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中的美好

2016-05-20乔秀清

长城 2016年3期
关键词:铁柱瘸子继母

乔秀清

井边的小茅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故乡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黄土地上,村村寨寨,土坯茅屋随处可见,小茅屋十分简陋,但可遮风挡雨,那是平原农民的栖身之所。如今,平原农民的生活今非昔比,日子渐趋富裕,家家户户青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土坯茅屋已被岁月淘汰,偶尔见到残存的土坯茅屋,那实属罕见的乡村“古董”了。

参军远离故乡,久居大城市,我时常想起外婆家附近井边的小茅屋,虽然我在那小茅屋的土炕上只睡了一夜,却让我终生难忘。时隔多年,那井边的小茅屋,成为我记忆中的一幅画,一片云,一颗星,总是给我无尽的回味。

外婆家那个村庄谷家左,与我出生的张舍村相距五华里。小时候,母亲隔些日子便带我去外婆家走亲戚。每次去外婆家,都要路过村东街井边的小茅屋。茅屋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光棍,瘸子,他的右脚后跟不能着地,只能用前脚掌踮着走路。这样,他的身子便失去了平衡,右肩偏高,屁股向后撅起,走路一瘸一拐,那姿态颇似乡下巫婆跳大神的样子。这位瘸子好像与我母亲很熟悉,每次遇见都主动打招呼:“彩姐,回娘家看看?俺婶子早就想你和孩子们喽。”母亲拍着我的肩膀说:“快,叫舅,他是个大好人,还是咱们的恩人哩。”母亲曾告诉我,抗战时期,我外公名为村维持会会长,实际上暗通八路,为共产党办事。当年,瘸子舅跟着我外公,烧日本鬼子的炮楼,拦截鬼子的运粮队,伏击进村扫荡的日本兵,他的右脚就是在战斗中被炸伤的。那次,日本鬼子捉住了我的外公,扔进猪圈里,用土坯砸,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猪圈里的外公在猪的粪便中呻吟,在土坯的重压下挣扎,痛苦难熬。在奄奄一息的危急时刻,幸亏家里的茅厕与猪圈相连,外公爬到茅厕用于大小便的豁口处,才能呼吸喘气。鬼子一撤退,瘸子舅闻讯第一时间赶到,跳进猪圈,扒开土坯,将我外公救了出来。谈起打鬼子,担任村“青抗先”主任的父亲和担任村“妇救会”主任的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豁出命来同日本鬼子干。我明白,瘸子舅正是这样的好汉子。

或许是因为腿瘸,又是一个满脑袋高粱花子、斗大的字认不出几个的庄稼人,哪一位姑娘能屈身跨进他的门坎呢?没有,他只好一直孤身一人,在小茅屋里打发着清淡的日子,久而久之,瘸子舅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单身生活,他并不觉得孤寂。白天,只要是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便提上木凳,坐在茅屋前晒太阳,自然少不了与来来往往的挑水人搭讪几句,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许乐趣。夜晚,小茅屋的窗口透出微弱的灯光,而屋内唠嗑的声音随着风儿飘到遥远的天边。

在谷家左读完小那两年,我隔三差五到外婆家去蹭顿好饭,进出家门,总要经过井边的小茅屋,与瘸子舅见面的机会自然不算少。他一再叮嘱我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去当兵。他对我说,日本鬼子是一群恶狼,盯着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不止。他断言日本鬼子亡我之心不死,很有可能卷土重来,一旦战争爆发,希望我继承平原军民的抗日精神,驱日寇,打豺狼,捍卫国家领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瘸子舅的嘱托,我铭记在心。

就在我读完小的那个暑假,我和同班非常要好的同学燕春友商定,合伙做蔬菜买卖生计,想赚点零花钱。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身无分文,即便向父母要到几毛钱,在手心里攥出汗来也舍不得花呀!

