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微点策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

2016-05-19庞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王昭君木叶文本

庞宵��

[摘要]教育心理学无痕化理论指出,语文教学更要强调内隐学习,引导学生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升华情感。语文课堂上,将这一理论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之细化为具体的兴趣点、聚焦点、深入点,很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达到了理想的课改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点策略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11

正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所说的那样:“教学无痕,而教师的用心处处有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一些微小的点来安排教学策略,进行无痕化教学的话,将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的匠心独运,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这些微小的点进行阅读探微,更好地感受文本的特殊魅力。

一、兴趣点,引爆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是学生发展语文思维的前提,如果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关注的兴趣点,以之作为撬杠的话,将更好地起到撬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

在学习《咏怀古迹(其三)》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教学,先向学生询问是否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的是哪几位古代美女,在学生回答后又问:“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比如《马嵬》中的杨贵妃就是其中的典型,那么同样是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这就在授课的一开始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使学生思考。随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歌,并且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王昭君的怨恨的?作者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描写她的怨恨,而是描写了壮丽的山水画卷,究竟为什么要描写这样雄奇的景色呢?“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是多么壮观啊,在提到这首诗的时候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样雄奇的诗句应该用在大英雄的身上,用在王昭君这个女子的身上是不合适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是否可以认为,在作者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个大英雄呢,那么你在搜集了王昭君的事迹后,又有怎样的想法呢?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王昭君的事迹产生了想要自主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思考中引爆思维,更好地探索。

抓住兴趣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无形中让学生将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提高他们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聚集点,锤炼思维

关注高中阅读教学的微点,还要注意探寻信息的聚焦点,然后将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整合起来,辐射到整个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利用好聚焦点能够指导学生在关联文本中锤炼思维,在辐射中打破线性的课堂推进策略,让无痕课堂显得更加自然 。

《说“木叶”》这个作品中就有着值得好好把握的聚焦点,通过这个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深处,可以抓住“木叶”的“木”字,让学生思索一下作者不说“树叶”,而是说“木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他们想一下,在生物学上“树”和“木”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我们平常在提到“树”的时候很少会说“木”呢,可是作者却用“木叶”来代替了“树叶”这又是为什么呢?要理解这些问题还要深入阅读课文,抓住“木”这个聚集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阅读,通过分析“树”和“木”的区别,作者想到文学是具有暗示性的,也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树”和“木”之间就有了区别,“木叶”更能反映秋天的疏朗和干燥,给人微黄的色调感。在抓住“木叶”这个聚集点领悟了课文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思索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还有没有和“木叶”类似的例子,让他们在讨论中更好地把握住这个聚焦点,提高自己的审美感悟。

抓住聚焦点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深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将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棱角消弭于无形,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丝丝入扣,不留痕迹。

三、深入点,升华思维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忌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地阅读,而要找到文本的一个深入点,然后利用这个深入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潜入文本的核心部分,把握住文本的内涵,并从中得到升华。

面对《老人与海》这样深奥的课文的时候,不能只是浮光掠影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结束教学,而应该抓住文章的深入点,让学生在思索中升华自己的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词句是体现深层次哲理和象征意味的呢?海明威自己曾经说过,《老人与海》可以写一千页那么长,但是他删除了所有的冗言赘语,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华丽的辞藻,让对话变得简洁生动。这种方法被人称为‘电报式风格。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风格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思索文章中的独白,以此作为深入点,如抓住“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讨论一下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细节来展现主人公执著的人生追求,体现他“不被打败”的精神和勇气。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抓住主人公的独白作为深入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体现的人物精神。

抓住一个深入点,让学生在层层递减的思索中自己找到文章的内核,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不留痕迹地深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感受文本。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王昭君木叶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盏中,木叶似小舟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