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葫芦”才能画“瓢”

2016-05-14卢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名篇龙应台葫芦

卢霞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阅读离开指导,对写作的意义似乎微不足道。如何使课外名篇阅读与记叙文写作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找到规律,发现寻常生活中的诗意与感动,是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在以往教学中我只是零散地提供名家范篇,渐渐地积累起一整套与学生实际相切合且有典型意义的名篇,于是在教学中开始灵活运用。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彩只在一瞬间——细节描写,画龙点睛

现在的学生虽有描写意识,但是描写的目的性不强,导致文章不知所云。所以在进入高中复杂记叙文写作时,重点要强调增强描写意识,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描写这个人物的肖像,或是这样的场景,细节描写对这篇作文主题的表达有没有作用?

以命题写作《瞧,这个人!》的教学为例。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了学生阅读记忆中的个性人物,简要分享一下作家笔下的他们为什么打动了你,特别难忘的是哪个细节。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总能给出很多精彩的回答。总结起来这些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包括人物的语言、肖像、行动等)、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但是这样的阅读比较个性化,且长篇并不适合课堂示范。于是,课堂主体我给学生提供了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迟子建《最是沧桑起风情》,高尔基《乌米》等名篇。让学生阅读后小组讨论,如聂华苓如何通过外貌的对比揭示人性的悲剧,迟子建对探戈老者的描写中怎么突出了“沧桑中的风情”以及“风情的内涵是什么”,高尓基对乌米歌声的描绘以及环境的渲染中怎么点出了“心怀希望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主题。然后,学生代表发言,交流中既分析了描写的方法,也明白了描写的用意,更领悟到细节描写的精彩离不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再让学生回顾之前自己读过的名著中难忘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摘抄并进行片段模仿。

有同学写上学路上大家都见过的残疾小女孩,对比描写,特别传神:

“似乎脖颈有了些许酸意,我扭了扭头,猛然抬起,一张灿烂的、充满朝气的笑脸蓦地映入眼帘,我怔住,似被这强大的欢乐所震慑,又似是出于某种不知名的感动。

女孩在祖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双腿无力却拼命支撑,略显畸形的手臂紧紧拴在祖母的胳膊上,每一步都仿佛预示着一次攀登,一场劫难。而女孩却笑得温柔、真挚,舒展的眉眼,咧开的嘴角无不诉说着它的快乐,好似她就是在这和风微拂的黄昏轻松无忧地散步,一切如此简单。”

几次我恰好撞见她正在吃力地提裤子,见有陌生人,她的脸刷的红透了,动作停下来,欲用手遮住脸庞却重心不稳地瘫在母亲的怀里,然后如失去生机的木偶任凭母亲替她打点好一切,双臂无力地垂在身侧,手却挣扎着想要握起。我不禁心疼而自责,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

如今再遇见,竟是如此蜕变。”

这样的刻画,人物的个性刻画鲜明,文章的主旨自然传达。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倒叙插叙,引人入胜

在记叙文写作中,较为突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平铺直叙,虽然从小学强调到高中,大部分学生依然如故。此时,选择典型的范本进行示范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我请学生在周记中交流小说是如何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比如课本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祝福》,换成顺叙是否同样精彩?这样课内阅读与写作结合,进行讨论。然后推荐学生阅读了冰心的《笑》、龙应台《目送》、琦君《外公》、萧乾《怀念鲁迅先生》、史铁生《老海棠树》等篇章。结合思考题让学生领悟到,顺叙相较于倒叙、插叙更考验作者的写作基本功,而插叙倒序可以借助结构的精彩弥补一些不足,短时间内也更容易吸引读者。

如在《整理》一文的写作中,有学生这样写道:

“你最好整理整理,你我谁为谁付出的更多!”她几乎是尖叫着吼出这句话,然后重重地摔门而去,高跟鞋与瓷地板碰撞发出的声音在楼道里作响。

我和母亲又吵架了,我站在阳台上,从十三楼俯视,大雨倾盆而下,由于叠加而再有透明感的雨滴砸在家里密封的透明窗子上,视线模糊一片,像是有谁在哭诉。”在这样的开篇后,小作者面对母亲的背影展开回忆,用雨声的“嗒、嗒、嗒”串起回忆的场景,交代矛盾的焦点及自己心理的变化,感人至深。

三、人间自有真情在——抒情议论,感人肺腑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还体现在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的能力上。如写作亲情友情,很多文章会显得低幼化,而认识水平的提升依然离不开阅读。以琦君《爱与孤独》和龙应台《目送》两本散文集为例,学生认真阅读后对亲情友情的认识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评点批注法进行阅读。琦君散文的题材领域并不广阔,多半是写童年经历、伦理亲情、师友之谊及日常生活感触。其中,以写童年经历的篇章最为成功。她常能怀着赤子之心,用朴实真挚的笔墨,引领读者跟随她重返逝去的岁月,追溯往事。对中学生而言,读琦君作品就是一次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一朵小梅花》、《三更有梦书当枕》、《外公》、《粽子里的乡愁》、《三十年点滴念师恩》等作品适合课堂研读探讨,学生也收获颇丰。而龙应台由怒目金刚变得温情脉脉,在温情的面纱下藏着睿智与洞察。有学生对《十七岁》中华飞对妈妈的指责深有共鸣,有人对《目送》中关于“父子母女一场”的议论情有独钟,有同学却也没读懂《雨儿》是“女儿”的意思,在这样的阅读疑惑评点交流后,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看似狭窄的范围内驰骋。不仅如此,读了这些作品,反观自己的生活,学生在以叙述描写生活琐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作中,会增添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从而提升文章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江都中学。

猜你喜欢

名篇龙应台葫芦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囫囵吞枣”讲名篇
葫芦瓜
有价值的善良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宝葫芦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画葫芦
《银色仙人掌》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