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研究

2016-05-19窦争妍高文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升级制造业

● 窦争妍 高文书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研究

● 窦争妍 高文书

内容摘要 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的发展现状,并梳理了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制造业人力资本总量和结构方面构建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新路径,以期制造业实现更好发展,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关 键 词中国经济转型 制造业人力资本 积累

窦争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研究生。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电子邮箱:778925828@sohu.com。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时代变迁,一系列发展问题迫使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聚焦到制造业,制造业用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采购价格上涨、人均效能瓶颈等问题困扰着大部分行业企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发达国家历经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实施制造业回归计划,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基石、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郑春荣,2015)。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所以演变方向体现了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更高要求(蔡昉,2013)。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减能增效,还是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兴起,尤其是中国智造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体现在人力资本的需求和积累方面。制造业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技术人才,还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需要人力资本的大量积累。

人力资本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一轮发展需要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以其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民工荒”和“就业难”问题,关于制造业发展和人才供需的探讨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且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更为关注人力资本总量、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等,对制造业人力资本关注较少,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文凭导向的用人和评价机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协同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现状,把握特点,及早发现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未来需求并进行布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聚焦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问题,探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优化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重视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一定借鉴。

图1 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单位:千人)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现状

1.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总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01年末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数为5236.15万人,到2013年末这一人数达到9976.19万人,基本保持增长态势(见图1)。

2.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基本形成

随着国家构建人力资本市场,以及劳动用工的制度性改革,市场逐渐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我国初步形成了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市场模式。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大幅增加,人均人力资本由1985年的2.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1.8万,为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不断扩展。个人和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并成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企业一方面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另一方面加强在职人力资本培训,尤其是与各类学校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制造业企业与教育系统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我国教育也开始实现模式转变,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弥补制造业人力资本不足。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市场化改革,我国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还逐渐扩展到全社会,尤其是民间投资;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放开,以及职业学校市场化,职业学校开始以市场定位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这表明:职业学校已开始依据市场中人力资本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服务对象,寻求生存之道。

3.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结构中农民工占比高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制造业农民工就业人数2010-2013年占比(%)为33.2,32.9,30.2和30.6。农民工在制造业行业的就业比重依然是最高,但这一比例略微有所下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超过70%的从业者只有初中以下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从业者仅占6.4%。从事制造业的农村劳动力占流动人口比例为92.3%,且从业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低于流动人口(大国经济转型课题组研究,2012)。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农民工工资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5.5%;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的逐步上升,制造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会逐步削弱。《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制造业农民工占比31.4%,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2.7%。

4.制造业人力资本需求波动更明显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产值规模快速变动,以及结构变动的多元性,造成了人力资本需求产生一系列显著波动。一方面,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值规模变动的特殊性导致人力资本需求波动性加大,给我国人力资本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产值结构的变动,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导致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出现剧烈波动,对人力资本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传统制造业人力资本需求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远远低于制造业规模增长速度,尤其是中低端传统制造业的纯制造岗位的人力资本需求出现负增长,即绝对量不断减少。以2014年为例,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等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高端制造业迎来了发展契机,这导致中高端制造业人力资本的需求大幅增加。一方面,中高端制造业产值规模的增加,引起人力资本需求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中高端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更为明显,这对服务性岗位的人力资本需求大幅增加,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见表1)。

总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产值规模和结构都出现了新变化,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导致各行业的人力资本需求波动更为明显。

三、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

(一)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总量不足

就总量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偏低,远远滞后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发展全面落后,尤其是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教育与培训体系。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制造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进而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反观我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的投入、教育与培训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与培训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投资、教育与培训体制依旧僵化,带有计划色彩,难以反映现实的市场需求,导致人力资本的资源错配,既造成教育资源与投资的浪费,又造成人才短缺,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本和高端技术性人才的发展滞后。总体而言,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制造业人力资本的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差较远(见图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的步伐。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性问题

