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2016-11-23刘畅
摘要:门神年画是中国民间远久传承的一种表达人们祈求平安的民间美术形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是传承最远古,保存最完整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门神的起源的阐述,研究门神造型的演变及其构图样式的分析,论述门神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门神;民间艺术;造型;构图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30-02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艺术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杰出样板之一,千百年来,它以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深受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爱张挂于门户内外,以为节日喜庆、纳福迎祥、装饰生活等等。年画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代替的,其民间影响经久不衰。
门神画——中国民间风俗中张贴在门上的神像,因其据说能驱鬼避邪、保障家庭平安,而成为中国传统年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样式之一。它是老百姓用来表达心理愿望与美化生活环境的一种民俗艺术品。
一、门神年画的起源
门神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主要门类之一,门神既是一种民俗(宗教)文化现象,同时又是民俗观念的载体。门神起源于门祭这种巫术活动,这种活动又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在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自己的房屋时,为了祈求祖先神灵对其房屋及其主人给予保护,会在建房前在门址下埋器物或埋牲人,这就是原始的门祭活动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进,门祭活动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祭祀所用祭品或器物由以前的“牲人”变为“牲畜”,祭祀的位置也由“门址下”转移到了门上,并用“桃梗”饰“门神”挂于门上或两旁,其功能从“主出入,保平安”到“辟邪疫”。门神以其自然形态(动物、植物)开始出现。那时门神尚无名姓,最早关于门神的记载,是在郑玄的《礼记·丧服大记》中,但仍无具体物象可指。《山海经》中记载了“神荼”和“郁垒”这样的神话人物故事,后来,为祈求祖先保护的图腾样式演变为神人形象,过年将“神荼”、“郁垒”二门神像贴于门上能御鬼,后传为民俗,这便是门神从物化到人化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人们对神的神秘感渐渐地淡化,而门神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更多的杂糅进了相对具象的儒、释、道等宗教色彩。明、清以后,门神的种类愈加丰富,更多历史人物,著名将军被奉为门神,人们已不满足于“驱灾避祸”的原始愿望,更多的主题被囊括进来,包括招财进宝、长寿安康、多子多孙、五谷丰登等等。
二、门神形象的历史演变
(一)鬼神崇拜与神怪造型。
由于远古时代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人们时刻生活在危险之中,于是人们总希望借鬼神的力量来摆脱恶鬼邪魔和野兽侵袭。因此,各路神仙就成了人们观念里可以去妖除魔的具有神奇保护力量的象征人物。而真正被具体人格化了的门神出现于汉代,在东汉时期,最早的门神神荼和郁垒诞生了。后代门神画里的门神大都是金盔金甲,英武神勇,而最初的门神,神荼和郁垒却是起源于避邪象征之物。神荼、郁垒成为最早的门神形象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具有古朴怪异形象的神仙作门神才够有威力,才能保护家庭的安全。
(二)佛教信仰与将军门神造型。
英雄崇拜是门神形象得到演变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汉代衣着朴素的神荼和郁垒演到北魏时期变成了身披金盔、金甲的将军英雄。这时将军门神就成了当时门神的主要形象,在这时门神画里的将军人物造型都身着是精细描绘的铠甲,并且他们还手持武器,与早期门神神荼、郁垒的宽袍大袖,布衣布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在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战事频繁,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人们似乎更加的务实,他们更加看重军事装备,所以,具有装备精良,持有武器并战无不胜的将军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安家护院的最佳英雄人物形象,这或许就是早期神怪门神演变为将军门神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原因。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门神形象更是添加了佛教的经典符号,莲花,这使得将军门神的形象更加丰富,体现了佛教与民俗之间的相互融合。
(三)文武兼备的门神造型。
北魏时期的将军门神画,是左右呈镜相对称,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怒目圆瞪,须发直立,虎视耽耽的形象。而到了唐代时的门神,则是一文一武,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文尔雅,一个红脸,一个白脸,这种格局是唐代门神画的一大创造。从视觉美感出发,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布局,一文一武,有张有弛,自然产生一种韵律感,使得画面更为丰富耐看。在宋代,出现了门神的新增品种,文官门神,这时出现了武将守外,文官守内的格局。
(四)民间传说与门神造型的多样化。
继神荼和郁垒之后,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和时间最长的一对门神当属秦叔宝和尉迟恭。这里有个典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次的了怪病,夜里总梦见恶鬼相绕,不能入睡,十分痛苦。眼见唐太宗面色晦暗,衣带渐宽,两位老臣秦叔宝和尉迟恭自告奋勇要为皇帝守夜站岗,老将站班,鬼魂惊怕,唐太宗才得以安然入梦。唐太宗念及两位老将军年迈,于心不忍,于是召来画家,细细描绘两位老臣的画像,悬挂在寝宫门口,鬼魂不敢再进门骚扰。不久,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从此秦叔宝和尉迟恭就成为家喻户晓,最值得老百姓信任的天下第一门神,一直延续到现代。而在唐明皇时期,钟馗又成了能捉鬼的门神形象,但钟馗是所有门神中最为另类的人物,他没有华丽的金盔金甲,也没有神奇的镇守兵器,他不僧不道,不官不民。相传唐明皇有一晚梦见一大一小两只鬼,小鬼偷了大殿上的金银珠宝,嫔妃,大鬼在后面追,抓住小鬼后挖眼而食,皇帝问他是何人,他说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但却因为相貌丑陋,在参加殿试时落榜,触阶而死。皇上醒后,命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按其叙述,画出钟馗的形象。此后,钟馗的形象也上了门,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另类门神。
