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物理总复习
2016-05-14丁春华
丁春华
总复习是物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复习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知新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总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使复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生平时在每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初学某一概念或规律时,不可能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能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掌握好.在复习课前,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和有关的资料,把前后教材联系起来分析,理出教材的线索和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复习时可按一定的线索进行回顾,例如,对电磁联系的复习可本着“电磁的联系——发现者——实验基础——应用”的线索进行回顾;对某些章节复习,可采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突出知识的主线,分清细枝和相关的连带知识.可从课本开头,按章节进行,也可打破章节的限制,进行前后联系.复习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把头脑中零星的知识,根据知识内在规律或联系归纳整理,使知识点逐步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网,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脱离书本的限制,自主进行知识迁移,思路更开阔,复习变得省时高效.
二、多给学生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法指导需要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复习内容,了解学生的复习过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例如,近几年许多中考试题来源于当今科技新成果、最新社会热点问题,还有科技、生产、自然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例等.这类实际应用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认识实际问题的物理实质,也就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某种物理问题,进而找出与其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即: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联系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比较和分类是物理复习中指导学生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中有许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找出共性,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可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的能力.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比如属于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有:速度、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强、影响电阻的因素、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功率、……;复习电流表和电压表时可通过以下集合的形式进行小结比较;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动机和发电机、电阻的测量和电功率的测量等可以用表格法进行复习.进行类比时,还能发现新问题,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法,比如效率问题,热学、电学、力学、热电综合题中都有,但本质类似,解法相近,认清联系,能降低复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克服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维惯性和固定想法.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有积极的一面,正确运用思维定势,有助于同类问题的解决,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学生学习机械能时,教师一味强调“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若改变条件,如起重机吊起重物匀速上升,学生仍搬用习惯的作法,错误地认为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保持不变,而忽略了匀速上升这一前提.教学实践表明,复习纯粹靠“题海战术”,建立习题与物理公式之间的条件反射,从而形成定势,在这种方式的培养下,许多学生遇到题目的第一个反应是问“可以用哪个公式做这道题”,往往凭以往的经验、题型模式及解题习惯,而没有培养分析物理过程和情景的习惯.为克服定势思维,复习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教师应提出一些没有唯一、固定的现成答案的发散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要使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有哪些方法?教师也可设置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题引申”的问题,有效地突破由于问题情景相似、相近而引起的思维定势障碍,进行多向思维.在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变式教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冲破单向思维定势,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是大有裨益的.
四、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对复习效果的影响很大.在复习教学中若不注意教学方法,高密度“灌输”,使学生对复习课感到枯燥、厌倦,上课缺乏乐趣,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智能发展受到限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多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上要创造一个师生互动、平等参与、乐于探索、五官并用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总复习中,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相信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人.比如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这些章节提出要求,放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大章、各大块的知识进行重温,建立知识网,独立完成这步“由厚变薄”的工作,并作为必做作业,最后教师稍加小结,评出优劣,找出差距,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一改过去老师一人写,学生照抄不误的作法.教师可根据学生复习的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研究问题的氛围,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主动去探索知识.这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印象深刻,效果当然也好得多.多对学生实施激励评价,如:“你的想法很好,值得其他同学学习.”、“你的思路很有创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复习的效果,甚至能影响其一生.
五、采取分类教学,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所以复习教学要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在保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照顾好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做到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抓两头带中间,尤其在布置作业和练习题时,要分类布置,分类练习,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精心设计检测题,试卷分为两个层次,基础题全体学生必做,能力题、综合题、开放题供各层次学生选做,不同层次的记分方法也应不同.在不同的要求下,人人都有获得高分的机会,从表面上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层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如同摘果子,人人都能摘到一些,但是有的果子要踮起脚、跳一跳才能摘得到.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满分、组组争上游的良性竞争环境.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得到自己应掌握的知识,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总之,复习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基础知识为依据、以探究实验为重点、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并依据教材和考试说明,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逐步提高综合能力,才能达到短时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