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学习中前概念的纠正
2016-05-14唐红兵
唐红兵
学生对生活周边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丰富的经验性认识,这就是有关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前概念属于一种具有个体性和隐蔽性的认知图式,一般的教学活动,如果仅止于灌输新的知识,学生很少能主动认识到自已原有的错误前概念.长久之后,学生原本的前概念和物理所学搅和在一起,导致学生认知结构上的混乱,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体系.某些错误的前概念,严重干扰了学生正确认知的构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怎样减弱前概念的负面影响?笔者以《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认知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恰当手段唤醒学生尘封记忆中的前概念,并自主从中筛选出错误的认识,在自我反思中将其界定为主观错误,这能有效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此外,由于学生的大多数前概念源于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富有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和分析,生动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物理的浮与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选择性地准备了两块石头:
(1)一块体积较小但密度较大的鹅卵石;(2)一块为体积较大但密度较小的凝灰岩.
实验1:笔者手持两块石头,将他们完全浸没在水槽中,让学生猜想松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推断:两块石头都会下沉.
实验2:笔者继续实验,放开双手,体积较小的石块下沉了,而体积较大的石块上浮了,学生对这一现象感觉惊讶.
提出问题1:“如何解释上述实验中体积较大的石块的上浮原因?”
学生:“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体积更大的物体在水中排开体积较大,上述实验中体积大的石块所受浮力更大,因此上浮.”
借此,学生形成第一个认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因此上浮.
实验3:笔者将两块石头捞出来,让学生自己来掂量一下他们的重力.
学生发现:学生比较之后发现凝灰岩比鹅卵石轻.
继续提出问题2:“如何解释体积更小的鹅卵石发生下沉?”
学生:“因为鹅卵石的重力更大.”
此时,学生形成第二个认知:物体所受重力大,则会下沉.
这样一来,这样学生潜藏在记忆深处的前概念被实验现象彻底激活,完全暴露出来.
继续演示实验4:将体积较大的钢球和体积较小的木球同时放入水槽中,结果体积较大的钢球下沉了——表明即使浮力大,物体也有可能下沉;将质量较小的钢球和质量更大的木球放在天平上,给学生先入为主的重力对比,将二者投入水中,质量更大的木球上浮了——表明即使重力大,物体也有可能上浮.
两项结论对比,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不能只看重重力或浮力中的某一项,学生的认知冲突正在发酵,前概念开始动摇.
二、安排开放性探究实验,引起学生初步形成认知
学生前概念是在学生对所见所闻所感中自主构建而成.如何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构建认知的正确方法呢?如何激起学生的反思,认识错误前概念生成的原因?这些问题如果只是依赖教师的说教是不能动摇其根基的.
教学经验证明,取材于生活的实验设计,简截了当的问题启发,能够引领学生沿着正确思路来思考问题、实验操作以及协作沟通,而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层层深入的实验也会降低认识的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进而指引学生进一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重构认知.
例如《物理的浮与沉》的实验设计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物体浸没水中的运动情形时,选择了具有生活气息的实验器材:苹果、乒乓球、橡皮泥、铁钉、塑料矿泉水瓶(装有沙子),学生对此类器材会倍感亲切.
在学生围绕器材的浮沉场景进行思考和猜测的前提下,笔者给出探究任务.
任务1:怎样可使原本漂浮的物体下沉?
任务2:怎样可使原本下沉的物体发生上浮?
任务一经给出,学生开始积极地讨论,并在实验操作中不断地尝试,最后得到一一组结论:在苹果上钉上足够的铁钉,原本漂浮状态的苹果会下沉;在乒乓球上钻个孔,让水灌进去,漂浮状的乒乓球也会下沉;将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状,可使原本下沉的它呈现为漂浮状态;将塑料瓶中的沙子减小到一定程度,原本下沉的瓶子也会上浮等等.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展示交流后,启发学生思考浮沉条件的本质因素.学生得出结论:浮沉现象的发生应该由重力和浮力一起决定.
笔者又将一套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呈现给学生: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藉此让学生认识悬浮状态,并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总结悬浮条件:重力和浮力的二力平衡;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两个力不平衡会分别发生什么情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如果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会发生下沉,如果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发生上浮;讨论到此还没有结束,笔者继续提问:上浮最终情形会是什么状态呢?那个状态下受力又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上浮到水面为漂浮状态,因为有部分露出水面,则导致其排水量减少,浮力减小到与重力实现二力平衡,这一点与悬浮状态相似.
上述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思考角度的差异,会从不同角度来完成实验操作.笔者将他们的思路进行汇总后发现,他们要么调整物体所受浮力,要么在调整物体的重力.笔者让学生将自我思路进行展示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将两种方法显性化对比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反思前概念构建的片面性,从而形成浮沉条件正确认识的本质——完整的受力分析.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前概念认知特点出发,先依托生活化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开放式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定性确定浮沉现象的受力特点并形成猜想;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定量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按照他们习惯的思路来纠正前概念的错误,形成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