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探夏洛克》:影视剪辑中的视觉节奏调度

2016-05-19

电影新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剪辑构图

王 费



《神探夏洛克》:影视剪辑中的视觉节奏调度

王 费

【摘 要】《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作为2016年伊始献给全世界影迷的一份新年大礼被寄予厚望,其引人入胜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剪辑紧凑的节奏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影片对于画面的构图、影调、色彩,跨越时空的视觉节奏把握的恰当好处,对控制观众视觉焦点、引领观众感悟节奏、帮助观众认知影片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剪辑 视觉节奏 构图 时空性

布鲁斯・布洛克认为“节奏易于体会而难于表述”。(Rhythm is easy to experience but difficult to describe.)①人类往往通过与生俱来的听觉和视觉系统感知外在事物的节奏,因此并非只有诸如音乐、舞蹈的动态艺术享有韵律,作为静态艺术的绘画、建筑等借助造型同样表达着特有的节奏。集成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第七艺术——电影,更是凭借独有的蒙太奇技艺创作手法给予节奏新的美学建构。电影中的每一个视觉元素(构图、影调、色彩等)彼此联系又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定的节奏。

如果说规划分镜头脚本是导演对剧本的第二次创作,那么剪辑师通过节奏调度对剧本的第三次创作则赋予了电影成片最终的生命力。电影的节奏犹如生灵的脉动一般,诉说着轻重、缓急、张弛、强弱、高低、长短。这些节奏的变化,往往是人们通过甄别影片中视觉画面的对比度和相似度而感知到的。“如果对比度越大,就意味着视觉强度越强烈,反之,相似度越大,那么视觉强度越弱化”②。遵循对比与相似的原则便成就了电影剪辑的节奏。剪辑师不但可以通过对静态画面的构图、影调和色彩的选取呈现外在视觉节奏,同时也可以通过动态画面的时空变化向观众传递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将通过《神探夏洛克》(Sherlock: The Abominable Bride)这部影片,对影视剪辑的视觉节奏调度进行探析。影片《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是BBC由迷你剧改编而成的90分钟大电影,在影片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夏洛克引领观众进入他的思维殿堂(mind palace),穿梭于21世纪与维多利亚时代之间探寻一宗神秘的幽灵新娘谋杀案,并在思维殿堂的最深处与宿敌莫里亚蒂展开激烈对话。影片跨越时空频繁、剪辑紧凑、特点鲜明,是研究视觉节奏调度的精良之作。

一、静态画框内的节奏

研究镜头与镜头之间链接所产生的节奏感,首先当从单个镜头说起。任何一门艺术都具备其独特的语法结构,电影中的“画面”好比文学中的“字词”,通过蒙太奇这一特有的语法修辞手法幻化成句、成章。研究文学的韵律从字词开始,探析电影的视觉节奏从解读画面起步。电影中的画面可以说是站在了绘画这一古老技艺的肩膀上,在光影的驱动下,凭借其视觉客观性和感知主观性成为电影表现力不可获取的重要元素之一。导演通过画面的构图、影调、色彩等等传递影片的认知信息,也传达着影片的情感节奏。

1.构图

一部影片由成百上千个镜头组成,观众往往在观影时会从动态画面中感受到电影节奏的变化,而忽视了单个静态画面的造型艺术同样蕴含着节奏。这是因为对于一部长达90分钟的影片而言,一帧画面仅仅只相当于这部影片的1/129600。二十四分之一秒的画面未等观众咀嚼便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又是崭新画面。然而有趣的是,当观众走出电影院再次回味影片时,在他们的脑海中却清晰的留下了一幕幕经典画面,交流观后感时也由单一的画面展开对全片的思维构建。这些画面在传递影片视觉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观众情感中起着化学反应。

对于一个简单的画面而言,它由主体、陪体、环境所构成,简单的将被摄主体至于画面内的任意位置,它在整体环境中便产生了视觉节奏,通常意义的构图也是由此而来。

图1

如将图1画面中红色色块视为被摄物主体,其水平、垂直的延伸线将画面分割为了若干个区域,从而形成强弱节奏。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虽无明显的视觉线条将画面进行分割,但是观众能凭其本能对其做出瞬间的判断,解读画面含义的同时,感悟画面节奏感。

