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古代汉语改革研究

2016-05-14于正安周慧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于正安 周慧娟

摘 要: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古代汉语教学面临很大挑战,这就是如何很好地利用网络,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教育教学手段,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推广。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理论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门传统的语言类基础课程,过去已经并且将来也必将发挥其在中学语文教学、古籍阅读等方面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代汉语课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社会的发展对于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改变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青春活力。下面笔者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主导来探讨古代汉语课程改革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理论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E-learning,也可以称为在线学习或者远程学习)的兴起以及关于“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辩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它是在网络学习的发展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逐渐兴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习摆脱了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具有快速、高效、个性化和低成本等优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在企业培训领域中首先出现并经常使用一个词语“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在国际教育技术界,“混合学习”的思想随即被认可,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很多学者便投入到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来。传统教学和E-Learning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检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效果。

1.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

混合学习不仅关注技术通道,更重要的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即研究哪些信息传递通道最具典型性,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通道的选择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通道主要包括:教室、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印刷品、光盘、视频、电子邮件、电话、教练与导师、电子绩效系统(EPSS)、软件模拟、在线协同、自定步调的E-Learning、移动和无线通道等。

2.混合是“教”与“学”相关的多方面的组合或融合。

混合学习不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传输介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学生支持服务的教学诸要素混合使用等。

3.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混合学习以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教学方法以“主导—主体”双主模式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被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成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二、混合式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是整个教学的核心。

古代汉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记笔记,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教师讲授所借助的媒介也主要是板书,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料没办法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使得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另外,由于古代汉语内容多,课时又不断缩减,造成时间安排捉襟见肘、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方式也面临着一场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就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手段,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面授。因此,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改变: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环境上,采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堂。那么,如何将混合式教学具体应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

笔者所在院校——许昌学院,已经开始进行以E-learning为中心的网络课堂建设,这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教师则制定教学目标、整理课程资源及制作网络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授课,进行答疑、问题讨论,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课前利用网络获取备课资源

一堂课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情况。古代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还必须学会熟练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使之为我所用。近年来,与古代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不断增多,这为古代汉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教学课件、教案、授课视频、网络题库、常见问题解答、电子书以及文献资料等,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这极大方便了教师备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能加大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1]“在多媒体时代,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能增加知识的形象性,符合当今学生的需要,也能节省课堂时间,事半功倍。”[2]因此,课件的选择、制作、整理和加工成为了备课的重要环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提高课件质量。比如:

“汉典网”(http://www.zdic.net/),这是一部提供汉字的字音字义、字源字形、例句用法、汉英互译、方言集汇的在线汉语辞典,也是唯一一部完整显示《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所有生僻字的在线字典。

“汉字字源”(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这是由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创办的展示汉字字源的专业网站,该网站对6552个常用汉字进行了字源分析,汇集了31876个商代甲骨文、24223个周代青铜文字,11109个秦汉篆体字以及从秦代到唐代的38596个演变字体。在网站上输入所要查询的汉字,然后点击“Etymology”,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形体,都会一一列于眼前。另附有该字的普通话读音和粤语发音、Unicode码、声部和意部的表示以及《说文解字》的释义等内容。

“国学论坛”(http://www.bbs.guoxue.com/),是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办的一个专业论坛,其语言文字专栏设有“说文解字”“故训新诂”“古音今韵”三个板块,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

“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这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办的专门针对语言文字、中文信息处理等资源进行整合的网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语文博物馆”和“语料库在线”可作为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

但是,多媒体课件容易喧宾夺主,花哨的图片、庞大的信息量、川流不息的动画效果都有可能使学生忙于欣赏课件或抄写笔记而忽略教师的讲解。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可滥用,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课堂讲授内容要与时俱进、多利用网络进行直观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等学习环节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内容虽然以古为主,但教师给学生传授的不能是陈旧过时的知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与现代汉语以及当今社会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例如讲《战国策》时,介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提到根据地下出土文献校正传世典籍讹误的事例;讲《论语》时,介绍近年出土的大批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简,其中有不见于传世典籍的《孔子诗论》;讲《老子》时,介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使学生了解《老子》在流传中古今版本的演变。另一方面,注意把社会生活中各种相关现象与专业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古今词汇变化时,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点词语等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现象与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等词汇发展知识联系起来。在讲解古汉语语法知识时,教师把学生学习英语时掌握的英语语法现象与古汉语词序、词类活用等知识联系起来。这些课内外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对教学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来。”[3]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当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把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常用网站以及大型语料库介绍给学生,直观演示并使学生掌握其查检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络搜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坚实基础。如《上古音简说》一讲,教师就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演示东方语言学网“上古音查询”(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的使用方法,只需在该网页键入所要查询的汉字,点击“查询”,就可得到该字的上古韵部、多位专家的上古拟音以及中古声母、韵母、声调等相关信息。

(三)课后要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更重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后辅导的重要性。课后的知识强化训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想切实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必须要在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深化理解古籍的内容及精髓,才能够有质的内化提升。”[4]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网络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对时空的限制,师生完全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进行动态交流,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课堂有“教学资源”一栏,可以由教师上传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如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网站链接、在线词典等资源。笔者在教学材料中也发布了网上搜集的其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课件。不同风格的课件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还发布了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其他课程的讲义与课件,如“汉语史讲稿”“汉语音韵学”等,使学生能对古汉语相关课程有全局性的了解,拓展了课外知识。大量的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能基于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2.开展网络教学互动

网络课堂还有“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课程作业”等多个栏目,给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在作业区,教师可以针对课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提供相关练习或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练习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弥补课上练习的局限性,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在答疑区,学习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通过留言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这样教师可以随时答疑,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节约了课上宝贵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我们尽享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所带来的弊端。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人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这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惰性因此而生。对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可以直接到网上去搜索、复制、粘贴,起不到真正练习作用。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明白网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必须克服对网络资源的依赖心理。另外,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根据学习需要合理取舍信息资源,判断材料的可信度,不可盲目信从网络。

三、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授课学生中做了几项调查。古代汉语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调查的对象分别为相关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支持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网络课堂活动,按时完成网络课堂作业;希望学到哪些内容,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希望学习古代汉语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已经读懂文言文,说明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针对古汉语是否难学这个问题,大多数回答有点难,说明应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回答比较分散,主要是不识繁体字、不认生僻字以及不懂词义三方面,说明要加强古代汉语字词教学;在网络课堂对古代汉语学习有无帮助这个问题上,两个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帮助,说明网络课堂对于提高古代汉语学习的效果,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坚持下来,不断完善、充实网络课堂,使其在古代汉语教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理论进行古代汉语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网络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对时空的限制,师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进行动态交流,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可见,进行混合式教学是优化古汉语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02015016]资助。)

注释:

[1]赵家栋:《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西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34页。

[2]王彩琴:《试论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3期,第37页。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85页。

[4]曲殿宇:《从知识内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汉语教学》,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8期,第101页。

参考文献:

[1]赵家栋.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J].西昌学院学报,2011,(4).

[2]王彩琴.试论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4]曲殿宇.从知识内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汉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8).

(于正安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61000;周慧娟 许昌市魏都区健康路小学 461099)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北冥有鱼》注释比较研究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