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性的思考和认识

2016-05-14崔云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初中生

崔云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升华”,是高中数学知识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做好初中数学知识教授,做实解决问题策略讲解,做优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等方面活动,就需要科学的实施,精当的运用方法策略.初中阶段,学生群体所接触的数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其数学学科知识表现的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非常需要教者精心的讲解和指导,以期达到预设目标和要求.科学的方法、精当的策略,助推目标要求的达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整个活动进程的“布局者”,需要精心预设,科学谋划,深入实施,运用切中要害、与时俱进、科学协调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教学预期.传授知识方法手段的运用,不是随意性、肤浅性的一个教学形式,应该是严肃性、深刻性并存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没有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经典教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策略运用精当、科学,能够促进师与生特性的生动呈现,利于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有效”,应贵在科学、协调和实用.作为具体教学策略方法运用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要实现有效性这一“追求”,应符合教学规律、认知实际,凸显“三性”.

一、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主体性,利于学生主体展现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更好的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和呈现.笔者发现,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脱离学生“本源”,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要义,学生为主、学生为本未能得以生动展示和呈现,导致课堂成为教师为主的实践阵地,违背了学生为重要核心的目标要义.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要秉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紧扣学生主体、贴合学生实际,选取和运用与初中生紧密联系的方法手段,挖掘初中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和积极探索情态,将学生融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此促进初中生“动起来”、“思起来”以及“探起来”,其“主人翁”地位得到生动呈现.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讲授中,根据该节教学要求及目标,为达到明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目标,采用了演示法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实践,以期调动主体的能动探知特性,让他们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操作,进行三角形拼接的动手探知.他们根据实践操作要求以及实施步骤,开展拼接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并要求他们思考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条件关系,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何种特点.初中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进程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又如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关联点讲解中,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等内容,组织他们动手画图象,依次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图象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初中生通过观察图象,重叠图象的方式,认真对比、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认识到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大于0或ax+b小于0(a,b为常数,a不等于0)的形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教师然后结合探析结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器具,向他们进行操作演示,从而让他们对刚才所认知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理性、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既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又实现了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精髓.

二、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运动性,利于师生观念碰撞

运动教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相辅相成.课堂讲解看似师与生二者间的相互独立,实际上渗透着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深刻交流和深入沟通,有效对话、深度合作、深切讨论等形式,是课堂双向特点、运动特性的生动展示.教者运用教学策略,就要将互动、协作等融汇贯穿其中,设置的谈话、交流、探讨、合作、探究等等教学形式,要凸显鲜明的运动特点,让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在深入讨论、探讨、互助和碰撞中,共进共升.

如“相似三角形”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如图1所示,由直径BA延长线上一点P作直线PM切⊙O于点M,弦AC∥PM, 连接OM、BC.求证:△ABC∽△POM”案例内容时,利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双向特征,运用了探讨式教学方式,既凸显出教师的指导点拨功效,又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探索特性,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生:通过案例条件研析,我们知道该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相似三角形性质以及定理的学习和运用.

师:组织学生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途径.

生:解析题意:由于PM切⊙O,因此得到∠PMO为直角,同时,通过观察图形,可知弦AB是圆的直径,因此可以得到∠ACB和∠PMO都为直角.加之AC∥PM,从而证得△ABC∽△POM.

师:指点学生解析过程,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圆与切线的关系性质,构建等量关系.

生:自主解答问题.

师:课堂巡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案例解答策略方法.

此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指点功效和学生的主体探究特性有效呈现,达到了以教导学、以导引探、双向交流的目的,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实践探究,素养锻炼.

三、教学策略运用要凸显灵活性,利于调整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进程会受到多方面、多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教学活动出现“多变性”和“波动性”.这就决定了教师所设置和运用的教学策略,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一以贯之,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课堂教学实情,结合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师生互动实情,适时调控,灵活变化,变通使用,从而使运用教学策略更贴近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学节奏的调节,保证预期教学目标不折不扣达成.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运用”中,教师在讲授其判定定理运用时,计划采用合作讨论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判定定理讲授过程中,有部分初中生突然提出,如果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应怎么办?教者没有固守己见,而是活化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和谈话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初中生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数学例题,组织初中生开展巩固练习解题活动.他们结合问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已知、求证”的数学语言问题形式,并结合刚才所掌握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相关的方法策略,进行探究分析,认为:“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使用三角形相似判定进行判定”,小组讨论后,统一解题思想,一致认为,应该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构建起等量关系式,从而开展求证活动.教师进行强调巩固,以此加深初中生对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理解,初中生通过探究巩固活动,认识到刚才所求证问题内容,可以直接用它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问题,以此调节好教学旋律,保证教学活动围绕“中心”,有序、扎实推进.

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性所做的粗浅思考和简要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总之,教法要为教学提升提供“助力”,要为进程推进使劲“用力”,在科学精当教学方略运用中,教者要按照课标要求、目标预期和教学要求,抓住主体实情,课堂实际,科学设置,精当使用,才能达到教与学之间的科学持续发展,互促共赢.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初中生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直角三角形初步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