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都存在投资结构失衡问题。

表1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结构比重变化(单位:%)

图2 1990-2013年中美制造业发展与教育情况对比图

1.政府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后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存在不匹配。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快速增长,如高级技工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而政府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却没有相应改变,导致普通教育发展过热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引起高级技工人才出现短缺,普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出现过剩。

2.企业层面: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偏窄,投资水平偏低。企业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员工特定的技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其投资的范围比较狭小,难以为人力资本的多渠道积累提供支撑。企业不愿在员工的人力资本积累培训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中小企业,其规模偏小,实力偏弱,而且大多尚处于资本积累扩张阶段,对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不足,不仅很少参与普通教育投资,对职业教育投资也不足。同时,企业对内部培训及干中学的支持也投入不够。

3.家庭和个人层面:人力资本投资增长受较大约束。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用于教育培训,以增加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于低收入群体,高昂的教育费用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障碍,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人力资本积累中的文凭导向,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且助推了高等教育发展异常迅速,而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事实。这一事实的直接结果是,高文凭人力资本数量大幅增加,但却不能满足制造业高技能岗位要求,最终造成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成为高知识、高文凭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

(三)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与投资机制运行不畅

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机制运行不畅,投融资渠道单一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一投资体制尚未真正打破,政府投资教育办学的格局仍旧是主体,教育与培训投资没有实现联动、互补与共享,且民间私人教育投资缺位,导致民办及其他办学形式的教育发展不到位。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导致供应不足。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职业教育早已被推向市场,但其投融资体系的内部运行机制与计划体制下的运行模式差别不大,从投资制度、投资主要来源、投资资金安排和使用等都还沿袭着计划模式,职业教育投资仍旧以国家财政性经费为主,多渠道投资规模小且不畅通,从而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四)制造业人力资本技能短缺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质量仍旧偏低。其中,人力资本积累的技能型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其一,人力资本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水平较为低下,导致其难以适应技术进步以及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要求,且给“干中学”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人力资本的持续发展能力。其二,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出现较大的供求缺口。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05年开始,我国各种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到2014年,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进一步攀升到2.3-2.7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供求缺口存在日益扩大的趋势。

四、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新路径抉择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只有合理积累人力资本并有效率的配置与使用,才能发挥人力资本最大效用。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与制造业发展匹配的国家人力资本积累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已初步确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政府主要的职责是营造与制造业发展匹配的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环境。

1.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完善人力资本法律法规体系。对涉及人力资本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如在《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更加明确和细化规定人力资本积累的投资主体及法律义务。完善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法规,明确界定企业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责任主体,并依法义务承担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的相关费用。形成制度化的优惠、补贴以及奖励政策,并制定可操作的条款,尤其是通过以减免税收为主要手段的优惠性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通过法规建设,矫正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全竞争所导致的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投资不足的问题。深入改革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明确界定产权归属。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保证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参与企业分红,即明确其剩余索取权,并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由此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性。还要形成一定的制度壁垒,规范职业资格,保护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同时,构建就业准入制度与学历教育之间的相互认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反馈。

2.优化顶层设计,实施资源投入导向。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业态变革对人力资本的新要求,理顺和完善投资渠道,引导资源投入技能人力资本领域。具体而言,一是针对中国智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尽快实施人力资本积累的宏观布局。制定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创新。二是以文化引领为先导,利用制度及政策,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价值观,并完善政府奖励,补贴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力资本积累的社会氛围。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多样化合作模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包括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全社会参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局面,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人力资本积累优化

1.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在互联网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要抓住机遇,挖掘现有员工的人力资本积累积极性,通过打造企业内部的创客平台,集聚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鼓励员工脱产参加技能培训,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技能提升要求,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激励员工自觉参与多技能在职培训,适应岗位轮换的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顺应智能制造的特点,调整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互联网思维,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弹性化、人性化和开放化,以适应智造时代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

