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背景下武陵山片区游人才培养研究
2016-05-14唐青桃方磊
唐青桃 方磊
[摘要]2011年,我国提出了要将武陵山片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在新的业态背景下,旅游人才对旅游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武陵山片区旅游管理干部大部分未受过专业培训,发展旅游仅凭主观愿望。由于武陵山地处内陆,加上用人机制方面的缺陷,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旅游产业大军数量多,但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旅游师资人才也严重匮乏。武陵山片区应加强对旅游管理干部的培养,完善选拔、考核、岗培训机制,提升旅游经理人才与企业家的素质,更新对产业大军的培养方式,实现旅游师资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国际化、本土化、实践化;实现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武陵山;旅游新业态;旅游人才;片区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9;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1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规划提出将武陵山片区似下简称片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该区域内有着张家界、梵净山、凤凰古城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资源禀赋上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从资源角度来看,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但从旅游人才来看,由于片区教育水平的滞后,与旅游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制约片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这一宏观目标,就需要努力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业态要求的旅游人才。旅游新业态是指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旅游产业内外进行不断融合、创新和提升,并由此产生新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方式等。戴楚洲、陶少华、杜晓军、尹华光等对片区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做了相关的探索。旅游新业态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的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遗憾的是目前还未引起大家的重视,也未有相应的研究成果。而武陵山片区要实现从“资源”向“经济”的转变,就亟需打破旅游人才匮乏的瓶颈,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二、旅游人才分类及现状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人才”的定义,“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据此界定,旅游人才一般是指在旅游行业工作,具有一定旅游相关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对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具有更宽广的外延,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要加强片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就要将旅游人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根据片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旅游人才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旅游管理干部
主要包括市、县以及重点旅游镇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这部分人才是旅游资源的管理者,旅游发展首先必须配置优秀的干部来搞旅游产业,要求旅游管理干部具有专业素质、热爱旅游。全片区共有11市71县,旅游管理干部约有1000余人,在旅游业从业大军中,所占的比重最低,但其肩负最重任务。
随着片区旅游业发展取得的共识,各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热情都很高涨,各地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要求发展旅游产业。但旅游管理的干部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地方管理干部缺乏专业知识,未进行过专业教育,很多又是从其它行业转调过来,发展旅游仅凭一腔热情和主观愿望,地方旅游业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
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旅游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如旅行社经理、旅游公司经理等。这部分人才是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旅游策划能力强、知识面广的旅游经理人才和旅游企业家。
从现状来看,片区内旅游企业主要集中在张家界、铜仁、怀化、恩施等地级城市,大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由于地处内陆,加上用人机制方面的缺陷,不仅在人才储备上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人才不断地流出片区外,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外流现象更为严重。
(三)旅游产业大军
主要包括广大的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有导游、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才是地方旅游业的直接参与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旅游业的形象和服务质量。
旅游产业大军数量多,但突出表现结构不均衡,就导游而言,以张家界为例,截止2013年末,张家界市有旅行社62家,持证导游4875人,其中外语导游仅568人,接待境外游客206.58万人。可以看出,外语导游仅占导游总数的11.6%,如果以30人一个团队计算的话,每个外语导游全年需要接待122个团队。而实际上,韩、法、德等小语种导游奇缺,韩国游客约占入境游客总数的90.1%,游旺季明显不够,张家界旅游局为满足这一发展形势曾聘请了800多名韩语导游。从导游的学历来看,主要以高职、专科毕业生为主,本科较少,研究生导游更是凤毛麟角。而更令人堪忧的是,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明显,从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求职意向来看,他们的首选目标是上海、广东、海南等经济发达省市,不到1096的人愿意留在本区域。
(四)游师资人才
主要包括旅游高等院校、旅游培训机构的教师。这部分人才是地方旅游业的生力军和“造血剂”,旅游师资的强弱影响区域旅游人才的供给和整体水平。
武陵山片区11市中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院校7所,从事旅游方面教学的教师约120余人,教学方向覆盖旅游管理、旅游教育、酒店管理、会展经济等专业。现有的旅游院校专业师资多由校内各相关学科抽调、组合而成,改行教师较多,大多是借旅游业大发展的东风,从如历史系、地理系、管理系、外语系等系科衍生而来,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既没有进行系统的旅游专业方向的学习,也没有经过旅游企业工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虽有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学术水平高,却缺乏实践经验。而新近毕业的旅游院校的年轻教师,既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理论功底也不够,这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高等旅游教育的需要。另外,作为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旅游科研活动起步较晚,近年来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促进作用,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三、旅游人才培养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区旅游人才既有存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层次偏低的现状,既有发展旅游的热情,又有旅游人才外流的困惑。因此,亟需整合现有的旅游教育资源,加强片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留住旅游专业人才,并积极从外面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要引起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理论界的共同重视。从现阶段来看,片区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好这四支队伍。
