生。可见在职业规划层面,大四学生的需求程度偏低。

5.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生建议

第一,课程开设:开设时间至少提早到大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开设形式。合理规划课程开设的时间,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延长开设时间,课程开设时间应该从大二开始,用合理的时间完成该课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和全面的教学与培训。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总结学习结果。

第二,课程讲授: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多元化、实践训练多元化。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上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练和角色模仿以及进行求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模仿演练。尤其是面试环节的实践演练,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在实际求职中可能会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实践参与和理论学习的教授方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实际案例,多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可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地了解实际应用。在基本技巧方面使学生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基本的礼仪等。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邀请社会上有关人士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和学生面对面沟通。社会上专业人士对于相关问题的认知和见解可以更加完善学生对就业的系统了解,在学生明确就业环境方面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课程服务:多元化的求职技巧、相互沟通了解、实时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应聘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多注意简历内容的书写与版面设计方,在网站如何使简历引人注目等有效的投递方式。学校要多利用已有资源,如网络、广播、通告栏等信息集中发放平台,发布搜集到的相关招聘信息。教师在课内外多与学生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与意向。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给出学生更加合理的就业意见。

四、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进建议

(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方面

1.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

从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已有部分收获,可依据就业指导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拟定职业意向;另一方面,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大致定位,便于以后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中拟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2.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内容部分可分别设置在校内与校外,校内部分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和课堂举行多方面的求职模拟等内容,可根据校本资源拟定开设。校外部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寻找不同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走进企业寻找机会。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面

1.增加实践训练教授形式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述结合具体求职案例分析,并使学生扮演案例角色进行复盘,亲身感受求职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多地增加相互了解,便于教师更进一步地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在学期考核中不以单一的试卷考试为主,不同大学之间、一个专业或几个相关专业间联合举办招聘大会(可请企业相关人员协助),学生交替应聘,将学生具体表现也纳入考核内容,达到考核、教授双重目的。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与或观摩企业的招聘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更加清晰。

2.引进校外人士授课

一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士为主,进行各专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前景展望、就业环境分析、求职常识与技巧等讲座,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信心;另一方面,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做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就业视野和就业思想。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服务方面

1.以专业为单位设立就业心理咨询室

就业心理咨询室对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对缺乏就业信心、自我定位模糊、就业方向不明确等学生通过深入沟通、心理测试等方面进行具体了解,并提供针对性辅导,使学生尽快找到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

2.建立实时就业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建立网络招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在校内建立招聘信息数据库,将招聘信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分类,并将更新数据实时通知学生,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就业资源。

3.对于部属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议

相较其他类型学校,部属高校毕业生更受到社会各行业的认可,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过程中,参考相关理论知识与对自我的了解,在职业选择、职场定位的过程中应理性分析,合理定位,避免随意就业。

学校方面,教师应多讲授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学生方面,不因自身学校属性优越而忽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多了解社会就业环境、意向行业的发展前景,尽可能合理就业,发挥自身的应有价值。

4.对于人文科学专业学科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议

对于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所在专业的知识结构相别与其他专业,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做好职业规划,对意向职业及早定位,整合所学专业的知识特点与自身特点,避免被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所困扰,面对就业市场一筹莫展。

从学校层面而言,对于人文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应着重与职业规划和实践参与方面的训练。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致使学生对于职场情况更为陌生。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早明白职场的需求,学生可在校期间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和知识结构,更早地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着毕业生的根本利益,更关系着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改革就业指导课程,使其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快捷、更准确、更合理的就业。由于笔者的时间、精力、研究能力的限制,只对陕西地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殷切期望专业的研究团队对中国整体就业指导课程作系统化的研究,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园,2015,(11):58-59.

[2]郭立艳.高职生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J].陕西教育(高教),2009,(11):38.

[3]徐东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1):143.

[4]沈志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33):225-226.

[5]乔志宏,蒋盈,杨洪涛,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07-110.

[6]王凯,刘文涛.基于社会化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J].前沿,2014,(ZA):203-204.

[7]宋晓宗.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机制探析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2011,32(11):81-83.

[8]Kathrin Leuze.Consequences of Occupation-Specific Higher Education for Career Mobility: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 Compar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2007,37(2):29-53.

【责任编辑 曹 静】

A study on theProblem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aking Shaanxi as anExample

WANG Zhi⁃yong,DU Jia⁃jing
(Graduate School China-ASEAN International College,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Bangkok 10210,Thailand)

Abstract: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n most universities for graduates are concentrated in shortly training when the gradua⁃tion is approaching.The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guidance are insufficient.In purpose to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self-im⁃provement for graduates,course hour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teachers should be equipped much more to prevent the marginal⁃iz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Practical course needs to be more concerned in course teaching aspect.Information platform,consultation room and other curriculum service need to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raduates;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作者简介:王智勇(1989—),男,陕西渭南人,泰国博仁大学中国—东盟国际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91-06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