图2

图3

图2为夏洛克首次在自己的思维殿堂中与莫里亚蒂的对峙。如图3所示,右侧代表夏洛克的深色区域大于左侧代表莫里亚蒂所在的浅色区域,两位演员将画面划分成了三个独立的区域,产生了左弱右强的节奏感。看似是两人平等的对话,却因为在夏洛克的思维殿堂中发生,自然而然的夏洛克占据了主导地位。画面中人物主体所占画面比例约失调,对比也就越强烈,传递故事情节越发紧张。

图4

图5

图4为雷斯垂德探长在贝克街讲述幽灵新娘的案件画面,夏洛克等四人面向镜头,犹如观看舞台剧般观看整个案发过程。如图5所示,画面中作为诉说者的雷斯垂德探长和主要倾听者的夏洛克所占画面比例略大,华生夫妇比例略小,两者对比呈现了弱弱强强的节奏。画面中四人整体位置紧凑,留有背景空隙较少,观众能从被压缩的空间中感受到如影随形的紧张的气氛,为即将而至的恐怖案件做好情绪上的准备。

2.影调

电影影调即画面的亮度。“由于人眼对亮背景下的暗物体的察觉本领不如对暗背景下的亮物体的察觉本领”③,所以人类的眼睛首先会被画面中最明亮的地方所吸引。画面中的物体自身存在着固有影调,改变影调的方式除了在拍摄时通过控制被摄物自身的亮度、灯光的渲染、摄影机曝光的强度外,后期剪辑时也可以通过编辑软件对画面整体或是局部主体进行亮度的控制,从而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

图6

观众通过观察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差异感知画面节奏。首先,当我们对图6左侧与右侧的方形进行比较时,受画面环境影响,虽然中间的两个灰色色块亮度相同,但由于亮度对比的原因,看上去并不一样。左侧方形中的灰色色块由于颜色比周围颜色浅一些,所以会感觉比较亮;右侧方形中的灰色色块由于颜色比周围颜色深一些,所以会感觉比较暗。其次,相较于左右两侧的方形而言,当我们观察中间的方形时,由于灰色色块与周围颜色相似,观众便不易觉察出差异。因此,在画面中强烈的影调对比促使观众感受到更为强烈的节奏,而画面中背景与被摄主体相似的影调就会使整体节奏变得更为柔和。

图7

图8

图7为夏洛克在思维殿堂的最深处——莱辛巴赫瀑布遇到莫里亚蒂。如图8所示,左侧夏洛克所处位置较亮,右侧莫里亚蒂所处位置较暗,形成强大的视觉反差。观众观看此画面时,首先被较亮部分所吸引,再次比较明暗两者关系,获得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最后获得节奏对抗强烈的情感感知,从而预测到夏洛克即将迎来一场不可避免的正面较量。同时,导演采用亮调寓意夏洛克代表正面积极的正义力量,而暗调代表了莫里亚蒂负面消极的邪恶势力,从而佐证了在思维殿堂中莫里亚蒂是夏洛克“数据中的病毒(The virus in the data)”。

图9

图10

图9为墓地前,夏洛克的哥哥、华生夫妇及警察与夏洛克讨论是否应该挖开墓穴查看棺材内尸体,以此来验证夏洛克关于棺材内有两具尸体的推测。如图10所示,画面中人物整体着装偏暗,唯有华生妻子穿着亮色大衣。观众第一眼就能察觉到亮色大衣将画面一分为二,也将人物观点分为两派。左侧处在暗调的人物持不反对挖开墓穴的观点,右侧亮调的华生妻子及华生则极力反对挖开墓穴。此时明暗色调对画面的分割起到了帮助观众快速分辨双方对立观点的作用。

3.色彩

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还黑白镜头中灿烂缤纷世界一个原貌成为电影先驱前赴后继不断努力的目标。梅里爱通过繁琐的人工着色技术成功地在大银幕上展现了特技电影《月球旅行记》。于此之后的双面涂层法、银漂法、染印法也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彩色电影的制作技术,直到近代以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为载体的彩色电影制作技术已运用成熟。随着现代电影以磁带、数字媒体为存储媒介的制作方式日益成为主流,电影人已不再满足于如何让色彩电影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尝试着驾驭画框内的色彩来表现特有的审美艺术。