那天,吃过早饭,我和燕春友同学各自带上向母亲要的一块钱,作为本钱,推着自制的独轮小木车上路了,准备到八里外的黄疃村买韭菜。黄疃位于谷家左村南,三里远距离。这个村子是蔬菜之乡,举目望去,遍地葱绿。我俩在一家菜园子买了二十斤韭菜,用包袱包好,捆在小木车上,一人推,一人拉,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踏上归途。刚进入谷家左村口,头顶乌云翻滚,雷声震天,一场滂沱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俩冒雨在泥泞路上艰难行进。不好,小木车的车轴突然断裂,无法前行。咋办?商量片刻,我扛着损坏的小木车,燕春友背着盛满韭菜的包袱,最后匆匆赶到了井边的小茅屋。因为怕丢人,没好意思去外婆家。

我朝门口喊了一声“舅”。门开了,一道亮闪,使我看清了瘸子舅那熟悉的脸庞。

“哦,是你呀,孩子,快进屋。”

“舅,他是我同学燕春友。”

“这大雨天,你俩干什么去咧?”

“去黄疃买韭菜。”

瘸子舅豁然明朗,知道了我俩的“小秘密”。他随即让我俩把小木车和装韭菜的包袱搬进小茅屋。当他瞅见我俩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浇得湿淋淋的,便从柜子里取出两件褐色的粗布褂子,让我俩脱下湿衣服换上。他把我俩的湿衣服拧干,挂在竹竿上,说晾一宿就能穿咧。我央求瘸子舅为我俩的尴尬遭遇保密,不要让外婆家的亲戚们知道。瘸子舅嗔怪道:“你这毛孩子,还知道爱面子哩!”

晌午,雨还未停下来,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小茅屋的窗棂,也敲打着我一颗焦灼的心。我想,家里的父母一定惦记着风雨中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急成了啥样子呢。

瘸子舅见我心神不定的窘迫模样,安慰我说,甭着急,这小茅屋就是你的家。你们待会儿,我给你们做饭。窗外风雨交加,屋内真情无限,我们感到很温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东坡诗句)那时的我,刚满十二岁,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场风雨,虽然不能说是惊鸿,却像一只受惊的小鸟,而这小茅屋,是风雨中安全舒适的鸟巢。

仁慈善良的瘸子舅,把我和同学视为自己的孩子,他忙活了一大阵子,将两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了饭桌。

“孩子们,趁热乎吃吧,锅里还有,一定要吃饱。”瘸子舅说着,将筷子递到我俩手里。

“舅,你待我们这么好,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我眼里噙着泪花说。

“你们俩要好好上学念书,长大了要有出息,如果能参军到部队,那是再好不过咧。”

我和燕春友会意地点了点头。

直到后半晌,雨才停下来。从茅屋窗口望见,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七色的彩虹,横跨冀中大平原。我觉得,彩虹两端,并不遥远,从一端开始,奋力攀登和跨越彩虹之桥,就能达到另一端,那是人生理想的彼岸。

瘸子舅出门请来了村里的一位木匠,那位木匠带来锯、斧头和一根枣木棍,天擦黑时,才把我们的小木车修好。

我连声说“谢谢”,木匠憨厚地冲着我笑了:“孩子,不用谢,我和你父亲、母亲都是老熟人,还一起打过日本鬼子呢。你不知道,我和你叔是战友,同年参加八路军,跟着吕正操司令员在咱们冀中平原反扫荡,我在战斗中负了伤,伤愈后复员回家咧,听说你叔还在部队里,当了科长。”我望着木匠脸上的笑容,那微笑,泉水般清雅,阳光般温暖,可以说,是平原人一颗善心真实的释然。

怎么这么巧?我眼前的瘸子舅和素不相识的木匠,与我的父母在抗战时期同甘苦,共患难,与日本鬼子进行过殊死搏斗,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让我们晚辈油然产生敬仰之情。

吃罢晚饭,瘸子舅给我们在土炕上铺好被褥,叮嘱我们早点睡觉,明儿个好继续赶路,尽快将韭菜卖出去,免得烂掉。

我躺在茅屋的土炕上,久久不能入眠。或许,这小茅屋是村里最简陋的栖身之所,我却觉得小茅屋是如此静谧,如此舒适,如此温馨,我的生命得到了爱的滋润,冥冥之中,我觉得这小茅屋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驿站,从此我将坚定地踏上人生新的行程。瘸子舅是这个古老村庄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而他那颗善心所释放的能量竟强烈地感染了我,他虽然是一个村野农夫,我倒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白屋圣贤”。翌日清晨,当雄鸡唤醒沉睡的太阳,小茅屋里浴满粉红色的霞光,我和同学燕春友翻身起床,穿上晾干的衣服,将装满韭菜的包袱捆在小木车上,便匆匆上路了。瘸子舅一瘸一拐,颠颠簸簸地把我们送到村边。他目送我们离开了谷家左,挥了挥手,那送别的情景深深定格在我幼年的记忆里,至今依然那么清晰。

