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亚杰的平衡化角度看学习与发展
2016-05-18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马 韵(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从皮亚杰的平衡化角度看学习与发展
马韵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平衡化,作为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学说的始终.对于人的学习与发展,若从平衡化角度加以理解,即是一个主体不断自动调节的过程,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平衡化;发展;自动调节
1 作为皮亚杰理论核心的平衡化概念
作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引言中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从一种不充分的、比较贫乏的认识向在深度、广度上都较为丰富的认识的过渡”.[1]可见,皮亚杰理论的实质就在于考察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平衡化问题,作为一个与发展动力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皮亚杰终身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平衡化也成为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
1.1平衡化的提出
在20世纪上半叶,皮亚杰认识到,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一样,实质上就是趋向平衡的活动,“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过程,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水平”,心理的发展就“好象一个灵巧的集合机制,通过一些逐渐适应的阶段,许多个别的部分在这个机制中聚集起来了,而当整个机制的平衡状态变得更加稳定时,这个机制的个别部分就更加容易创新配合,更加灵活了”.[2]这时的皮亚杰把平衡化视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已经意识到平衡将会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前进,“我们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时刻,由外在世界或内心世界所产生的变化使得行动发生了不平衡的状态,而每一新的行为不仅重新建立了平衡,而且还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3]
1.2平衡化概念的发展
作为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平衡化这一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皮亚杰理论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到了50年代,皮亚杰对平衡化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平衡绝不是许多处于静止状态的力量之间的均衡,而是“由于主体反应外来干扰时所产生的补偿作用”,是“在敞开系统中的一种稳定状态”.[4]例如处于运算思维阶段的主体,他的平衡状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可以通过“直接的”运算把外来的干扰再现出来并借助于“逆行的”运算事先对这种干扰加以补偿,从而他就可以预先应付这种干扰.可见,皮亚杰认为,平衡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现实的平衡过程.平衡状态只是平衡过程的一个结果,而过程本身则有更大的价值.
进入6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平衡所具有的三个特征:稳定性、补偿性和主动性.在皮亚杰看来,变动性和稳定性是不矛盾的,平衡既能是变动的,又能是稳定的.例如,一个运算系统实质上是一系列变动着的运算,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运算又是始终稳定的,即一旦构成了一个决定这种运算的结构以后,这种结构就不会改变了.所谓的补偿性主要指,每一个系统都是受到外界干扰的,而这种干扰往往会改变这个系统,当这种外在的干扰通过主体的行动而得到补偿时,平衡由此产生.至于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平衡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主体足够主动,能用外在的补偿去对付一切干扰的时候,结构就处于平衡状态.当主体最后能够通过思维而预见外来的干扰,又因他们具有反演的或互反的运算能力,从而能够预见、补偿潜在的干扰.
到了70年代,皮亚杰在对心理和认识发展的三个经典因素——成熟、物理经验和社会因素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之后,提出了心理和认识发展中的第四个因素——平衡化.在对平衡化进行有关说明时,皮亚杰引入了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自动调节.在他看来,无论是在基因群机能活动中,还是在个体胚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水平上还是在人类神经系统中和行为思维水平上,都存在着类似的自动调节机制,自动调节概念归根结蒂就是一种平衡化的概念,自动调节则正是平衡化的本性.
皮亚杰之所以把平衡化当作自动调节来加以强调,是基于他对生物适应与认知适应之间的相似性的认识而得来的.只是相对于生物机体的自动调节而言,认知中的自动调节具有更为高级的形式:除了能与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增长着已被扩展了的环境相交换,还能达到逻辑或数学的无穷境界,对“形式”或结构而不仅仅是“内容”(物质)施加影响,实现了智慧运算.当然,这种认知中的自动调节过程是在各种认知水平上都发生作用的,这种自动调节既否定了带有先天结构意味的预成论,也排除了那些完全由环境为起因的反应,而是在各种水平的认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
皮亚杰把平衡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主体结构和客体间的平衡,即主体的结构顺化于呈现的新客体,客体则同化于主体的结构.第二种,主体格式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对于主体的总体知识而言,其中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局部系统(亦称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或者某个子系统内部,由于发展速度不同,会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某种协调,这种协调就是平衡.第三种,主体的部分知识和整体知识之间的平衡.总体的知识不断地分化到部分中去,而部分的知识又不断地整合到总体中来,通过这种分化和整合的平衡,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2 皮亚杰对学习与发展关系的理解
2.1皮亚杰对发展的基本因素的理解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它们分别是成熟、物理经验、社会因素和平衡化.他认为,个体认识的发展不仅只包括一种遗传程序的因素,即成熟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而物理经验和社会因素又不能解释发展的连续性,所以为了协调以上三个因素,皮亚杰增加了发展的第四个因素,即平衡化,反映了皮亚杰对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首先,就成熟因素而言,一方面皮亚杰认为成熟在认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成熟为发展提供了生物性前提,创造了一种可能性.