图11

色彩对于情绪的影响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不同色彩之间的差异辨识度极高。图11左侧方形中,作为背景画面中唯一颜色的灰色色块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较为单一的颜色画面虽然能极好的集中观众的视觉中心,通过简明扼要的视觉元素理会导演想要表达的画面目的,但是同样会造成节奏一定的迟缓。而反观图11的右侧部分,灰色色块与周围复杂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使画变得复杂而没有头绪,虽能通过强烈的对比使观众感知到激烈的节奏感,但整体画面可能会以观众失去画面重点为代价显得得不偿失。

图12

图13

图12为新娘假死时对地面开枪的画面。如图13所示,新娘所持枪身与周围背景颜色较为相似且整体色彩单一,观众观看此画面时容易锁定手枪,体现了被摄物在画面中极强的节奏感,紧接的开枪画面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此画面也成了帮助观众解开自杀假死的关键提示之一。

图14

图15

图14为夏洛克与华生拜访迈克罗夫特时的俯视图,剧情为表现夏洛克哥哥体型肥胖,故在其会面的场地周围摆放了颜色纷繁复杂的各式食物。如图15所示,观众看到此画面时为了将各色食物尽收眼底会被各色食物所吸引,而忽视了画面中人物谈话才是画面表现重点。因此,五光十色的画面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打乱观众观看影片时的视觉中心。

二、动态镜头链接的节奏

最终掌控电影节奏的并非静态画面,而是由镜头与镜头之间链接的运动性所决定的。一个好的故事贯穿着多条故事线,导演则巧妙地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切换串联整个故事。多线型的叙事结构使得影片段落更加多样化,情节更为曲折,也更容易受到大部分挑剔观众的青睐。因此尝到甜头的电影人逐渐摈弃了以单一时间为序的创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时空交织的多线、多视角的创意思维与方法构建整个故事。影视创作在时空上极大的自由度刺激着影视创作者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造就了一部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影作品。在这些一次又一次尝试中,人们认识到除了丰富叙事手法外,运用时空变化还能起到影响观众的心理情绪、调度观众的视觉节奏、引导观众视觉导向的作用。例如在影片《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的“思维殿堂”好比“幻想”场景在人物内心的呈现,也是人物内心外在的具体表现。“思维殿堂”里的故事碎片按照不同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进行罗列并重组,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

1.时间重铸

影视作品中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影片的内容时间。电影诞生之初并没有放映时间与内容时间的差别,两者在长度上几乎相同,内容时间即放映时间。诸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一般,真实的再现生活是当时电影的主要功能。如此简单的功能并不能满足那些志在通过艺术创作表现自我思想的电影人。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放映时间内表现内容时间的多样性,以此也成了剪辑师的创新领域。人们很快便发现了多种多样表述时间的方式,压缩与延伸时间、凝固与流动时间、闪回与闪前时间。这些时间的表现技法也都伴随着影片艺术具体的表现需求而不断革新着。电影人在把玩时间重铸技巧的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附属品——控制节奏的方法。压缩时间加快观众观影时的心理节奏,延伸时间放缓观众观影时的心理节奏,这些剪辑技巧在现代电影中运用得如鱼得水。