五年之后,我和燕春友分别在高中应征入伍,我到了陆军,他去了空军,我俩都牢记瘸子舅的嘱托,开始了崭新的军旅生涯。

身在军营,心系家乡。这些年,我多次回故乡探亲,并特意到谷家左寻踪怀旧。瘸子舅和他居住的井边小茅屋早已销声匿迹,但我内心深处的一缕乡思氤氲绵长。

井边的小茅屋,虽然对我只有“一夜情”,却让我回味无穷,不断激起我心海感情的波澜。为什么一次次将闲云装进行囊,将往事背在肩上,到谷家左寻觅井边小茅屋?因为知恩感恩报恩是芸芸众生都不可或缺的人格,也是人生在世之根本。我苦苦寻觅,总想找到故土的岁月陈香和人生的温馨驿站。

半路夫妻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个正月初九,冀中平原落了一场大雪,寒气从窗纸和门缝里不断侵入我家的老屋,屋内虽然生着炉火,还是阴冷阴冷的。自接到电报从部队赶回家乡,我连续十几个昼夜在炕头上守护着病重的母亲,她已经昏迷,呼吸非常微弱。父亲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坐在长凳上偷偷地抹眼泪。那天中午,母亲溘然去世了。她走得那么匆忙,没顾得和亲人们说几句贴心话呵!我,姐姐,妹妹,三个弟弟都悲痛欲绝,眼睛都哭肿了。父亲由于极度悲伤,一下子老了许多。

我守候了父亲几日,便告别故乡,返回工作岗位。没过多久,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村里有不少人劝他找个老伴儿,他征求我的意见。天啊,我的肺都快气炸了!父亲母亲堪称患难夫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父亲担任本村青年抗日先锋队主任,母亲担任村妇救会主任,两人一起组织村民为八路军运军粮、做军鞋、挖地道、护秋收、除汉奸、烧炮楼,可以说是从日本鬼子刺刀下幸存下来的共产党员。记得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平原反扫荡的日子里,很少睡个囫囵觉的父亲一天夜里又睡的很晚,早晨醒来,发现窗纸戳进来明晃晃的刺刀,屋外有人喊叫:“出来,跟我们走!”父亲走出屋,院子里站着几个持枪的伪军和日本兵。躲藏在地道里的母亲听说父亲被敌人抓住,冒着生命危险找村干部商量对策,费尽心机,借到几十块银圆,托人送给那几个伪军,才放了父亲。父亲呵父亲,难道你忘了夫妻之情、救命之恩?为什么母亲坟头未干,你就提出另选配偶,真是圣人喝盐卤——明白人办糊涂事!一气之下,我当夜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表示坚决反对。后来我才得知,父亲接到我那封长信,一边看,一边打哆嗦,气得几乎晕过去,在炕上躺了好几天。事后,我后悔自己那封信的言词过于激愤,对父亲缺乏理解和尊重。父亲只是向我透露了一下乡亲们的好意,想试探一下我的意见,其实,他深深怀念着母亲,并没有打算急于择偶。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独。我们兄弟姐妹都不在父亲身边,父亲孑然一身,那日子过得多么清冷。父亲不缺吃,不缺花,就是缺一个枕边说话的人。然而,我那封长信伤透了父亲的心,他余悸未消,担心选择了那条道儿,儿女们和他的感情会产生裂痕,便一拖再拖,苦熬着孤独岁月。

