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2016-05-18陈丽贞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陈丽贞(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陈丽贞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增加,金融风险在金融网络市场中的分散与累积使得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难以有效的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我国宏观审慎的落实程度和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均比较低,顺周期导致了中央银行稳定金融市场效果降低.本文通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中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以及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贡献力强度,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对货币政策协调层面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获取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情况,同时对现有的监管手段提出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协调;宏观经济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渐进式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改革方式在经济迅猛增长的金融环境下不断积累的金融体系风险与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目前金融市场主要从传统的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过渡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举措,微观审慎忽视了“合成谬误”,因此研究金融机构交易风险溢出的囤积效应是稳健整个金融体系运营的重要保障,也是现有金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1 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分析
1.1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次贷危机的波及深度与广度刺激了我国监管机构对于微观审慎的重要思考,微观审慎的“合成谬误”成了金融市场的盲点,市场累积的致命风险被忽视,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能够较好的弥补微观审慎存在的缺陷,更好的稳健金融市场的发展.
1.微观审慎监管下系统性的缺失
微观审慎着重于单个金融机构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各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复杂化,交易带来风险溢出的囤积效应被金融市场所忽视,没能被监管有效的防范甚至脱离监管.金融市场蕴含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大,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中央银行不能够全面的评估与监管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存在的缺失,而各商业银行同样无法及时的调整与管理金融交易存在的风险.微观审慎在短期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监管仍在可控范围,但对于长期的系统性情况下,无法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风险传导的有效隔离[1].
同时,微观审慎无法避免顺周期性带来的风险囤积现象[1],各银行只能在年末账面价值上掌握当年资本充足率存在的满意程度对当年该银行以及市场的协调性,仅仅是经济面上的运营稳健发展,忽视了相互作用的周期性溢出风险.而宏观经济的监管是对不稳定因素的全面影响贡献率分析,通过缓解制约因素的增长来实现顺周期的延长,从而减小系统性风险.
2.宏观审慎对市场有限性监管
传统的监管方式单单以资产为基础,通过判断银行资本充足率来评估市场风险强弱,忽视了宏观市场下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储蓄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与当下市场的金融环境都将影响市场交易风险.宏观审慎的监管范围更大,在时间层面通过稳定器机制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的监管,约束不当的激励机制与过度的风险承载能力;在截面层面宏观监管当局通过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管实现各金融机构的对比[2].在金融机构的相互联系中常常掩盖了金融市场的泡沫与体系的失衡.在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贡献率量化中,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来实现个体在系统中的分散管理以达到效应最大化.
1.2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实证检验
金融危机后,为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在积极的商讨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与实施举措.通过研究宏观金融的稳定性、效率性与公平性三个方面来,即选取资本充足率I1、不良资产比率I2、银行信贷与GDP比率I3、股票交易额与GDP比率I4、利差I5、征信信息深度指数I6、征信体系覆盖率I7、法律权利指数I8八项指标[3]进行将有效性实证检验.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承担风险强弱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金融体系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的测试指标.不良资产比率反映了银行内部资产的结构特征,体现了金融市场中银行对存在风险的抵御能力,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选取2003年至201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数据[4],如表1所示.
表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比率
为了研究各影响因素对监测风险的贡献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确定其权重[5].收集P维随机向量X=(x1,x2, …,xp)的n个样本xj=(xj1,xj2,…xjp),列出直观矩阵X=(xij)n×p.在使用主成分分析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公式(1)所示:
解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方程,得到P个特征值λ1≥λ2≥…≥λp;继而得到主成分Yi=u'iX i=1,2,…,p,或者Y=UX,如公式(4)所示,其中是特征单位矩阵的特征向量.
利用SPSS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KMO相关变量系数检验,其中KMO为0.79>0.5,则说明8项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指标的贡献度,如表2所示:
表2 方差结果及各指标贡献度
由表2可得前三种指标的贡献度达到92.726%,说明在监管指标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调整此三项指标达到90%以上的监管高效性.主成分分析得分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各指标得分系数
已知前三项指标的方差贡献度为52.653%、23.712%以及16.361%,三者之间所占比值分别为56.783%、25.572%以及17.644%,根据公式(5)(6)(7)进行权重相加,则金融监管综合相关模型如公式(8)所示:
通过公式(8)可以求得我国在2003年至2014年金融监管指数值,如表4所示.为了便于分析我国监管程度当下是否处于有效的合理状态,选取美国与日本在2003年至2014年的监管指数进行比较[6].
利用EVIEWS软件[7]绘制美国、日本、中国在2003年至2014年监管综合指数值曲线,如图1所示.假定FRCI的正常波动范围为(0,5),当综合监管指数值FRCI在(4,5)之间说明监管效果好;当FRCI在(3,4)时说明监管实现的程
由表3可以得到主成分表达公式,如(5)(6)(7)所示:度较好;当FRCI在(2,3)时监管实现程度一般;当FRCI在(1,2)时说明监管实现程度较低,而FRCI在(0,1)时监管实现程度差.
表4 美国、日本、中国金融监管指数值
图1 美国、日本、中国监管综合指数值
结合表4与图1的数据可以得出,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在2003年至2014年中都达到最高水平,金融监管的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从2005年至2010年出现监管的成效的大幅度下降,与实际上存在的次贷危机波动时间相吻合,说明此综合指标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性.中国从2003年开始监管有效性不断增强.已达到2.5以上的监管水平,但距离理想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使得大多数国家开始研究宏观审慎下单个体系的风险,针对美国在2005年至2009年的风险囤积造成的金融市场危机的爆发,监管当局逐步意识到微观审慎存在的缺陷与弊端.