2.构建企业技能人力资本的激励体系。一是为技能、专用性人力资本提供长期劳动契约。技能及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特性,决定其离开相应的企业后,投资回报和生产效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会给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性带来负面影响,将降低员工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因此,为激励员工参与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训,企业应该提供长期劳动合同保证员工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和报酬的合理性(马振华,2009)。二是在企业内推行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由产权理论可知,股权激励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备性,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会带来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股权安排激励员工进行技能人力资本投资。其中,最为主要的手段就是让专用性、高技能员工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成为企业股东,享有企业发展成果,彻底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的实际经验可知,由于为专用性、高技能员工提供了长期契约,这明显促进了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完善人力资本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给人力资本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企业需要着眼于人力资本管理内容的变革,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企业必须转变以前的管理理念,不仅要把员工作为管理对象,还应当把员工作为服务对象;关心员工的态度、职业规划以及文化素质等,营造更为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忠诚度,从而更好激励员工自觉提升工作效率;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工作制度、时间安排、生产调度上实现柔性化和弹性化,充分挖掘员工的特长和优势,并尊重员工的人格。

(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的教育变革

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要加大教育投放的合理布局,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与制造业发展协同的教育变革。

1.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

为顺应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必须实现从政府主导供给模式转向市场导向模式。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育投资模式,形成全社会普遍参与的教育投资体系。在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在职教育投资之间构建自由开放、相互联动的渠道,形成沟通便捷快速的布局。

2.人力资本投资优化

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跟踪制造业人力资本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新知识、新职业、新技能、新岗位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投资领域,在加大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目前就业岗位的创造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即劳动者的技能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政策应该向以结构性失业为主攻方向的新就业政策转变(蔡昉,2012)。要完善教育投资领域的优化机制,提升人力资本教育投入效率。以解决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产业失衡为着力点,保证教育投入结构的合理,形成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调整教育的专业设置,通过加大对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的投入,有效满足当前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并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投入作为重点,予以适当的倾斜。

3.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的教育变革中,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关键点

为了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全面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必由之路,即通过改革建立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本的投入效应和人力资本质量。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大市场调研,实时跟踪社会经济需求,尤其是关注制造业技术进步引起的技能型人力资本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教育培养目标、方式。鼓励引导产业、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实现校企有效对接。灵活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无缝衔接。进行弹性招生计划等,实现对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控,以更好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根据对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预测,掌握产业技术进步的动态和趋势,在专业技术设置和教学方面保持前瞻性,提高专业结构的市场吻合度。

(2)构建职业精神与技能训练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职业教育要顺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标应该是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成具备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准职业人。汪中求(2012)指出缺少工业精神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为此,应该以就业为指针,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促进人才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便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可持续性。

(3)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通过引入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方法,把培养技能人力资本的重心放在创新、创业、合作、沟通等能力训练上。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核心,培养创新性、创造性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如:到企业实践,达到增强综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主动进修;与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合作等。

总之,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重视技能人力资本的职业发展,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待遇,培育人力资本的工业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

五、结语

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追求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必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问题不是总量而是结构问题,主要是教育投入的结构和职业培训激励机制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资源导向,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视,更需要教育的变革。人力资本的积累作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必须提前布局,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路径,这样才可以更好更快地把中国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大国经济转型课题组研究;《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刘菊香、胡瑞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十年需求预测》,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10月,第215页。

6.马振华:《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7.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第2-4页。

8.郑春荣、望路:《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1期,第40-48页。

■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The Research on Accumulation for Manufacturing Human Capit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Economy

Dou Zhengyan and Gao Wenshu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y)

Abstract:The issue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economics research.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t’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human capital under the background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 the essay clarifies the problem of manufacturing human capital.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from related researches, the paper tries to form the new path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from the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Key Words: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Human Capital in Manufacturing; Accumulation

猜你喜欢

技能型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回暖与升级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