门神形象发展到后代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具有非凡本领的将军、历史上的忠良之臣,甚至有无边法力的游方道人都可以作为门神。因此门神形象的演变也受到民间传说的巨大影响。
三、门神形象的造型特点分析
门神经过从物格到人格,从神化到世俗化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在民俗文化生态变迁过程中,门神演绎出丰富多彩的造型形态。
从整体上看,门神艺术吸取了中国民间美术其他一些艺术门类和中国文人画的一些长处和精华,在造型上采用民间传统的意象造型的手法,追求左右对称,形象的夸张和变形,以其刚劲的线条、饱满的构图、艳丽的色彩创造出了鲜活的形象。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一)左右对称。
对称均衡是门神年画最显著的特点。除少数独幅门神外,大多数门神年画都延续了双幅对称的形式。从实用角度来看,是因为需要适应建筑普遍使用的传统双扇门结构特点。从审美角度来看,双幅较单幅更具形式美。对称是基本形式美法则之一,整齐中有变化,统一中有对立。古人在狩猎和农耕时代就发现动物体、植物叶脉的对称规律,并广泛地运用到艺术与生产实践中,逐渐渗透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门神年画最基本的形式特征就是以门缝为中轴左右对称,形成一种人物两相呼应的效果,正好和富于动感的人物造型形成动与静的对比。此外门的开合带动了门神的开合,使门神从较为稳定的平面对称关系具有了空间的动态感。
(二)门神的造型夸张。
门神造型往往不按常规,不求比例、夸张浪漫。人物形象头大身小粗壮有力、均衡得当,如有些作品中,人物造型比例关系极为夸张、头身比虽为一比三,但人物的精气神却显得厚重有力,大气磅礴。门神人物经过艺人的故意铺饰,创造出超现实的艺术形象,抒发出民间崇拜的强烈情感,夸张是基于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合于并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美,是变形的艺术美,作为物化过程,它是强化审美效应的艺术手段。门神形象夸张的过程是概括、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构思加工过程,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形象的复合。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也更能唤起人们艺术想象的飞腾,从而能让门神具有超越的意识来撞击人们的心灵,以起到渲染、强调和突出门神的作用、给人心灵以异乎寻常的安全、吉祥的心理效应。
(三)门神的色彩艳丽。
门神的色彩方法主要是套色平涂法,并要求在较少的几个色版内套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一种严肃、敬畏、吉祥、喜庆的场面,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情绪上的感染。民间艺人也经常采用几组对比强烈的补色来搭配,比如大红与大绿、纯黄与纯蓝。画面表现的大红大绿、大黄大紫,这些颜色的运用一方面使得人们感到色彩丰富绚烂、富丽堂皇,仿佛人们生活的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另一方面又使画面通过补色之间的相互消解达到不火不燥、和谐的效果。再加上,在门神画上还会添加金、银、黑、白等醒目的色彩做画龙点睛的呼应,使得画面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令人过目不忘。
(四)门神的线条刚劲。
门神形象的阳刚之美来自于线条的凝练与刚劲的表现,民间艺人通过勾线套色使画面具有层层渲染的艳丽色彩和阴阳敏感的立体效果。门神画面中线条的雕刻,由技法上高超的民间艺人依据民间思维进行创作,艺人通过刚劲有力的刀法使雕版的线条有阴、有阳、有粗、有细、有直、有曲,阴阳对比强烈,粗细对比显著,曲直对比突出。为了表现门神敬畏严肃的神态,艺人把身披铠甲、手持立锤的门神形象,用刚劲挺拔的表现得坚硬而朴实,细密而庄严。门神画在线条上的表现犹如文人画“骨法用笔”一样重要,那种具有强烈金石味的人物造型健康质朴、线条的刚劲简洁使人类心灵透过门神形象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正义感。
(五)造型分为“马上”、“马下”和“瑞兽”门神。
通过对门神画的造型上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不同地域所产生的门神画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造型上大致可分为“马上门神”、“马下门神”和“瑞兽门神”三类。参照我国比较著名的几个门神画生产地,可以发现,像朱仙镇、凤翔等地的门神,多以“马上门神”为主。这意味着在我国不同地区,经过历史的演变和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门神文化”。它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对一种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历史背景进行综合的诠释,是一种“生命式样”的表现。
(六)构图圆满。
门神形象大多顶天立地,上下舞动、左右呼应,画面饱满紧凑。即使有剩余的少量空白处,民间艺人也错落有致地添加战旗、弓箭、剑穗、飘带等装饰图样,恰到好处地将边角的空间布满。满而不挤、空而不虚,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极大的张力与感染力。在民俗中,“饱满”的形象是为了在心里的追求上得到满足、圆满。饱满虽侧重于视觉形状,包含 着对画面造型完整的要求,但饱满 更侧重于人们对圆满的心理期盼。处于社会生活底层的民间艺人更乐意把这种追求圆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贯穿于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的门神形象中,从而以满足他们保护家园、生活美满安康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徐碧波.论中国传统年画中门神形象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论坛,2007(9):19-21.
[2]向静.门神的起源与流变——基于民俗文化生态下的门神造型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1(6):142-148.
[3]孙彩云.门神年画构图样式特点初探[J].新视觉艺术,2009(3):106-107,119.
[4]张倩.门神信仰浅析[J].群文天地,2012(12):278.
[5]袁恩培,陈倩.门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4):46-48.
[6]戚 序,贾国涛.“马上”与“马下”——析“门神”造型的地域分异律[J].艺术理论,2011(12):38-39.
作者简介:刘畅(1992.11-)女,山西省忻州市人,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5级,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