一位诗人说,孤独也是一种美丽。这实在是令人费解!我敢说,谁都喜欢美丽而不喜欢孤独。十年铁树开花,父亲熬过了十年孤独岁月,在好心的乡亲们一再劝说下才续上了老伴。那未曾见过面的继母到底咋样呢?这当然是叫我最挂心的事了。春节前夕,我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初次见到继母,只见她头发已经灰白,后脑勺梳着一个纂儿,那黝黑略带红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嘴唇厚厚的,说话不太利索。我和爱人除了带回烟酒、点心、带鱼、水果糖,还特地给继母买了一块布料和一盒蛋糕,小儿子“奶奶”不离口,继母高兴的眼睛笑成一条缝儿。那天,继母和我爱人坐在炕头上,父亲和我坐在红漆长凳上,一起看电视。继母惦着家务事,心思不在那荧光屏上,看了一会儿,要下炕干活,可是,她那双小而尖的三角形的鞋子,放在墙旮旯里,够不着。我起身把继母的鞋子提过来,递给她。没想到,继母第二天逢人便讲:“俺那个当军官的儿子,没一点架子,昨晚儿还给俺提鞋来呢。”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被村里的人传为佳话。

乡亲们和我谈起我继母,一个个赞不绝口:“那老太太可疼你爹哩,你兄弟姐妹送来好吃的东西,她自个儿舍不得沾嘴边儿,净给你爹省着。人家常跟你爹下地,浇地、拔草、摘棉花、刨山药,啧,啥活都干。你爹找了个心眼实诚、会过日子的人,真是芝麻落在针眼里,碰巧啦!”庄稼人的话,那是石头碰碌碡,实打实的,我亲眼看到继母是那么的疼我父亲。正值寒冬腊月,冀中大平原滴水成冰,晚上一钻进被窝,就像掉进了冰窟窿。父亲年老体弱,自然更是怕冷。晚上,父亲睡觉前,继母总是将装过葡萄糖的玻璃瓶,灌满开水,给父亲熨热被窝。父亲因患气管炎,夜里经常咳嗽,继母每天晚上洗好一个鸭梨,放在父亲枕边。那天,父亲由于感冒,头疼得直皱眉头。继母懂得一点针灸,她给父亲扎了几针便好了。我开玩笑的对父亲说:“您找了一位保健医生,生点小病不用出门啦。”父亲笑了笑,说:“这倒是真的,头疼脑热,她能治。不过你还不知道呢,前些日子,我害了一场重病,在炕上躺了两个月。她给我请先生,抓药,白天黑夜伺候我。没有她,我这把老骨头早埋进土里了。”

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继母疼我父亲,父亲也疼继母。他知道,继母受了大半辈子苦,年轻时开始守寡,遗腹子生下来,好不容易才拉扯大。可她那铁石心肠的儿子一成家,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子、媳妇合起来虐待她,逼得她离开家门,走了这条道儿。父亲常劝继母:“干活别累着,甭老在家里拾掇这,鼓捣那,出去串个门儿、赶个集的,散散心不好么?”继母总是说:“勤干着点活儿,身板才结实呢;要是光呆着,会呆出病来的。”夫妻在一起过日子,难免发生口角,正如庄稼人说的,没有不碰锅沿的马勺。可是,父亲和继母这两位晚年结为伴侣的老人,从来没红过脸。

正月初一,起五更,放鞭炮。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大平原上鞭炮的繁响震醒了。天冷,我实在懒得动,索性在被窝里舒舒服服的多躺一会儿。蓦地,院子里响起“梆、梆、梆”的声音,搅得我不得安宁。我走出屋子一瞧,只见继母一手拿着个棒槌,一手拿着个用短圆木和铜板制成的戳子,正在地面铺着的烧纸上打纸钱儿。

“天还早,不多睡一会儿?外面怪冷的。”继母轻声细语地说。

“我早就醒了,睡不着啦。”我对继母说。

“今儿是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家家给死去的老人上坟烧纸,这是咱乡下的习俗。我买好了烧纸,正打纸钱呢,等一会儿,吃了饺子,你和你弟弟给你娘上坟烧纸去。”

“梆、梆、梆……”,继母打着纸钱儿,她那双青筋显露而且粗笨干裂的手冻麻木了,放在嘴前哈一哈,搓一搓,继续打纸钱儿。多好的老人呵!她不仅对我父亲体贴入微,还思念着我那长眠地下的母亲。我凝目注视着那影影绰绰的纸钱儿,为继母的仁厚善良所感动。人世间最可贵的是善良。善良永远是人性中最光辉最美丽最可爱的心灵瑰宝,失去了善良,人就不再美丽,不再可爱。

正月初三,姐姐、妹妹各自带着孩子,从婆家赶来了,从城里回家过年的两个弟弟也带着爱人、孩子来看望两位老人。饭桌上摆满了佳肴和大大小小的酒杯,我举起酒杯说:“俗话说得好,满堂儿女,比不上半路夫妻。两位老人互相体贴,身体也结实,是咱们全家的福气。咱们敬二老一杯,祝他们健康长寿!”

