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构建
2016-05-14范智军
范智军
[摘要]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走向生产实践第一线,创业能力是关键突破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应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把握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公众六方共同需求,定位共同利益的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运用社会资本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为主的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以此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构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6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在近十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逐步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如何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动手强、适应社会竞争压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关注的焦点。当前社会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提升实践能力为要求,联接校内外多方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主题界定
实践育人。职业院校遵循大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以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为基础,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及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为方法,培养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创业者在自身所掌握的创业知识以及所具备的创业能力的基础之上,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提供的资源进行创业实践的活动。
协同育人。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校内育人资源,多个主体共同承担育人职责。
二、理论基础与运行机理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机理
“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试验”。20世纪70年代至今,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概念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资本实质上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例如个人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特殊关系中获得的利益越高,则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资本理论逐步发展,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众多学者在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将该理论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进行深入探讨。正是因为社会资本理论在解决西方社会矛盾方面的突破,被西方国家形容为“第三条道路”。随着社会资本理论引入中国,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以他为代表的资源学说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结合,这些资源与有由相互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蔡文彬等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在行动者的一组社会联结中所包含的潜在资源,其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卜是社会资本存在的前提是成员间的关系网络,正式或非正式网络是社会资本形成和产生的基础,离开了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社会资本具有关系网络结构的嵌入性;二是成员通过关系网络与其他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建立起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使得成员在战略性缺口产生时拥有获取这种资源的机会;三是社会资本反映成员获取外部资本的能力。围绕资源获取所进行的结构、关系和认知活动的能力,就构成了社会资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理论的运行机理体现在:它是协同育人网络形成和运转的社会基础,构建协同育人平台首先需要引导利益相关群体树立共同的目标,并且通过对市场信息、专业知识、新的实用技术、服务人才、多方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的高效运作和有效整合,使协同主体等网络结点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实现良好的组合和运作,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加上政府(创新创业组织者和协调者)和中介机构(协同育人的桥梁和纽带)等网络结点的作用,从而取得1+1>2的协同育人效应。因此,社会资本视角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的联接机制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影响下,育人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及行为互动,实现各方利益共享与风险均摊,实现整体实践效应的最大化,如图1所示。
(二)协同创新理论与机理
协同的理念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率先提出的,它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作用的,反映出系统的整体性与相关性。从管理学的角度,协同创新是指创新系统各要素基于有机配合协作,并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过程。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实施校内外协同育人需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通过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资源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合作与协同,通过运用新的技术,创造出更好的服务环境,在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各服务创新主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协同创新理论的运行机理可以从整合与互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整合维度是指翱识、资源、行动和绩效冱动维度是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和系统的匹配度。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及职业院校的具体育人实践需要政校行企等广泛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内外结合突破实践环节的技术障碍,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三、构建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
大学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走向生产实践第一线,创业能力是关键突破口。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及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方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公众等应建立互为激励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共赢的教育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突破实践育人的薄弱环节,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与机制,形成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为主体的协同育人综合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促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建立创业实践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1.创新经营实体协同育人。2010年9月,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未来十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拓展了合作方范围。未来的协同将以政校行企等多元化主体为依托,充分考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公众六方共同需求,定位共同利益的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协同性,增强合作驱动力,充分发挥各方长处、弥补各自短板,提高合作效率,达到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目的。在开展创业实践育人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系列校内生产性实训与创业服务基地。基地承担教育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内部经济系统要素的作用,并横向联系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形式创新经营实体。例如,学校可以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服务公司”为基础,由校办企业、教学院系及学生共同投资入股形成校内股份制公司,作为校内股份制生产性实训与学生创业服务项目建设管理和综合协调的平台,成为学校保障项目运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其定位与功能为学校后勤部门宏观管理、院系主导,按照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成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经营实体。
2.创新管理体制分工深化。无规矩无以成方圆,管理体制是机构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协同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职业院校与校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功能倍增,追求的最终目标是“1+1>2”的协同效应。在实行分工管理的条件下,面向市场需求,开展政校行企等多方合作,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完善校内创业实践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为项目的建设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探索和创新学校运行保障服务与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创业服务融合的途径,促进学校运行保障服务水平的提高。
学校应按照分工管理的原则,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基地的管理机构,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工作机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基地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审核项目的设立,代表学校对各项目进行宏观管理,依照学校议事原则协调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项目的投入,监督项目的经济运营情况,对项目经营者进行考核,协调财务处对项目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制。
3.资源整合协同发展运营。帕累托最优模型指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的各类人群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教育领域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有效方式是整合各种类型资源以不断积累并最大化人力资本。
首先,整合学校资源。创业实践基地代表学校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协调学校各类资源(包括设备、场地和业务支持)投入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应以股份分红、折旧费、场地租金、管理费用等形式体现学校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
其次,整合社会资源。项目所属系(院)可引进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种资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并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创业实践基地审批后进行实施。
(二)构建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
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通过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资源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合作与协同,通过运用新的技术,创造出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校外各合作主体在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各服务创新主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进行顶层体系设计。顶层设计(Top-down)来自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设计理念。它采用系统论的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强调准确的对象定位、优化结构、协调功能、整合资源,是一种将复杂的研究对象分解成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顺层设计站在系统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所设计对象的结构、功能、层次、标准,突出了从理想到现实转化过程的技术化与精确化建构,是一张铺设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协同育人平台涵盖了校内外各种资源类型,涉及到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公众、学生等各方主体。以各利益共同体为主要对象通过整合与提升社会资源、校内资源,开展多方位深度合作,在利益边界清晰界定和互为激励机制的前提下,突出“创业”与“育人”主题,实现空间的功能综合和使用时间的合理延长,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顶层设计与体系设计,协同创新建设创业实践平台,将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中,形成多方利益共赢格局基础上的教育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成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协同育人新平台。如下图2。
其次,构建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行业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也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践人才,同时还不能放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甚至提升到职业灵魂与关爱文化,院校的培养过程与效果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素质的行业服务者和管理者。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成长、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必须坚持协同创新,在完成顶层设计的思路下,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关键要素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如图3。
四、结语
职业院校以利益相关者各方需求为导向,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探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公众六方共同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利益的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为主的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