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语用”的思考
2016-05-24谢小娃
谢小娃
语文课堂应是“语用”的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带动学习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为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就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前后两次教学过程,谈一下自己对“语用”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中的思考
《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人物形象突出,内容浅显易懂。虽是第一课时教学,文中又有大量生字新词,但学生只要用心通读课文,理解其间蕴含内的道理应是不难的事情。据此,教学过程设计大量的师生合作朗读的环节,以“奚落”为切入口贯穿整节课,以读促读,以读助解,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奚落”教学的前后对比
1.第一次教学
教师与一名学生分别朗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内容后。
师:(采访“陶罐”)铁罐说你是懦弱的东西,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你心情怎样?
生1:不好受!
生2:难过!
师:说的话让人不好受,难过,不开心……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奚落”。陶罐就是这样每天被铁罐奚落着。
再次请一名学生与老师合作读对话内容。
师采访“铁罐”:铁罐兄弟,你怎么知道要用这样的语气呢?
生:我看到句子中有几个词,它们提醒我要这样读。
这时我结合小结人物语言中的“提示语”及其作用,接着与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相关的提示语,并进行板书:
【发现问题】学生对“奚落”的理解较片面,仅了解了他的说话态度,却未深入地引导铁罐有这样态度的原因,致使在教学后两句:“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为陶罐与铁罐的对话填提示语的时候卡壳了一小会儿。经过对板书的小结引导之后才出现了很精彩的生成,诸如陶罐的温柔、和气,铁罐的愤怒、火冒三丈、瞪着眼睛、目中无人等形容。
【思考】对“奚落”的理解太过浅显,只挖掘了陶罐当时的内心感受。也应该从铁罐的角度出发,不仅要了解他的说话态度语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态度语气说话。如果学生从听说双方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就能加深对童话中这两位主人公的感知。
2.第二次教学
教师与一名学生分别朗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内容后。
师:(采访“陶罐”)铁罐说你是懦弱的东西,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你心情怎样?
生1:难过!
生2:不是滋味!
生3:伤自尊!
师:说的话让人难过,伤心、不是滋味、伤自尊……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奚落”。陶罐就是这样每天被铁罐奚落着。
再请一名学生与教师合作读对话内容。
师:铁罐兄弟就是这样每天奚落着陶罐。
师采访“铁罐”:铁罐呀,你凭什么奚落陶罐兄弟呢?
生1:我比它坚硬,它一撞就会碎,而我不会。
生2:瞧我多漂亮,多有光泽!
生3:我比它轻巧,它很笨重。
……
【发现问题】学生对“奚落”的理解看似到位,却在“说话”练习环节中又出现了问题:学生所说的词语不够丰富,一直在重复着前文中出现过的提示语,比如陶罐谦虚地说,铁罐傲慢地说,恼怒地说……拓展不开去,教师结合板书再次引导并要求用自己的话说之后,才有学生说了一个“愤怒”……
【思考】这样的情况发生,是否应该把后面教学环节提前教学。(出示课文插图:谁是陶罐,谁是铁罐?你是从哪儿判断出来的?从哪里发现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铁罐盛气凌人,因为他的眉毛往上扬;你看铁罐的眼睛,瞪着,很看不起陶罐的样子;那叫“目中无人”;陶罐一脸和气,微笑;陶罐很谦和……)让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神态有形象感知之后,再完成这里的说话教学环节,这样是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形成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再完成对抽象语言的组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一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这一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而语言规则的获得,没有理解、感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理解、感悟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运用不能离开理解、感悟这个基础,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