全家人都举起酒杯,父亲和继母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惬意,那么甜蜜!

继母听说我们过了“破五儿”就离开故乡,提前好几天为我们准备好了家乡的土特产。黄灿灿的小米,碧荧荧的绿豆,圆鼓鼓的花生,香喷喷的芝麻油,白花花的棉絮,包儿、袋儿、桶儿合在一起,少说百来斤。

“这么多东西怎么带走呵?”我真发愁了。

“东西不算多,都带上。路上受点累,用着方便。”继母那实在劲儿,巴不得让我从家里扛走一座山,那她才高兴哩!

有这样的继母是爹的福分,也是儿女的福分啊!

斗转星移,一晃十年又过去了。父亲正年逾古稀,身体虚弱,特别是严重的气管炎折磨着他,哮喘不止。继母虽然年近八旬,但耳不聋,眼不花,结结实实的,多亏她精心照顾,才使父亲闯过一个又一个威胁着哮喘病人的寒冷冬季。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来到了冀中大平原。出乎我的意料,熬过漫长冬季的父亲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病倒了。我急如星火的赶回家乡探望父亲。躺在炕上的父亲因为高血压引起脑血栓和冠心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什么时候回来的?”父亲睁大眼睛,慈祥地望着我,望着他身边身穿绿军装、扛着大校肩章的儿子。

“刚到一会儿。爹,你怎么样?”我紧紧攥住父亲那双青筋裸露的手,泪水涌出了眼眶。

“有她在身边照顾,没事。”父亲用手指着继母,断断续续地说。

“爹,你放心,咱们请最好的医生,买最好的药,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的努力把你的病治好。”我一边安慰父亲,一边掏出一摞钞票,塞到父亲手里。

父亲微笑着用手指了一下继母,示意我把钱交给她。当时满屋子探视父亲的人都偷偷的乐了。

没多一会儿,父亲又糊涂了,他在炕上翻来覆去,两只手似乎在抓什么,言语也不清楚了。

“大伙先出去一会儿,他爹又拉屎了,我来清理一下。”继母说着,端来水盆,取来布块。

“我来吧,让我侍候一次父亲。”我实心实意地说。

“不行,你干不了这活,还是我来弄吧。”

继母拒绝了我。我亲眼看着继母为父亲清理屎尿,换上干净的被褥。我暗暗为父亲庆幸,父亲呵父亲,前半生勤劳朴实的母亲陪伴着你,后半生仁慈善良的继母伴随着你,你一生多么幸运呵。

告别家乡,返回部队,时间不到三个月,父亲便撒手人寰,仙逝远去了。噩耗传来,我立即动身赶回家乡,料理丧事。

按照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停放三天才殡葬。兄弟姐妹、几个弟媳、侄儿侄女和外甥们都跪在父亲遗体旁哀悼痛哭。三天三夜,继母一直守候着父亲的遗体,寸步不离。父亲遗体旁摆放着一张桌子,桌上点燃着一盏小油灯,继母不时地往小油灯里添油,橘红色的灯光映照着继母那苍老而疲惫的脸庞。

殡葬那天,继母叮嘱我:“你爹活着的时候,喜欢喝酒、抽烟,你从北京带来的好酒好烟还在柜子里放着呢,让你爹带走吧。还有,这块表,你爹戴了十几年,走得还很准,也戴在你爹的手腕上,让他别忘了时间,抽空来看看我。”继母说着,竟然老泪纵横了。几乎大半个村子的人都知道父亲、继母是一对相依为命、仁慈善良的夫妻,乡亲们纷纷赶来悼念父亲,安慰继母,我家院内院外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

送走了父亲,我召集兄弟姐妹开了一个家庭会,专门商议如何赡养继母。我提出,继母每月的花销由我承担,衣食由兄弟们照料,姐妹定期来家探望,保证老人家晚年幸福康泰。兄弟姐妹一致赞同,都表示要像亲娘一样善待继母。

