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备课构建高效复习的物理课堂
2016-05-14徐红娟
徐红娟
到了初三的下半学期,就要开始中考前的总复习,如何备好复习课,如何上好复习课,是困扰很多老师的一个问题.前天我们去南通市初中物理学科基地活动,并听了两节复习课,发现在上课的程序和方式上,和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进.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两节课结构清楚,备课充分,课堂实在.
一、建网络、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总复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知识网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便于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以此促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俯视整个知识体系,以此引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深度.两位老师对网络构建的方式是相同的:即学生完成《中考总复习》的预习题,然后自行构建知识网络,教师作适当的提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但从展示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日作适当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对于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老师不妨先给他们搭一个框架,然后再让他们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网络的建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讲典型、提升学生认知深度
复习课讲什么,有的老师认为就是讲知识点,有的老师认为就是评讲作业、练习,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效率不高,达不到“高效课堂”这样一个层次.这次两位老师给出了另一个复习的形式:讲典型实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我们备课时,首先应该思考,这一章节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什么是这章的重点,什么又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的地方,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学情中缺少的元素,需要的元素,再考虑通过上面形式在复习课堂中把需要的东西巧妙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应用中得到训练,在训练中得到变通.千万不能单纯向学生讲这个是重点,这个是难点,学生是不会有任何体会的,只有把重难点内化到具体的题目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有所得.我们可以围绕重难点选取或编写一到两道题,挖深、挖透,进行变式的训练,这可能是总复习备课中应该要真正做好的事.如果每一节备课都能够通过练习典型例题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我想,课堂的高效才有可能落实到实处.东州中学的两节课,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作了一定的示范,但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即如何使所选的题目更有针对性,更具有目的性;如何通过一道题,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应该是一位老师在备课时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重练习、引领学生灵活应用
“高效课堂”,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HJ2.4mm]知识,这就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课备得再好,课上得再精彩,都在做无用功.如何使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练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两位老师对学生的练习度上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课前练:让学生预习,有利于学生进行“预热”,将沉睡的知识唤醒,有利于建构知识的网络;课中练:让学生围绕典型例题说思路,讲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理解章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课后练:围绕知识重点,反复训练,加深印象,查漏补缺,滚动提高.练习对复习课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复习课的备课,对学生练习的设计,要精心思考,力求每道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的过重的作业负担才有可能降下来,才有可能避免“这道题我们已经做了N遍了,怎么还出错”的现象发生.
四、重总结、启发学生积累方法
复习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我觉得不单纯地指导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纠正错误,让学生注重解题过程的思路、方法,积累方法,促使学生解题应用能力的真正提升.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备课时,要有认真思考,总结出一定的方法,例如,陆海均老师的浮力计算方法总结为浮力可以用称重法解,也可以用公式法解、解题时,要沿着所求的物理量进行思考;陈军老师的浮沉条件总结为比较两力的关系、解决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首先要判断物体的浮沉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总结.当然,方法总结时,不能只拘泥于老师总结,有时候学生总结的方法也是非常不错的,作为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总结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我们的教学技艺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够真心去欣赏学生,热爱学生,才有教学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不然,教一辈子书,重复一辈子的话,还有什么“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可言.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要上好复习课,关键是备课,备例题、备练习、备方法,只有做好这些,再谈“高效课堂”.现在有的教师上课只追求一种形式,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是学生展示,也不思考:这个问题值得学生讨论吗?这个问题学生有能力讨论吗?学生的展示是不是有必要?这种教学的随意性,关键是课前准备的不深入,这不是“高效”,这是一种教学“泡沫”.
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该讲就讲,该练就练,以学生掌握为出发点,以简单高效为追求的目标,课堂其实很简单.东州中学两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这是建立在精心备课基础上的二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