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思、悟”

2016-05-14王成莲谢宏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王成莲 谢宏

【摘 要】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促进表达的过程。在教学中,主要从“熟读、精思、感悟”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思、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重要目标给予了明示,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促进表达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主要从“熟读、精思、感悟”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一、熟读内容,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虚心涵咏、反复吟诵。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空间想象法。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景并茂的散文要求背诵。指导学生运用空间想象法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方法要求以原作中的方位词作为记忆的切入点,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原文意境以加强记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有一段极为优美传神的文字要求背诵。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层次分明地描绘了小雪过后的济南山景,恰似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而那些标示空间转移的方位词也正是引导学生记忆的契机。于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提示如下要点:“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边记诵,脑海中依次再现作者笔下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经过两三遍训练后,当我提示“山上”,学生就会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就这样,学生们一段段地接着背,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浮现在脑海,在美的陶冶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背诵,这的确要比死记硬背好的多。

2.层层推进法。我在引导学生背诵时,抓住文章内在的联系,采取层层推进的逻辑联系,加之动静结合的描写与排比的句式,只要引导得法,孩子们很容易达到当堂记诵的目的,例如《观潮》一文的描写十分精彩,就可以层层推进,让学生熟读课文。

3.换位体会法。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有不少地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对原文的单纯识记转换为以写作者的身份去揣摩体会原作的思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么写这段文字的,并要求再读两遍之后完成背诵。这样一来,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背诵在一种竞争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生背课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4.要点记忆法。在文言文中,常有一些篇目,段与段之间大同小异,形成了循环复沓的节奏与写法,如《两小儿辩日》、《奕秋学射》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教学中不妨利用文章的这种写法上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背诵中注意不同之处重点记忆。这样,一段记住了,就会连缀全篇,顺利记住整篇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对比记忆法。有些文章全篇对比鲜明,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进行对比,使前者的丑与后者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深记忆,同样效果良好。

二、精思熟虑,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有口无心,呆读死念,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未必“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如五年级下册《放弃射门》一课,在学生熟读全文后,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比赛,可结果是否让人感到遗憾呢?你有什么想不明白的疑惑吗?学生顿时议论开来,情不自禁的相互交流感受,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不解”说出来。有的说那么关键的一个球放弃了好可惜;有的说虽然球没踢进,可避免了球员受伤,不遗憾;还有的说比赛的输赢固然重要,可团结友爱更可贵……他们还提出了不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指导他们在交流中结合语言文字内容,自解疑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感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

我过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诵数以贯之,为其人以处之。”这种传统教学精华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遵道识真”。即是指导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全面提高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种树人说的那段话和写作者感受的一段话,深入体会其深刻含义,明白“一个人要学会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养成依赖心”的道理。接着,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是否有过依赖父母或他人的事例呢?今后打算如何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从文字中走进自己的生活,把作者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健康,高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和生活的比较、感悟,学生对所读的课文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例如,教学《花钟》一文时,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同样都是写花开了,但作者却用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良好契机。我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找出描写各种花开放的词语,然后把这些词全部换成“开了”,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语言的形象生动。接着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作者都是把花当作人来写,但描写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描写花的样子,有的是描写花的神态,而有的是描写花的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优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出来。最后,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写一两种花,在感悟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我想,阅读之于语文,犹如食物之于人类。学生读的能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读出形”(即边读边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画面);“读出情”(即读出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即读出语言文字包含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这正是要在“熟读、精思、感悟”的过程中实现。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