认识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物理经验.皮亚杰认为,获得经验实际上就是同化,就是把外部的材料整合到主体的结构中去.物理经验是一个复杂的发展因素,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主体从客体的许多特性中抽离出一种新发现的特性,从而获得有关的信息.
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和成熟一样,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明发展的一切.因为个体的发展虽然能在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有所加速或减缓,但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个体发展总是按着同样连续性的次序发生.在皮亚杰看来,经验与社会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是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只有主体形成了一定的结构而又有胜任能力的时候,刺激才能引起主体的反应,才能有效地被主体所同化、整合.
平衡化是发展的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方面它能协调前三个因素,另一方面主体在任何运算或前运算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都要经历大量的试误和调节过程,而存在于这些过程中的大部分的自动调节活动,正是平衡化的本性.就个体而言,其全部运算结构与物理经验领域内的所有因果结构,需要创新和守恒的结合.没有创新,认识会一成不变、固定僵化;没有守恒,只有永恒的变化,世界也会变得永远无法认识、无法理解.所以,平衡化意味着包含有导致守恒的补偿,平衡化总是在追求一种愈来愈佳的平衡.
2.2从平衡化角度看学习与发展
对于学习的看法,皮亚杰不再把学习仅仅归结为对外部现实的被动复写,而是认为个体行为或内容的学习只能在已存在的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内发生.皮亚杰则把发展理解为一个具有自己内部规律的独立过程,一个内部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平衡化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只是认识发展的一个方面,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虽然可以为认识的发展和智力结构的锻炼和分化提供材料,对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加速作用,但是不可能成为认识发展的源泉.
3 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3.1教育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既然平衡化是主体不断试误和自动调节的过程,所以教育不能脱离人的发展阶段而进行.皮亚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儿童的发展都要经历特定的阶段,教育在运算智力发展中只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因素,可以加速这些阶段的发展,但是智力的增长有它自己的节奏,加速度不能无限继续下去.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启发:教育方法应考虑人的智力结构本性和自动调节的发展;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等.
3.2批判教育界线性思维方式
因为平衡体现了主客体间的平衡,主体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以及主体的部分知识和整体知识之间的平衡,所以不同的子系统之间,或者某个子系统内部,需要进行协调.同时,总体知识和部分知识又在分化和整合中实现平衡,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教育问题不是线性的和单向的,而是循环的和螺旋的.但是在教育界中仍然有不少学者用线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有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他们把教育学仅仅看作一门经验性的学科,只凭主观因素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具有自身规律与原理,又与其他学科互相交叉并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综合体.事实上,教育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皮亚杰认为,教育学不应只局限于应用的范围,而是可以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吸收其研究成果,从而拓宽自身的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
在对教育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皮亚杰也对教育界的线性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例如针对学校以学生的考试结果来评判教师教学方法优劣的情况,皮亚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事实上,我们判断教学方法能否产生效果乃是以学校大考的结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某种竞赛性考试的结果为根据的.利用这种材料不但是一种循环论证,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5]采用这种评判方式,很可能导致教师会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产生偏见,既损害了学生的作业,也有害于教师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贯穿着平衡化的思想,运用平衡化的观点来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审视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著,左任侠等主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3〕[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5〕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苏]奥布霍娃著,史民德译.皮亚杰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英]博登著,杨赋斌译.皮亚杰[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7.
〔8〕[瑞士]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Lourenco,O.& Machado,A. In defense of Piaget's theory: a reply to 10 common criticisms.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103,143-164.
〔10〕陈孝禅,等.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图分类号:B84;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