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纲要课教材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改进

2016-05-14崔锁江马金祥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崔锁江 马金祥

摘 要:《中國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15修订版继承了以往版本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进行了创新。2015版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平衡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反对封建主义之间的关系,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学的瓜葛,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立场,确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本质的历史主线。这些新改进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220-03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该结论具有历史教育的意义,也必然要贯彻到纲要课教材的修订工作当中去。有的学者反复提到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纲要》的教学中”[2]。纲要课教材2015修订版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所以,分析2015修订版教材有助于总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经验。

一、2015版教材在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1.上编综述

2013版在上编综述部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题目在2015版中改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3]7。这种改动使得“中国古代文明”的说法更加完整。2015版相对于以往版本首次提道:“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15版以文化文明来看待古代中国,进而实现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要求。

2013版提到“中华文明始终延绵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观点[4]5。2013版列举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等内容。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纲要》教材中的重要论述对象。2015版继承了上述说法,并首次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3]82015版比2013版教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更为隆重与明确。

2013版在谈到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时候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实行文化专制主义。”[4]72015版教材在相同位置修改为:“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统思想。”[3]82015版删除了对儒家思想的概述,直接提到“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等内容,但是删除了“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这个删改细节表明专家们对儒家在两千年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再进行简单概述。而删除“文化专制主义”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是受到了专家们的注意。古代中国相比于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信仰领域具有多元一体的品格。

2015版保留了2013版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3]9的内容,而去掉了“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内容。按照唯物史观原则,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而伦理秩序与道德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只能是随之改变,并不起主导作用。专家们突出描述了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事实,而不是在做价值判断。

2.上编各章节

2015版第一章“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认为资本-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3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进而确立中国(民族)精神。2015版教材修订过程依然意识到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进而更加注重对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的论述。

2015版保留了2013版第二章提到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而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4]44等说法。2015版与2013版都总结了“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提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设计,并引用了严复的“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主张[3]54。两版教材都提到戊戌维新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古代圣贤之名实行“托古改制”[4]53。

2015版教材第三章提到北洋政府时期“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有命令全国恢复祀礼、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型尊孔刊物。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地位‘国教。”[3]682015版在这里相对于2013版去除了“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等名称,这个细节说明专家们注意到当代中国存在以“孔子”为名义的社会机构与政府组织(比如孔子基金会、孔子学院),而避免了各种误解。

3.中编各章节

2015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论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3]100的斗争。2015版、2013版都提道:“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他们以犀利的饱含感情的笔,去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去揭穿旧道德旧教条的丑态。”[3]1012015版、2013版都还提道:“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2015提到当时学者对儒学进行批判,并且引述陈独秀的“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合一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已吁。”[4]97各版教材都把他们称作是“思想启蒙家,是敢于向两千多年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自觉挑战的第一批不妥协的战士”。可见,纲要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积极评价。与此同时,纲要课教材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且给出了理由。第一,教材认为五四学者并不把孔学等于全部国学。第二,教材认为五四学者并不否认孔学的历史作用。第三,教材认为五四学者并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教材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思想解放、独立思考。各版教材最后提到新文化运动最后分流为马克思主义者与西化论者两个流派。《纲要》编写组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孔子、儒学的关系。

2015版第六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用了“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以批判的总结”[3]172等说法。2015版引用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把这一切的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的说法[3]173。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都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4.下编各章节

2013版在下编综述的“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的说法。2015版把这段内容从综述移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25当中。

两版教材第九章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教训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4]206两版教材在评价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时都认为:“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4]272

2013版、2015版的第十章都提到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258。2015版第十章第五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对于2013版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了较大的改动,尤其是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2015版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大实践”中提到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3]325的说法。这相对于2013版“努力弘扬民族精神”[4]297显得更为具体。

2015版去掉了2013版的结束语,而在“第六节”增加了“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内容。2015版继承了2013版的“三个只有”思想。两版教材都提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3]339可见,纲要课在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后,2015版号召广大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应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2015版纲要课教材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

1.2015版取得的重大改进

第一,2015版在上编综述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趋向于客观与弘扬,而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2015版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3]9这说明中国近现代社会危机具有整体性,而不能单纯认为是文化危机,更不能简单地把斗争矛头仅仅指向传统文化。2015版同时取消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说法。上述做法说明专家们的古代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做出的真实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站在现当代的角度来指责古人。这种批判态度极其不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2015版教材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孔子、儒学的关系。

纲要课教材肯定了孔子思想当时的进步性,批判了封建社会后期僵化的意识形态。这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僵化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进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有为所发起的孔教运动并不能代表历史上所有的儒学思想,更不能垄断儒学的发展。所以,纲要课教材批判20世纪初左右的孔教运动、尊孔读经活动并不代表著否定儒学的存在合理性,而是以批判与发展的眼光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

第三,2015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反封建主义两种说法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纲领,具有进步意义与合理性。反封建主义就是批判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毛泽东提出了批判继承的科学方法。相对于反对封建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继承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的精华。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一项事业。但这也说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史的开端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不能被定义为“优秀”,而是要当作批判的对象——封建主义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封建主义同时进行的文化建设事业。

第四,增加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

有的学者把“否定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辉煌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进而要求纲要课教学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5]。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2015版的重要改进。

第五,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历史主线。

2015版相对于2013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主线有了更深刻的阐释。有的学者强调:“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言,中国梦‘三进的合理性在于:习近平阐释中国梦的出场方式具有浓重的历史情愫,中国梦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之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固有内容的有机构成和必然外延,还与贯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存在承继与思接关系。澄清两个中国梦的关联与不同,明确‘尊马和‘尊孔定位及功能,思考当下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探索中国梦之‘三进的应有之念。”[6]但是他提出的“尊孔”的观点还有待于商榷。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维度。虽然这在概论课当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基本维度的应有之义,但也说明纲要课越来越重视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角度阐释历史逻辑。中国梦理论已经深刻地嵌入到纲要课的体系当中,并逐渐重视从文化思想史角度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有利于对纲要课教材与教学活动在有关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创新。

2.仍然有待于继续改进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纲要课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任务。这个任务需要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予以阐明。朱志敏教授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历史一门,是要采用学习历史的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学历史教育的理念首先是教会和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逻辑”[7]。阐释历史逻辑是纲要课的教学任务。但同时历史逻辑必然要体现在文化思想史领域。朱教授在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的时候认为:“讲授‘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题,需要从历史与文化结合的角度做出解释。”[8]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关的历史事实越来越成为一种通识性知识。而从文化思想史上阐释历史才真正使得历史教育变得更有意义。因此,纲要课更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文化思想史的阐释,从而使教育对象接受与认同现有社会存在。

三、总结

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纲要课教材改革内容之一,能够帮助人们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因此,纲要课2015版教材在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创新,有力地阐释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的历史逻辑。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8.

[2]马信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学生管理,2015(3).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赵嘉敏.《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5(1).

[6]徐奉臻.在思政課教学中何以实现中国梦之“三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7]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5).

[8]朱志敏.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J].教学与研究,2007(12).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