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诗歌欣赏的对话策略

2016-05-14窦彩丽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杏落花萤火虫

窦彩丽

诗歌欣赏的对话策略,就是以诗歌的语言为媒介,师生之间展开高品质的对话,就文本进行交流碰撞,拓宽学生理解诗歌的角度,加深学生理解诗意的深度,提高学生感受诗歌美的敏度。

一、直觉式对话

直觉式对话就是让学生敞开身心,用眼、耳、鼻、身、意直接去感受一首诗,而非通过头脑的逻辑推理去剖析一首诗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技巧。

直觉式提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唤醒学生感官能力,直入诗意的核心,通过诗歌的语言与诗人感情或感觉产生共振。下面将通过《太阳·雨》的教学实录来分析直觉式对话的特点。

例:金子美铃《太阳·雨》的教学实录片段

原诗:小草 \灰扑扑的\雨把它们 \洗干净了\小草 \湿漉漉的\太阳把它们\晒干了\都是为了让我\可以这样躺着\舒舒服服地 \仰望天空。\\

教学过程:

这是一首简短的小诗,老师范读后,学生再美美地自读,接着老师没有进入琐碎的内容分析或写作技巧分析,而是进入直觉式的提问。

师: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想摸一摸干净的小草。

生2:我想晒一晒暖暖的太阳。

生3:我想趴在地上亲一亲小草。

生4:我想像金子美铃一样,躺在软软的草地上,仰望天空。

生5:我想到草地上野餐,边吃美食,边看风景。

生6:我想闻一闻雨后草地新鲜的空气。

……

师:哇,同学们真棒,读诗读出了那么多美好的想法,听着听着,我的脑子里也冒出了一个好主意。

生齐说:什么好主意?

师:现在是春天,如果你们家长同意,我就带你们去到蕉门河春游,实现你们这些美好的愿望。

生高呼:耶!耶!(整个课室像炸开了锅。)

师:现在就带着你们这些美好的愿望,美美地熟读这首诗,直到背下来为止。

生背诗热情高涨,表情投入。

教学片段分析:语感是心灵的感觉,是一种精神的感觉。从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可看出,尽管没有详细分析诗歌的内容,也没有斟酌诗中的好词妙句,但教师针对学生的直觉式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去触摸诗歌,让学生敞开身心与诗人的情感对接,诗人在诗中流动的美好体验也流进了学生的心里,进而产生了种种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感受生活美的敏度也在对话中得到了提高,身心得到了唤醒。后来,在亲子游的活动中,学生再次在生活中、自然中深化对诗歌的感受,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也就开始在学生的血液中流动了。

二、联想式对话

联想式对话,主要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过的诗文展开,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的广度,打开学生读诗赏诗的思维空间。

例:《夜里凋落的花》的教学实录及分析

原诗:晨光里\凋落的花\麻雀也会\伴它飞舞\晚风中\凋落的花\晚钟也会为它歌唱\夜里凋落的花\谁来陪它?\夜里凋落的花\谁来陪它?\\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歌,你们觉得读这首诗该用一种怎样的声音来读比较合适?

生:用轻柔的声音。

师:的确,这首诗的宁静的意境正适合用轻柔的声音来表达。你试着读读看。

(生用轻柔的声音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师:读得真美,我听着听着,心都被提起来了,呼吸也似乎停住了,你们有同感吗?

生齐:有!(师生一起鼓掌!)

师:好,大家一起来,用这种轻柔的声音读出落花飘飞的静美。

(生齐读诗歌。)

师:刚才大家不仅读得轻柔,而且声音绵长(师边说边做手势表示绵绵不断之感),似乎像一支支笔在画着一幅幅画。说说,你们在读诗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花轻轻地飘落,那花瓣似乎很薄很薄。

师:你的感觉真敏锐,连花瓣的厚薄也察觉到了,再仔细看看,那花瓣什么颜色的?

生:是一种透明的红色。

师:感觉不仅敏锐,而且细腻,花瓣透明的质感也被你捕捉到了。好!大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似乎听到了敲钟的声音,那声音很清亮,传得很远很远。

生:我觉得风似乎不是在吹花,而是尽力去托住飘落的花,所以花落得很慢,像放慢镜头似的。

师:大家描述的画面都很美,有声有色,谁在生活中也见到过落花飘飞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春天的时候,我见过勒杜鹃从五楼走廊里飘落,很多,像下红雨似的。

生:我见过小区黄槐的花瓣飘落的情景,花瓣小小的,树又特别高,花飘落的时候在空中还打着旋转,很美。

生:我在小区也见过黄槐的落花,可都是铺在地上的,虽然是落花,但颜色很鲜艳。

师:看来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如果把这些好的发现记录下来,就成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诗了。诗歌读到这里,诗中藏着的美都找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不仅写落花的美,也写了落花的伤心。

师:你是说这首诗美中带着丝丝的伤感对吗?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谁来读读诗中特别感伤的部分。

(一生读诗。)

师:是呀,早晨和傍晚飘落的花都有陪伴的人,夜里凋落的花,的确有一种孤独需要排遣。可夜晚飘落的花真的无人陪它吗?

