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

2016-05-16张平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教应用型创新能力

张平华

(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基于科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

张平华

(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科研。本文以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一种基于“KAP 2+1+1”的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科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快科研团队建设。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科教融合;创新人才;科研能力;创新意识

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占全国本科院校的60%以上,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要载体[2]。2011年,中国科学院提出“科教融合,育未来科学人”的战略规划[3],引发了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全国各大高校转而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融合[4],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挥,教师有了好帮手,二者的主动“教”与被动“学”的关系也转变为学生主动选择导师指导、自主学习。

在“寓教于研、科教相融”的理念指导下,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型高校已经很成熟,学生也受益匪浅。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普级高等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就业率、就业质量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是服务地方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4]。由于学院领导及相关上层机关对学院的定位出现偏差,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重科研、轻教学”,或科研与教学只是在形式上结合,不注重实际内容,导致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生师比例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个性化教育无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1科教融合培养方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特色,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1科研与教学分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学教师专注于教学,对教研和科研关注不足,导致教师和学生把教育活动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少,学生也无法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严重阻碍了“科教相融,教研相长”发展,割裂了“寓教于研、科教相融”的教学思想,学生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而是理论知识的容器[5],在根本上忽视了科学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科研严重分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更不能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1.2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过于追求“高大上”,强调学术研究,无形中降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惯于各自为阵、协同意识薄弱,不习惯科研团队的工作方式,过分地关注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成果的转化,进而影响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开展;科研成果很难成功地推广到实际的育人工程中,导致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无法发挥科研服务于教学和育人的作用[6],最终使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1.3建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的局面。此外,当前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标准对教学科研能力、技术创新和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或参赛的要求不高,偏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理论研究项目和论文数量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不及时、不细致、不深人,客观上形成了学生的殷殷需求与教师的薄于教诲之间的矛盾[7]。

2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科教融合”,即将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平时教学过程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努力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服务。教师通过研究相关横向课题,充分了解了社会和地方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要求,从实践中总结技术和经验;学生可以申请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将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提高工程技术经验和应用能力,深入体会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充分体现“科教相融,教研相长,产学研结合”,不流于形式,注重实际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升教学的质量,创建一支“双能型”的优秀教学团队。

3基于“KAP 2+1+1”的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制定应用型本科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科研教研项目为纲,以制度保障为支撑,以校内理论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为主导,以校外企业实习为依托环境,在科教融合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基于KAP(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专业(Profession))2+1+1的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协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下面以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基于“KAP 2+1+1”的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KAP 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型图

3.1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工程工作所需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并掌握专业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数学、工程学知识,掌握软件工程师的核心知识与初步技能[8],为后期的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大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方向的专业学习和核心工程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并在课外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与认证。全面掌握运用基础科学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软件工程思想及信息技术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后期进入企业见习或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四时,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或者到相关的软件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承担相应的开发任务,熟悉企业软件流程,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在整个教学与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沟通交流、写作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采用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项目实训)、边研究(参与科研)的新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KAP 2+1+1”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双能型”科研教师团队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开展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意愿[9]。高校教师应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在入学教育之后,自主选择课外科研的指导老师,并尽可能地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会议,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相关的基础性任务;引导学生做好教科研总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学做合一,理论应用于实践。

安徽新华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一批建设“2015年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之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鼓励专业教师组建科研团队,要求人人入团,打造教师与企业合作平台,大力促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强化教师的科研实践,培养优秀的“双能型”教师。

3.3全面推行导师制,落实寓教于研,实现“科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学校要率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切实把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行合一,不断探索,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作用,倡导科教融合,鼓励创新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设计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项目,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共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开展科研或学术讲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导师,老师拟出相应的试用名单及试用期限,根据适当评估体系考察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决定可以指导的学生名单,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教师在今后的指导中,可以从自己课题中分解出N个“小题”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在学生对该学术领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导师带领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并且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学生素质提升类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后便可将相关成果用于申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相关学科竞赛,通过项目资助和竞赛奖励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激励,切实提高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4]。

4结语

基于“KAP 2+1+1”科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围绕“学生选题—导师指导—分析—研究问题方法—应用方法”这一研究过程来设计,把科教融合的科研创新的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开辟课外研究课堂,转换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日报时政专栏.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目标[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16/c1001-28059749.html.

[2]廖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11-205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张水潮,杨仁法,宛岩.基于科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79-82,87.

[5]陈鹏,庞学光.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6]曹雪涛.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J].创新科技,2014(7):6.

[7]牛庆玮,刘永红,黄保.以科教融合育人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34-37,74.

[8]李媛媛.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9]戴静.科教融合视角下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武汉某农业高校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4-0103-04

[作者简介]张平华(1981-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信息系统与智能决策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2015年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科教整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2015jy028);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IT服务外包方向)”(2013zy084)。

[收稿日期]2016-02-12

猜你喜欢

科教应用型创新能力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科教之窗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教之窗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