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2016-05-14何兴
何兴
【摘 要】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对学生能够很好地当堂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逐渐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两方面入手来介绍如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做好准备,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习也是一样,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预习。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就会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好课前预习,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并且不断提升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呢?本文从逐渐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两方面入手来介绍如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认识。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让学生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小学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2.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预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爱因斯坦曾这样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他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学生所持有的数学预习态度影响着数学预习的效率,还决定着是学生学还是不学,以及学习的行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验案例:在实验中,有个被试者没有听明白实验的要求,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8个无意义音节。读了46遍,当主试者问他,能否背诵时,他连一个音节也不会背。当他搞清楚要求后,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仅读了几遍,就达到了实验的要求。美国著名的希尔教授说:“造就人类的成就,除了能力外,还有一种催化剂,就是态度。当我们的态度正确时,能力便能发挥到极致,自然也就有好成绩出现。”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预习态度是事关预习成败的首要任务。当然,由于受到多种内外因的影响,需要数学教师耐心指导,做到循序渐进。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①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②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精心钻研教材,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③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对预习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
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3.预习时要认真研读课本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画出概念,用彩笔将概念中的重点字词画出来,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看看是否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如若解决不了,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懂弄会,并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鼓励质疑问难,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初中学生因已习惯了小学那种“跟老师走”的学习形式,自我学习能力差。因此,在课前学生围绕老师的预习案进行预习后,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针对预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老师课前预习案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以便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解决学生在自我预习时产生的分歧。我觉得学生只有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则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交流、讨论环节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归纳、整理、总结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体现了预习的价值。
6.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数学知识大多前后包容性强,前面的知识多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是前面的延伸,亦或是在解决问题时会用到前面的知识或技巧。所以,预习时学生要理清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哪些又是过渡性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可见,在预习时就少不了温故知新预习法。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加之预习任务的难易度不好把握,做到持之以恒实属不易。但是,通过有目标的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的活动空间,在没有教师的具体讲授前,预习是学生感知的一个过程。在课改的背景下,我觉得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实现课堂高效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