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2016-05-26林关成
林关成
(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林关成
(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 要:实施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信息技术师资。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还存在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整合专业教师队伍等方面科学构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有效策略,全面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培养策略
一、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现实需求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关起门来办教师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现实问题[1-2],教育部于2014年8月18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师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3],对高师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4-5]。
《意见》不仅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对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发展和教师培养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还明确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范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普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快中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从现阶段我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培养不符合专业要求等突出问题,造成培养的学生专业特点不突出,教育基本理论没有教育学专业学生扎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没有计算机专业学生突出,无法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支持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
二、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全面解读
依据《意见》标准要求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现状,本研究认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锻炼突出的实践能力,能够主动适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示范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
1.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理想信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小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和新要求下,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秉承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好教师的精神动力。理想是经过人们预设并与自身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理想,信念是与认知、情感、意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支撑人们前行的能量[7]。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理想,主要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献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以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各自的职业目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和持续学习来获得预期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以及实现预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理想。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念,主要是坚定的政治信念,教师要在思想、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教书育人的工作首位。教师的理想信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需要经历无意识被动接受、加以判断地接受、反思并主动建构、体系化、哲学化等过程和阶段[8]。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首先认同了自己的职业,才能有效激发自己的勇气和潜能,才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才能成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突出的卓越教师。
2.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基础
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全球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结构由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七个部分组成。[9]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最基本层面的知识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与技巧,第二个层面的知识是1~2门学科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第三个层面的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的教育学科类知识。[10]结合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特点和知识要求,本研究认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知识结构由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4个部分构成,详见表1。其中,文化知识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和深刻阐述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的辅助性自然、人文、社会、地方文化等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教师职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特定学科性和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从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以及支持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经验知识。
表1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
3.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科学合理优化的教师能力结构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和水平差异的重要标志。周奇认为现代教师能力由作为基本素质的基础能力、体现职业特点的专业能力、要求发展提高的拓展能力和适应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构成[11]。结合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特点和能力要求,本研究认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由教学基础能力、教学专业能力、教学发展能力、教学创造能力和教学服务能力5个部分组成,详见表2。其中,教学基础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教学专业能力是教师胜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学发展能力是教师在职前专业准备、入职的专业适应和在职的专业提高阶段必须具备的发展能力,教学创造能力是教师由新手、熟手、专家走向卓越必须具备的创造能力,教学服务能力是教师支持服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表2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
4.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
杜伟认为教师素质包括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突出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2]由此可见,教师素质除了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两个核心构成要素外,还应该包括教师的身心素质、个人品质和专业情意。结合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特点和素质要求,本研究认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由教师知识、教师能力、身心素质、个人品质和专业情意五个部分组成,详见表3。其中,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与前面的内容分析一致,身心素质是指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主要包括人生理想、社会道德、教育信仰、师德师风、文化修养、人格魅力和创新精神等基本内容,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念、专业信仰、专业情操、专业精神、专业动力和自主发展意识等基本内容。
表3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结构
5.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未来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师院校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为核心主体的未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不断重视教学反思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需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与观念来主动应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挑战。
三、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策略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纷纷以招收和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为主要途径与方式来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学科教师,也为推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是在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短暂辉煌之后,现阶段已经迈入举步维艰的发展境地,主要存在专业认可度低、生源数量不足、目标定位不准、课程结构陈旧、学生能力不强、就业形势不好、教学内容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等突出问题。因此,实施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计划,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与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中学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各高师院校要与地方政府、基地学校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教育的创新机制,成立由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厘清三方职责。高校作为协同培养的核心机构,根据地方政府的建议与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地方政府对协同培养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根据当地人才需求情况向高校提出相关人才培养的建议;当地中小学与高校开展“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和“岗位互换”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三位一体”培养卓越中学教师过程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具体任务:(1)在中学任教、挂职每5年累计不低于1年;(2)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3)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实习时间应不低于1学期;(4)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每4年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效果开展一次综合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二是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各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基地学校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首先,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不仅为高师院校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工作岗位和实训、实习、见习环境与条件,还为当地中小学校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全面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其次,高师院校要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环节,不断优化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断服务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最后,中小学校要全程参与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不仅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还要参与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也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见习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利用高校各类优质资源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各高师院校要依据自身实力与条件,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将爱教、适教、乐教和善教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努力培养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选拔可以在不同阶段实施,首先是高考录取阶段,各高师院校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以第一志愿优先报考教育技术学专业;其次是大学本科培养阶段,各高师院校可以通过专业调整、双学位等方式进一步将愿意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的其他专业学生招揽过来;最后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各高师院校要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来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从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能力与素质。
各高师院校要依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将在校集中学习与校外见习、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新生入学伊始进入中小学校见习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和信息技术课堂,二、三年级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随堂听课和辅助信息技术教师备课、上课,以及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其他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四年级则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线,全程承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熟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过程和特点,强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培养从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想信念。
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等方式来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而培养造就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一是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充分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的共性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除了统一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外,还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特点设置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同时要紧密围绕教师教育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不同的课程体系、课时比重、开课学期、考核方式等要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构建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为根本目标。特别要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
二是要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团队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态势和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需求,全面改革和不断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最新的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实践经验,同时要全方位融入基地学校优秀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及时吸收和有效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
三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与理念,全面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依托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实施传统课堂讲授和在线课堂自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借鉴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此外,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效果和作用。
四是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基地,切实落实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实行高校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确保每一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既有校内专业导师又有校外实践导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条件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五是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各高师院校要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标准,实行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总结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要准确把握师范生的就业现状和反馈情况,收集毕业生工作后的需求信息反馈和人才培养建议,在通过对相关信息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从而不断增强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4.优化整合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
一是优化整合专业教师队伍,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共同体。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校内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学科背景的教师资源,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确保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此外,可以通过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教育信息化中心、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兼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训等多种方式全程参与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工作。
二是在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有效落实教师共同体持续发展机制。各高师院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基于三方协同创新原则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一方面,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兼职任教、挂职实践,通过开展国内专项培训、赴境外访学进修、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及其他学科优秀教师通过学术讲座、集中授课等方式承担一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任务,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线经验带到高校课堂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共享,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传授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早日实现本科学习与未来工作的有机对接,与此同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一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实现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四、结语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的考虑。本研究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探讨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策略,认为通过实施系统设计、分类发展、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基地学校通过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和引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发展的卓越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之民.高师院校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6):69-71.
[2]马秀峰,李彤彤.目标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3):41-44.
[3]刘中黎.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J].教育评论,2013,(1):51-53.
[4]钱雯.论卓越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1-16.
[5]张瑞凤,寇汴闽.高校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4,(21):177.
[6]杨晓宏,杨方琦.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94-101.
[7]杜朝举.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知识渊博与仁爱之心——当代好教师的四个维度[J].教师教育论坛,2015,(4):68-70.
[8]李岩,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信念重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2-15.
[9]Shulman 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11,57(1):1-22.
[10]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11]周奇.论现代教师能力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5):195-196.
[12]杜伟,任立刚.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72-73.
【责任编辑 曹 静】
【高等教育研究】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Excellent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LIN Guan⁃cheng
(School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o train qualified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normal university,such as the lagg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the low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weak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cultured normal students.Therefore,it attempts to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excellent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from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cultivation,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an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s in tertiary institutes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excellen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high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knowledge hierarchy;ability structure;training strategy
作者简介:林关成(1974—),男,陕西勉县人,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发展路径与应用绩效评估研究(15XJC880013);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渭南教科研网络化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2014JYKX011);渭南师范学院理工类人才基金项目:水下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在水资源探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15ZRRC13)
收稿日期:2016-01-05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