影片《神探夏洛克》的故事叙事曲折,多条时间线通过夏洛克的思维殿堂自由切换。作为影片三个主要的时代背景,21世纪的现代伦敦、19世纪发生幽灵新娘案件的雾都,以及夏洛克思维殿堂最深处的莱辛巴赫瀑布,分别具有各自的叙事节奏。故事始于1895年,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年份,那一年电影诞生了。案件节奏随着案件的发生、证据的收集、罪犯的揭露跌宕起伏。为了渲染案件恐怖气氛,19世纪的伦敦画面多用暗灰色调进行处理。而并未发生案件的21世纪现代伦敦采用了明亮的色调,画面剪辑频率也较少,导致节奏及其舒缓,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一般为一触即发的生死对决埋下伏笔。而进入莱辛巴赫瀑布时,夏洛克与莫里亚蒂对峙的画面切换频率及其紧凑,令观众神经高度紧张,甚至有一丝快要窒息的感觉。影调也瞬间变得暗沉,与21世纪的现代明亮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向观众暗示思维殿堂最深处令人怯畏的幽深。而对于三个时代的衔接,影片常用压缩时间的方式进行表现,导演也对此种艺术表达方式处理的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述夏洛克挖掘坟墓的过程中,技巧性的是使用“切”来省略时间。从用铲子铲地的画面到身处深坑向外铲土的动作只用了一帧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整个挖掘墓穴的过程,加快了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为把观众带入新的时间背景做好准备。此处日夜切换自然过渡的镜头链接代表了夏洛克挖掘坟墓耗时时间长、工作量巨大,同时观众观影时也能体会到主角挖掘的艰辛和寻求答案坚定的信念,离最终答案大白于天下更近了一步。

2.空间重现

电影的时间变化依托于空间的转变,两者相辅相成。时间表现过程,而空间呈现外观。因此观众察觉空间的外观变化比感知时间的过程变化来得更为明锐。随着电影制作预算的投入,影视创作者可以在美工搭建的实体场景或是电脑数字技术合成的虚拟场景中自由穿梭。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为剪辑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无缝连接能使观众获得观影的愉悦感。一些利用光学技巧的转场方式(叠化、黑场、闪白等)或是物理技巧的转场方式(划、推、翻等)虽仍能在一些电影中看到,但是由于这些转场技巧比较陈旧显得较为程序化。在现代的电影中,剪辑师们视图通过无技巧性的转场方式,将空间转换变得更为自然、更符合审美节奏。以下将通过《神探夏洛克》的部分转场画面探析一些常见的空间转换方式。

(1)利用形似物体转换空间

图16

图17

图16为夏洛克在家中点燃烟斗静听雷斯垂德探长带来的案件,与之链接的画面图17是幽灵新娘开枪的枪管画面。圆形的烟斗口与枪口在形状上一致,点燃的火柴与开枪的火花外形相似,叠化后完成了从贝克街到案发现场的大幅度空间跳跃。

(2)利用特殊道具转换空间

图18

图19

图18为尤斯塔斯的尸体上留下了“Miss me”的纸片,下一个镜头图19是拿着同一纸片的迈克罗夫特。画面通过切换从尤斯塔斯庄园跳转到了迈克罗夫特所在的第欧根尼俱乐部。由于画面中主要道具纸片并未产生变化,所以观众的视觉重心也并未改变。

(3)利用连贯动作转换空间

图20

图21

图20为夏洛克被幻想中的尸体扑倒在地,紧接着的图21则是他在莱辛巴赫瀑布从地上起身的动作画面。当连贯的动作剪接在一起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条虚拟的轨迹线。这条连续性的轨迹线链接着不同时空下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

(4)利用错位转换空间

影片结尾处,图22中屋内直发装扮的夏洛克仍处在19世纪,透过图23的一扇窗的视觉错位,切换到了图24屋外却是一片21世纪的现代街景。这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利用一墙一窗之隔,完成了巨大的空间跳跃,观众瞬间被拉回到了21世纪。如此明显的空间变化不但表现夏洛克解决案件后重返现代,也为迷你剧的第四季开端埋下了伏笔。

图22

图23

图24

三、结语

电影中的节奏无处不在,决定节奏的元素也多种多样。银幕画框中的构图、影调、色彩有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活动、丰富了画面内涵、增添了节奏变化;多线条、多层次的时空交错叙事思维赋予了影片无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神探夏洛克》正是以此唤起了观众的热情、激起了观众期望、打动观众的内心。新一季的《神探夏洛克》定将以更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值得期待。

【注释】

①[美]Bruce Block. The Visual Story [M].Oxon. Focal Press.2007:198

②[美]Bruce Block. The Visual Story [M].Oxon. Focal Press.2007:11

③李铭.视觉原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51

王费,上海杉达学院传媒学院助教。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剪辑构图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剪辑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