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思考

2016-05-16蔡晓君陈彬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闽南

蔡晓君,陈彬强

(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



泉州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思考

蔡晓君,陈彬强

(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闽南文化是海丝文化的杰出代表,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富集区和核心区,泉州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别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两方面提出了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措施。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闽南;信息资源建设;价值链

1背景和意义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建设中国—东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重启海丝经济圈战略。这条连接亚欧非经济圈的世界最长经济走廊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开始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新阶段。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谋篇布局。在2014年11月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一带一路”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中国现在重提海上丝绸之路,意在传承、发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精神,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控制他国经济,平等贸易、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1]。

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福建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其源远流长而又与时俱进的闽南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海洋元素,是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促进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文和科技交流的载体。“海丝经济圈战略”的历史性重启,势必落脚到海丝文化的整合研究与系统呈现上来。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急需一个能为海丝国家战略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支持与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资源中心。

通过“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加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地位,助力泉州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信息中心、学术中心和智库中心,推动泉州同海丝沿线各国深化多元贸易往来、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合作、密切文化艺术交流,重现“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共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资源中心的开发建设还将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支持和文献保障。此外,通过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实现闽南海丝文化的数字传播与普及宣传,促进泉州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增加软实力。

2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对海丝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未能有效满足政府和学术层面的双重需求。据目前所知,相关的门户网站或数据库建设仅有厦门大学文学院于2014年开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网”。该网站设置了海丝动态、海丝文献、海丝研究、海丝遗珍、关注海丝等几个栏目,主要是收集厦大文学院所藏的海丝文献及图片数据,但功能单一,信息量小,每个栏目的信息量不超过100条,信息总量不超过500条,用户通过该网站很难对海丝学术研究概貌有全面的认识,更遑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为其提供文献支持和智库服务的信息保障工程也提上了日程。2015年2月,“丝路书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丝路文化数据库多国合作项目在明斯克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展区启动[2]。该项目立足于民心相通、知识共享和文化融合,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奠定民意基础、文化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开发建设也迫在眉睫,急需尽快启动,为福建乃至中国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历史文化、学术发展、投资建设、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信息支持和参考咨询服务。作为首批“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由泉州来承担“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开发建设既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泉州应担当的历史责任。

3建设方案

3.1“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

“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开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成以闽南海丝文化为主体,包含海丝研究文献数据库、艺术文化与考古文物数据库、海丝国家国情数据库和海丝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数据库等四大子库的“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各级政府决策咨询和优秀公众文化传播提供一站式服务,彰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信息中心、学术中心和智库中心地位。

海丝研究文献数据库:以泉州为基点,以闽南为核心区域,收集、整理海内外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各种文献资源,收录的内容包括各种史料、方志、文史资料、民俗资料、族谱、碑刻、铭文、档案等,以及各种研究论著。收录的文献分为古代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文献两部分,涵盖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民俗、科技及综合等各大门类。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报刊、地图、年鉴、科研项目等。语种包括中文和外文。通过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厘清闽南海丝文化的历史脉络、海外流播、多元现状及藉此传递的中国形象等诸多问题,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打好文献基础。

艺术文化与考古文物数据库:基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馆藏和研究,将海上丝绸之路场域的相关艺术文化作品与考古文献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建成艺术文化与考古文物数据库,供海上丝绸之路学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该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将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学者提供最新的考古成果与最丰富的海丝文化艺术作品,使专家学者得以运用“二重证据法”,将这些艺术作品、考古成果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解决海上丝绸之路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海丝国家国情数据库:将海丝沿线各国国情信息进行整体的搜集、归类、整理,建成海丝国家国情数据库,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参考。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数量、领土面积、政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状况等基本国情信息点。通过数据库提供的海丝沿线国家国情信息,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这些国家交往时减少矛盾与误解,增加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

海丝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数据库:主要搜集海丝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信息,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数据、财政运行状况,以及贸易、金融、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的资讯和投资信息,共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提供深层次资讯服务。

3.2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

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以“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为支撑,为闽南海丝文化科研信息体系提供专属服务[3]。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以用户为中心,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依靠图书馆文献信息平台,为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4]。具体实现步骤:

