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索
2016-05-14张翠玉
张翠玉
【摘要】税收征管的质量由税源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税收收入的增速、税收宏观调控能力的发挥同样受到税源管理水平的影响。在税收“征、管、查”三分离后,伴随着以税收信息化、专业化为特点的新税收征管改革的进行,传统的税收管理员下户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怎样才能进一步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成为当前税收工作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税务机关应该以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为突破,不断探索税源分级管理的新思路,对税源管理主体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构架,最终实现税源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税源 专业化 管理思索
一、目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同时,当前税务队伍面临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干部队伍老龄化,年龄分布断层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同志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税收改革的步伐。
二是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合理,人均管户数量太多,管理区域太大造成的。在农村基层分局,有的区域划片太大,有些地方一个税收管理员负责整个乡镇的农村税收,涉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战线太长,管理人员的不少工作时间都花在路上,有效工作时间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上只能顾及到目标明显、规模较大的纳税人,从而造成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近年来,各级国税部门不断加大对办税服务厅的投入,完善了电脑等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了精干人员。同时,征管网络互联等现代化征收管理手段的应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推行,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服务的逐步优化,拉近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
四是农村分局机构收缩,纳税人需要的涉税服务得不到保障。农村分局税源分散、税额小,税收成本高,各地均在收缩农村税务机构。机构收缩后,农村零散税收管理有放松的趋势,纳税人需要开具发票、咨询税收政策,但实行巡回征收的税务机关因机构所在地等原因,无法给予及时的服务。
五是税源管理信息技术不完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为支撑的税收征管信息技术体系虽发展较快,但也仅停留在浅层次,尚未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顺畅流动。目前使用的金税三期征收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不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转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全过程监控。
二、如何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要按照纳税人特点,遵循“强化大型企业管理,优化中型企业管理,规范小型企业管理”的原则,强调集约化、规范化为标准对税源进行分类,并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原有管理机构进行合理配置,科学设立与税源分类想匹配的岗位、人员;按照税源企业的规模、行业,设立市、县(区)、分局三级税源管理机构。
(一)市级强化大企业管理
在市级税务部门设置大企业管理(科)局,将辖区内纳税大户、重点行业企业、外资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等重点大型企业统一由大企业管理(科)局管理,重新安排纳税服务、日常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和纳税评估等执法主体,积极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在企业纳税申报和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基础上,配合管理人员下户实地核查,切实掌握企业详实资料,并建立同行业企业对比数据库,制定同行业标准指标,对企业数据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税收收入质量。
(二)县(区)局优化中型企业管理
中型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县(区)税务局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标准,建立企业分类管理底册,统一设立管理规则、流程。从企业办理税务登记证开始就跟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发票管理、利润核定、进项税额对比等多个方面数据对比并结合行业标准发现异常企业,对纳税异常企业实行管理员交叉评估和实地核查制度,运用微观税源管理办法优化中型企业管理。
(三)税务分局规范小型企业和零散税收的管理
将辖区内小型企业纳税人划分管辖范围,连同辖区内零散税收分配给各基层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对划定范围内的小型企业和零散税收承担税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纳税人税收底册的建立、日常巡查巡访、税收约谈、纳税评估、税事提醒及提供其他税收服务等工作。税收管理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企业涉税指标进行测算,发现如税负异常、原材料库存异常、用电量异常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查,重新核定纳税人营业额;对起征点下企业也要纳入巡查巡访范围,对于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的和为按规定申报税款的要责令其申报税款并补缴滞纳金或罚款。
三、税源管理主体专业化的要求
税源管理主体专业化要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制度上有保障、职责分工明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三方面的有效整合。
一是完善人力配备。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级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大企业管理局,负责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加大业务培训,税收管理员平台、“六员”能手“人才库选拔”业务骨干等培训班,组织开展岗位达标竞赛;通过税收管理业务检测考试,选拔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到县区局税源管理层。把一些岁数偏大,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但是零散税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员充实到基层乡村分局一线,使大家人尽其能,发挥最大的潜能,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科学合理界定市、县(区)、分局的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间重新进行职能整合、资源配置与人员建设。市局层面,继续发挥协调联动办公室的职能,实现市局、县局、分局三级联动。市局主要业务科室充分发挥职能,政策、法规、征管、发票、计划统计、纳税服务、退税、稽查等业务部门,以协调联动办为平台,以征管部门负责对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模板制定和监督评价等环节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财务税收信息、投入产出信息的综合分析,掌握企业特点和影响税收的关键指标,建立重点行业评估参数和评估模型。县局层面,主要承担风险应对、重要调查和跟踪质疑,通过整合原有的责任区及管理员直接纳税评估、直接实施税务检查的相关职责,强化业务科室的实体化职能,积极组织参与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纳税评估、所得税汇缴等工作。农村基层分局层面,主要从事基础性的工作调查、户籍巡查、催报催缴、简单违章处罚、个体税收管理、税法宣传咨询及相关报表填报等;承担主要行业的税负分析,监控各税种关联性指标、税款申报与发票领购使用等异常情况。
三是规范制度保障。市局建立各部门全面参与、各负其责的管理保障制度。一是明确岗责体系制度,将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与CTAIS的功能模块相对接,明确各岗位之间的操作流程和信息传递关系,赋予各部门、各岗位的权限及应承担的工作责任,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二是建立月度联动会议制度,由专职人员按月提出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排序、跟踪质疑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交联动会议审议确定。三是实行随机派工制度,由专门部门随机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分配调查事项,同时实行部门间分离制,即案头分析由征管科负责,具体落实由税源管理部门承担,实现分权制衡;四是实行集体审议制度,由调查小组负责调查过程、管理成效等方面内容,其他成员集体讨论、审议。五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