在微观审慎中个体的风险累计难以发现,系统性风险转为隐性存在与市场当中,当金融市场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加风险的不断囤积,系统性风险由隐性转为显性并且爆发.微观审慎的顺周期性掩盖了宏观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助涨了不良资本信息的传导,决定了金融监管的低效.和美国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发展速度缓慢,起步较晚,同时我国属于强势政府行为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运营机制,市场本身难以自由的调整发挥自身传导机制来制约和分散风险,进而降低了监管实行的有效性.即使我国对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我国的监管综合指数值呈现上升趋势,肯定了监管当局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营的努力.但是,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各金融机构交易的增加,监管当局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将不断累积,金融环境复杂程度增大,科学规划宏观审慎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景观的有效性.
2 宏观审慎下系统风险重要金融机构监管措施思考
目前我国监管当局为“一行三会”的多头监管格局,中央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资本比率和流动性安全方面进行监管.即使现有的监管当局在监管层面与监管力度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分散,但是我国仍未能形成统一的金融监管评估体系,在针对覆盖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的信息共享的金融网络还未能达到信息传导的透明度与安全性,信息滞后与冗杂依旧是宏观审慎监管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所在.
2.1央行实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优势
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极大的决定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影子银行的存在加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子银行”五类监管对象[8]严重的影响了金融市场风险的疏导与分散,针对“地下钱庄”的非正规民间融资冲击了银行利益,同时加剧了市场风险.但是,影子银行在对市场进行风险累积的不良影响下同时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与闲置资金的合理配置.在严厉打击“地下钱庄”与非法集资的同时,又要对民间融资进行合理引导.央行作为监管当局在宏观审慎中能够较为全面高效的获取金融机构的信息,针对资本传导机制以及机构间的交易情况进行分析与数据处理,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有效的较少多头监管的成本,提升监管效率.进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出于核心地位,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仅可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同时可以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合理的监控.
筛选自闭合微短等高线的关键是选择阀值,筛选时应考虑成图比例尺和测区地貌等因素。阀值越小,自闭合微短等高线删除越少;阀值越大,误删正常等高线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对于1∶2 000地形图,直径2 mm以下的圆形等高线在图上难以辨认,可以舍去,其对应的实地周长约为13 m。因此可以选择13 m作为阀值,长度小于该阀值的等高线将被判定为自闭合微短等高线并删除。
中央银行作为组织监督各银行的重要监管机构,首先需要增加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投入,产品的创新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失,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分散了市场上囤积的风险.通过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打破阻碍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将外需与内需紧密结合,实现进入市场可持续性发展,加速信息传导机制与完善资源共享渠道,控制风险的转嫁与传递.其次是要完善监管体制,在“一行三会”的共同监管下对于监管对象与业务存在区域的划分不明显或者是区域的重叠,增加了监管的工作量降低了监管效率.中国人大常委委员会尹中卿于今年11月公开建议改革金融体制,在可行金融环境下对“一行三会”进行合并使之成为综合性的监管机构,在监管的对象划分上明显减少了重复监管的资源浪费.央行在针对“影子银行”五类对象的监管时需要加强对法制投入,加快对投资基金与担保公司的立法进程,加速对民间融资的整顿与引导,明确监管对象与实施工具,从而降低“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2健全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来源,提升商业银行的监管会极大程度的分散市场风险.我国在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改善与优化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体制将更好的实现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1.健全存款保险机构制度与支付清算监管
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条款强调了我国境内所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需要加入存款保险[9].存款保险机构的建立保障了存款人在存在风险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的一道屏障,保护了存款者对于潜在风险的相当程度规避.在存款条例正式实施之前,我国主要采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真正发生风险时对资产进行适当措施的保护,但此期间的难以避免存在难以控制的损失.随着存款保险机构的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发挥着分散风险与预防风险的作用,更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带来的流动性波动,保障了金融体系安全.
其次,通过存款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存款人对银行机构的信心,增加银行机构的资金稳定性,减少存款流失频率,同时增强了资本流动性.我国在支付清算实际运行中存在风险隐患与薄弱环节,针对于不可逆转的风险防控存在空缺.随着支付平台的多样化与支付工具的多元化,银行在完成支付清算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风险.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保障清算体系,加强对银行交易信息的监管与可逆机制的建立,在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性的同时防范风险.
2.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人才
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发展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融资多样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改善资本流动性.对于货币市场而言,其功能主要是实现短期金融资产的变现,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发达程度都将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筹集资金能力与变现能力.我国在实现宏观审慎监管时,需要从市场多样性出发,协调市场的发展走向,主动实现市场调节来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营造监管经济环境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无论是微观审慎还是宏观审慎,从单个金融机构到整体金融体系,各个环节的风险监控都影响最终的研究对象稳定性与整体监管的有效性.我国现有高校大力培养理论性风险管理人才却忽视与实践相契合,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性,对于执行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相较于之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监管成效,但对于美国等发达地区,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有效性仍有待加强.通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先关机构学校交流,利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来防控市场风险,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解决流动性风险,最终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达到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3 小结
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综合指标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监管有效性在不断增强,监管当局在不断调整监管手段与措施来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与囤积的市场风险.央行需要加强与三大监管机构的合作,较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增强资源共享.现有的监管模型仍然存在缺陷,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监管体制,在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中共同行使监管职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风险管理,2010(10):83-86.
〔2〕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2010,8(4):59-67.
〔3〕王作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 2013(05):23-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5〕张鹏.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3.11:23-35.
〔6〕卢菲.金融监管指数构建基于中外数据实证分析[D].广东商学院,2012.05.12.
〔7〕王乃静,李国峰.基于EVIEWS软件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检验案例解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0(10):94-97.
〔8〕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2,01(1):44-52.
〔9〕梁枫.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J].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2015(06):155-160.
基金项目:2015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01510378010)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