首先,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采用基于Drupal开源内容管理框架(CMF),结合PHP技术和mysql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发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科研服务平台和学科导航工具,建设闽南海丝文化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系统,为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提供技术平台,为用户提供涵盖查找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数据库、学科网络资源等各类型文献的学科指南,同时提供制作个性化网站、嵌入教育视频、博客、截屏、进行RSS订阅、使用标签、社会网址收藏等各种服务。

其次,培养高素质的闽南海丝文化学科馆员。通过专业培训、参观学习、人才引进、组织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建设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团队。

最后,以向用户提供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为最终目的,将用户的闽南海丝文化学科服务需求与图书馆虚拟境、软环境的服务需求统一,设计开发具有热点跟进、会议追踪、分类导航、专家推介、文献推送、情报分析、数据解析、引证跟踪、决策咨询等功能的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科研服务平台[5],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4实现方案

第一,在系统规划与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针对“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设计目标,充分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体现出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特点,采用基于Drupal开源内容管理框架(CMF),结合PHP技术和mysql数据库开发技术,开发具有浏览、检索、添加和维护功能的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

第二,按照信息资源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建立检索词表、确定检索途径,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型、信息来源进行数据批量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内容筛选。

第三,规范信息资源的数据标准,按照标准MARC格式,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以及统一的著录格式,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工和分类标引,完成信息资源的录入与专题聚合。

第四,利用数据库添加、维护功能,持续更新、维护数据库,实现实时信息的快速录入,及时掌握海丝学术研究和海丝各国国情、经贸形势的发展动态,主动服务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促进闽南海丝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第五,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嵌入闽南海丝文化学科服务平台,开展闽南海丝文化学科服务。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化、专题化的高层次服务为基本模式,依靠图书馆文献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人员和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1)闽南海丝文化信息门户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收集、组织、索引;信息门户定制开发;闽南海丝文化信息录入、整理、加工;(2)闽南海丝文化学科导航服务系统建设:学科导航服务内容收集、整理;学科导航服务工具定制、开发、测试;用户体验;(3)闽南海丝文化学科馆员服务团队建设: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团队报名、进修、培训;团队管理制度;团队服务细则;(4)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科研服务平台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专家、课题征集、定制;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测试;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后续开发、扩展;(5)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科研服务。

5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成果模型

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成果模型由核心层、支撑层和保障层三个层级组成(图1)。模型的整体目标为:将泉州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中心,掌握闽南地区海丝文化信息的话语权,为海丝国家战略决策、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知识支持。

核心层的目标:信息资源受众通过信息资源中心平台,实现知识的有效加工和使用,形成以受众知识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价值链。价值链包括学术研究、政府决策和文化传播价值链。

支撑层的目标:为核心层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海丝文化信息的数据库数据集群,知识的获取、加工和可识别处理等;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及平台,提供馆员式服务;各类专家系统和政府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行业会议咨询服务。

保障层的目标: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软硬件保障,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政策、经济性公共资源的投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建设保障;海丝文化应用研究;海丝研究组织协会。

图1 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模型

6结语

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一方面通过对闽南海丝文化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寻找隐藏在其后的海丝文化模式、趋势和相关性,揭示海丝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可能的产业应用前景,推动闽南海丝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泉州海丝文化软实力,为对外文化交流和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以及泉州同海丝沿线各国深化多元贸易往来、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为泉州海丝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能够藉由对数据的及时抓取和定期更新,以动态性提升可靠性,并逐步扩大和完善使用功能,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文都”建设。因此,泉州应抓住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机遇,尽快将“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开发建设提上议程,为我国的海丝国家战略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支持与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APEC涌动新机遇[N].人民日报,2014-11-08:05.

[2]李子木,左志红.中英文丝路文化数据库多国合作项目启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2-13:05.

[3]王雪.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模式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81-85.

[4]钟永恒,刘志刚,江洪.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0(5):15-18,34.

[5]邓小茹,陈颖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服务平台特点评析[J].图书馆建设,2008(11):57-60.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4-0153-04

[通讯作者]陈彬强(1979- ),男,馆员,硕士,从事图书馆史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蔡晓君(1987- ),女,助理实验师,硕士,从事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泉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期)”(2015Z110)。

[收稿日期]2015-12-04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开放存取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