生:有,猫头鹰会陪它,给它唱歌。

生:月亮会陪它,给它照亮飘落的方向。

生:路灯也会陪它。

生:萤火虫会提着灯笼来陪它。

师:大家想得真不错,我们今天就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一首小诗:《夜里凋落的花谁来陪它》。

下面摘录两位学生的小诗进行分析:

诗一:“夜里凋落的花\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和她说话\天上的云朵\给他做温暖的被子\夜里凋落的花\一点都不寂寞。\\ 这首诗歌温情脉脉,学生对星星和云朵的描写符合事物本身独有的特点,同时又有学生灵动的想象,星星明亮的眼睛,云被子的柔软温暖,给花的陪伴温馨贴心。从学生的诗中,不难发现,原诗中温柔的情愫已经深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诗二:“夜里凋落的花\萤火虫来陪她。\萤火虫和花瓣一起在半空中飞舞。\萤火虫和花瓣玩得可开心了,\小花瓣有点想喝水,\萤火虫就照亮小花瓣,\看着她慢慢落到池塘里。\\ 这位学生描写的落花与萤火虫的画面如童话般纯美,这也是联想式对话开启了学生浮想联翩的按钮,所描写的诗句画面感强,富有美感。

三、品读式对话

品读式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言语之美,主要是针对诗中最能营造意境的词句来展开设问。

以宋祁的《玉楼春·春景》教学片段为例。

原诗: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熟读了诗歌,从题目可知,这首诗写的是——

生齐:春景。

师:大家觉得这春景如何?

生齐:很美。

师:如此美景,诗人是通过哪些妙词佳句来营造春天的意境美的呢?请大家边读边画出来。

生1:我画的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一句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

师:大家果然眼光独到,这可是千古名句,句中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谁来说说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生2:我喜欢绿杨配红杏,颜色很鲜艳。

生3: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绿杨配的是烟,显得朦朦胧胧的,更美。

师:你们两人都关注到了诗中色彩之美,这很好,为了突出春色之美,诗人用字上打破常规,搭配非常巧妙。谁发现了?

生1:我觉得“闹”字写得非常好。写出了红杏开得很多,开得很灿烂。

师:说得有理,那我把“闹”字换成“浓”,行不行呢?

生齐:不行。

师:意思不是差不多嘛!都是讲春花灿烂,不信你们读读看。

(学生对比读诗句。)

生1:意思虽然差不多,诗味就差远了。“闹”字写花的灿烂程度是“浓”字不可比的。

师:哦,你说说怎么个不可比?

生:闹显得很热闹啊!好像红杏都在叽叽喳喳地说:“看我多红多么美呀!”

师:哦,原来如此,花本无言,但用上闹字,花的红色就越发鲜活起来了,原来这花朵的话语就是他们绚丽的色彩呀!

生:我觉得除了花在闹,蝴蝶蜜蜂也在闹,花多,采蜜的也肯定多呀!

生:如果用“浓”,就显得很安静,好像收缩成一团似的。

师:哦,既然改为“浓”不好,改为“艳”行吗?

生:也不行。“艳”虽然写出了花的色彩艳丽,但还是缺少一点味道。

师:缺点什么味?

生:艳显得死板些,闹显得活泼些,而且感觉还有点土,很多文章都用艳来形容花。

师:哦,你觉得用艳字太俗套了,出不了新意。对吧!(生点头)

生:我记得《燕子》春天美景也有闹的感觉。什么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春天就像是百花的集市。

师:哦,听你如此说来,春天既是百花的集市,岂有不闹之理,由此可见,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全凭这一个“闹”牵出,诗人果然功力深厚。当然,在座的各位独具慧眼,也同样厉害。

教学片段分析:这段师生对话,侧重于品味诗人炼字的功夫,抓住“闹”字与“浓”“艳”进行反复的对比式品读,让学生领悟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在品析中对语言的悟性也得到了锤炼。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红杏落花萤火虫
丰园红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萤火虫
归来落花拂罗衣
忆春
忆春
萤火虫
红杏枝头春意闹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抱抱就不哭了
夏天的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