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方法研究
2016-05-26刘良瑞
刘良瑞,余 云,郭 胜
(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2.武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湖北 黄冈 435400)
“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方法研究
刘良瑞1,余云2,郭胜1
(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2.武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湖北 黄冈 435400)
摘要:以“3+2”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的模具专业为例,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重复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基本思路、目标对接先行、系统对接”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构建了模块化分层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为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3+2”培养模式;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鄂教职成〔2014〕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从2014年起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培养,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培养)。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的关键环节,涉及到专业设置、学制、培养目标、教学安排、课程等多方面的衔接,其中专业设置是衔接的基础,中高职课程是衔接的核心。2014年3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武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共同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实行“3+2”中高职分段培养。本文针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进行探究。
一、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模具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衔接,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严重影响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特别是课程体系衔接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浪费严重
由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没有考虑系统性和递进关系,同时,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如中高职都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AutoCAD等专业课程,不仅课程名称一样,课程内容也基本相似。据统计,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文化基础课脱节,后劲不足
由于中职学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中职学习阶段偏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导致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这不但影响了高职专业理论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也阻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就业后的自我提升。
(三)重复训练,技能倒挂
中职教育是为高职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提升。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为例,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比中职生更强,要求更高,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某些实训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存在低水平的重复训练。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因受总学时的限制,实践课时不足,导致出现技能培养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
二、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方法
(一)明确基本思路
1.坚持市场导向。在进行充分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岗位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既要使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出层级递进性。
2.坚持分段培养。根据“中职重技能打基础,高职重技术为提升”的原则设置课程,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主要进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一主多从。在“3+2”分段培养模式下,中职学生读完两年后需要分流,要进行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考试,考上高职的中职学生,要学习中高职衔接阶段的课程,没有考上高职的中职学生继续按中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完成中专学业。所以课程的设置要考虑既要满足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另一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
4.坚持结合提升。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要通过拓展课程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二)目标对接先行
要实现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模具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模具设计、线切割和电火花机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模具装配、模具维修工、模具调试工。围绕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中高职试点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分段培养目标。中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从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从事模具零件加工、调试和维修、数控机床操作等中级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设计与加工制造技能和方法,能从事模具设计、模具装配维修、数控加工、产品品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阶段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1)模具装配技能,包括模具钳工技能,识别模具的结构,懂模具的拆装、调试和维护;(2)机械加工技能,懂普通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的操作;(3)基本的机械基础技能,如机械识图能力,机械零件测绘能力。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1)模具设计能力,如塑料模、冲压模的CAD/CAM/CAE技能;(2)模具数控加工技能,包括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和电火花机床的操作;(3)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 组织和管理、创新能力等。中职重在打基础,培养模具钳工、机械加工、机械基础技能,高职重在模具设计、数控加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更系统和更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系统对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衔接,在构建中高职模具专业衔接课程体系时,中职阶段教育要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需保持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考虑中高职之间课程的连续性,课程的内容需加深、技能训练要加强、职业素质要进一步拓展,体现出后续教育课程的递进性。层级清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脱节,最大化地优化教学资源。为此,在对模具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中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构建了模块化分层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高职模具专业衔接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1.公共基础课程分三个模块:
模块1为中职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括语文1、数学1、英语1、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
模块2为公共基础衔接课程,主要包括语文2、数学2、英语2等课程,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为中职生升入高职后的学习打下文化基础。
模块3为高职公共基础课,包括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体育、现代生产管理等。
2.专业课程分三个模块:
模块1为中职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机械加工基础、AutoCAD、模具制造工艺学、注塑模与冲压模结构、模具拆装调试与维护等。
模块2为机械基础衔接课程,包括工程材料与热加工、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模具数控加工技术,以加深学生的机械制造、设计基础知识。
模块3是高职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AutoCAD、成型设备选用与操作、三维软件的应用、零件的数控程序编制与加工、模具制造工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等,以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方面的知识。
3.技能训练课程分三个模块:
模块1为中职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车工实训,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模具钳工实训等。职业资格证1 为学生在中职阶段应该取得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工具钳工中级证等。
模块2为数控加工衔接课程,包括数控车实训、数控线切割实训,为后续数控加工技能的训练打基础。
模块3是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数控铣、加工中心实训,电加工实训,冲压与塑压实训,冲模课程设计,塑料模课程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2为学生在高职阶段应该取得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数控铣工高级证等。
4.拓展课程包括:
选修课1为中职阶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目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强化技能训练。如专业选修课有模具技术经济分析、Solidworks三维软件绘图等。
选修课2为高职阶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专业选修课有模具CAM/CAE软件应用、3D打印技术等。
三、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体系的衔接又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实施模块化分层递进的“3+2”中高职模具专业衔接课程体系,不仅可以避免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对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我们还处于试点阶段,还要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2]刘大勇.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2012(5).
[3]黄曼曼,琚子来.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
[4]张兴强,楚天舒.《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初探[J].科技风,2015(12).
[责任编辑:胡亚学]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2.06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2-0019-03
作者简介:刘良瑞,男,湖北麻城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3+2’中高职衔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研究”(2014471);湖北省职教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机械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ZJGA201516)。
* 收稿日期: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