人世间,真诚换真情,善良换善报。我想,如果父亲地下有知,他一定会一百个放心,满意而且高兴地含笑于九泉。

春天在画眉鸟的舌尖上

几年前的一天,老同学张铁柱和我约定一早在县城公园的松树林见面,那里是养鸟人的聚集地,也是鸟儿们欢乐的天堂。

故乡安平——这个汉高祖时置县迄今已有2200年历史的古老县城,随着改革开放崛起于中华大地,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丝网之乡”。养鸟是故乡人的习俗。县志记载:黄鹂是本地常见的一种鸟,“悬巢于高树枝端,常被饲作观赏鸟”。

早晨六点钟,我赴约来到县城一隅的松树林。林中松树的枝杈上,悬挂着一个又一个鸟笼,我数了一遍,大约有四十多个鸟笼,几十位养鸟人三三两两地在松林里开心地交谈着。

铁柱微笑着走过来。这个滹沱河边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中等偏上的身材,眼睛明亮有神,总是流露着善良与谦和,那张英俊帅气的脸常带着淡淡的笑容,透出自信与坚韧。我和他是初中同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俩先后应征入伍。他在部队里当过营长,后来转业到本县当了厂长,是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十六年前他患心脏病慕名到北京301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我在301医院医技部任政委,几次到病房看他,并请专家为他会诊。区区小事他却铭记在心,一直与我保持联系。我和爱人一起回到家乡,就住在铁柱的儿子张峰家里。我在县城停留了一周,有三个早晨是在铁柱居住的小四合院里吃的可口的家乡饭。

铁柱养着五只画眉,两只百灵,四只靛颏(三只红靛颏,一只蓝靛颏),还有两只绣眼,共十三只鸟。最近还放飞了两只红子。南北方的四大名鸟他养全了。让养鸟人眼馋的那只红毛画眉是他不惜长途跋涉专程从长沙买来的,行家称是贵州“大红袍”。

提起画眉,铁柱心慕已久,他早就听说过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伺机报仇。越国宰相范蠡,巧施美人计,将侍女绝代佳人西施送到吴王身边,从此吴王不理朝政,终日沉迷酒色,而越国十年生聚,国富民强,一举打败吴国。范蠡携西施到深山隐居。一天早晨,西施正梳妆,见几只鸟在树枝上欢叫,清脆悦耳,婉转动听。她发现那几只鸟都有两条白色眼眉,好像画上去一样。于是说:“它们就叫画眉鸟吧。”从此画眉鸟的名字就流传下来。铁柱不止一次向我讲起这段有趣的典故。诗人说,春天在燕翅上,春天在柳梢上,春天在花枝上。铁柱却对我说,大平原的春天在画眉鸟的舌尖上。画眉啼春晓,是养鸟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铁柱家的小院里摆了一张餐桌,我们一边吃早饭,一边欣赏鸟叫。笼中的画眉鸟仿佛猜出我和爱人是首都来的嘉宾,纵情高歌,那清脆悦耳、美妙动听的鸟叫声溢满了小院。

我兴奋地对铁柱说:“咱们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欣赏着鸟儿的歌唱,即使是神仙皇帝也不过如此吧。”

铁柱笑了笑,对我说:“不错,听说慈禧太后每天吃着早点欣赏鸟叫,那老太婆也是个鸟迷。”

我问铁柱:“画眉鸟的叫声有什么讲究,怎样才分出高下?”

铁柱告诉我,真正的鸟中歌王是百灵。百灵欢叫时有十三个套路,其中有麻雀闹林,有喜鹊鸣枝,有布谷催耕,有母鸡下蛋等等。好的百灵鸟能连续将十三个套路唱一遍,声韵清亮,自然纯真,婉转流畅,百听不厌。再笨的百灵也胜过那些装腔作势卖弄风骚的歌手!画眉也能唱出十三个套路,它不仅叫得好听,而且长得好看,所以受到人们的宠爱。

啊,十三个套路,那是百灵鸟和画眉鸟的歌,养鸟人的心曲,也是故乡的晨曲。曲中也许透出故乡人清姿亮色的生活和欢畅愉悦的心境吧。

早餐后,铁柱从房间里取出一个装着面包虫的小瓶儿,手里拿着一个小镊子,用虫儿喂鸟。他告诉我,画眉鸟每天需喂十只面包虫;百灵鸟、靛颏和秀眼每天喂四只面包虫,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哦,原来喂鸟也要定时定量,来不得半点马虎。铁柱用八个搪瓷盆儿专门养面包虫儿,那是鸟儿们最爱吃的食物。

交谈中我才得知,自制鸟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鸟食由小米、蚕豆、绿豆、花生、核桃等二十多种成分制成。一年四季,十几只鸟需要不少鸟食哩。每天,铁柱除了遛鸟,清理鸟笼,就是制作鸟食,忙得他简直脚跟打后脑勺儿。

我问铁柱累不累?他诙谐地说:“过去我当营长管四百个兵,当厂长管四百个人,现在退休了只管十几只鸟。管人费心,管鸟费力。虽然累点,但累得舒畅,累得高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今是太平盛世,生活富裕了,应当有自己的乐趣。从我患心脏病后开始养鸟,掐着手指头算一算,差不多有十六个年头了,这些年,我没犯过一次心脏病。”

这实在让我难以置信,莫非,养鸟有这么大的益处?但诚实写在铁柱的脸上,我又不能不信。

在这之前,铁柱知道我酷爱书法,恳请我为他写两幅书法作品。他递给我一张纸,纸上抄写的是欧阳修的两首诗《画眉鸟》。我借一时雅兴,挥洒自如地在宣纸上写下欧阳修的两首小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即画眉鸟)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没想到,我写的这两幅书法作品成了铁柱的挚爱,一直精心收藏。

那次回到故乡,铁柱真诚约我在松树林见面,并向我一一介绍他的鸟友们,有教师、律师、医生、会计师,有老板、经理、企业家,也有退休干部和普通工人,他们大都是事业和生意成功之士。雅号“烧饼张”的养鸟人,今年68岁,一生坎坷,曾做过“骨头换洋火”、蒸馒头、烙大饼、烤烧饼等小本生意,如今在县城丝网大世界开门市,今非昔比,日子越来越红火。他养了四只画眉鸟,富裕起来的生活更增添了乐趣。养着两只鹩哥的老高据说是全县最有名的注册会计师,他指着鸟笼对我说:“这只鹩哥是从四川买来的,原来说话带着地道的四川味儿,嘿,如今变成了满口的安平话,你说逗不逗?”我笑着说:“那是因为它在安平落户啦!鸟也喜欢富裕的地方,人富鸟欢。”莫非是鸟解人语,那只鹩哥听见大伙的夸赞,兴奋地叫起来:“老板你好!恭喜发财!”

松林里爆出一片欢乐的笑声。此情此景使我联想到,鹰击长空,累了需要在山顶上落脚;雁度秋湖,累了需要在草泽小憩。这些勤劳致富的养鸟人不正是在繁忙之余享受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乐趣吗?

听不到鸟儿歌唱的地方无异于生命的禁区。鸟儿的翅膀可以飞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快来看,我那只红毛画眉正高声欢叫迎接日出呢!”铁柱指着挂在松枝上的鸟笼说。

“这就是那只到天津参加大赛的画眉鸟吧?”我问铁柱。

“对,如果不是受到记者们拍照时闪光灯的惊吓,从笼中横杠上跳下来,它有希望夺得好的名次。”铁柱至今深感遗憾。

我在松林中观察聆听,几十只画眉鸟不停地欢叫,清脆悦耳,婉转动听,韵味十足。铁柱的红毛画眉确实叫得最欢快最好听,难怪鸟友们翘起拇指夸他是全县的“鸟王”哩。此刻,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给苍翠的松林涂上了一层胭脂红。我却觉得,太阳是画眉鸟从红舌尖上吐出来的。

呵,画眉鸟唤醒了小城的黎明。因了鸟儿的歌唱,这里的太阳更红了,天空更蓝了,树木更绿了,花儿更香了,故乡人的精神更爽了。人和自然万物都沉醉在这黎明的乐章里。

责任编辑 刘遥乐

猜你喜欢

铁柱瘸子继母
铁柱与四嫂
相亲
钱眼儿
有这样一个贼
喜欢吃油饼的“瘸子”
铁柱与四嫂
收场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瘸子的故事
爱从不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