(一)旅游管理干部的培养,以完善三项机制为主
旅游管理干部是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水平及专门技能,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旅游管理干部的培养,主要完善三项机制:
1.选拔机制。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来配置好旅游管理队伍,选拔一批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中层干部,首先要为候选的干部提供展示才能、公平、公开、公正的机会,可以采取竞争上岗、面试演讲、民主测评等方式;
2.考核机制。干部的考察考核机制以前也建立了,并且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机制尚存在不尽完善和科学的地方。旅游管理干部的考核机制要向有旅游导向的考核机制方向发展,能在管理干部中形成氛围,这对于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在岗培训机制。要有相应的培训方式和机制,定期在专业化的旅游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培训课程至少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规划提升等多项旅游经营管理类课程。
加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学习,建立旅游从业的动态管理系统,形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各岗位在职继续学习制度。加强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二)旅游经理人才与企业家,以素质提升为主
要使片区旅游业有较大发展,亟需要化大力气来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旅游、爱旅游”的社会新气氛。要让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投入旅游后有荣誉感与自豪感。通过这种气氛,要让旅游行业的“散兵游勇”成为团体,成立诸如旅游企业家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成立片区旅游企业家沙龙或俱乐部,搭建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提升旅游企业家整体素质,形成整体优势,发挥团队效应;
2.对旅游经理人才和企业家进行培训和素质提升。加强旅游职业经理人培养、认证、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推广旅游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国搞大型的旅游会议,邀请全国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到武陵山片区进行交流,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旅游经营管理高峰论坛,营造旅游企业学习体系和学习氛围。
3.建立优秀旅游企业家评选机制。落实奖励措施,推行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宣传,形成评优、创优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总结和宣传成功模式和经验,给予重奖,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
(三)产业大军的培养,以更新教育方式为重点
旅游产业大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旅游高等教育。目前武陵山片区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资源分散。据调查统计,截至2014年底,整个片区共有7所高等院校设立有旅游相关专业,近十个院系开设有与旅游相关的教学课程,从旅游高等院校的空间分布看,分散在各市各地,旅游院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学术交流,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因此需要做好:
1.整合旅游教学资源。本片区旅游人才培训整体实力较弱,教育资源分散,各旅游院校之间各自为战,缺少交流和合作,仅有的旅游教育资源(如实验实习设施、设备、图书等)不能充分利用,不利于旅游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应进行校际、院系之间的横向联合和交流,如教学、科研、项目和实习等方面互相交流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根据原有的专业优势和特长集中力量突出办好旅游特色专业,如历史系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可开设文物鉴赏和文化旅游方向,地理系下的旅游专业可开设旅游规划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而经济系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可重点开设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专业。发展较早的学校如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在教学的同时重点在科研上进行突破,发展较晚的学校可集中精力先进行教学质量的完善。总之,应在现有条件下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发展,发挥综合活力,形成整体优势,在短期内实现片区旅游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
2.建设好旅游培训基地。目前,旅游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旅游企业得要求,一方面旅游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广大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工作。因此,要做到学校教学与实习基地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要加强技能培训,要懂行业规范,尤其是导游人员。旅游企业加大对旅游院校的支持,一方面为旅游教学工作提供引导,另一方面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基地。
3.提高旅游教育层次,积极发展中等旅游专业学校。选择2-3家旅游专业教学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院校由旅游部门与扶贫办共管,培育出一家国内知名的旅游教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加大旅游科研投入力度,积极扶持申报旅游相关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拓展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渠道;扶持和引导旅游院校(高职、中专)与周边省(市)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联合创建“产、学、研”一体化、高水平、上规模的旅游实习基地,建成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发展旅游职业高中和中等旅游专业学校,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旅游一线工作人员。
(四)旅游师资人才,重在“四化”建设
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师资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培养模式主要在于“四化”建设,即专业化、国际化(要让其开眼界,见识外面的世界)、本土化、实践化四个方面的培育。
1.专业化。专业化要求师资力量具有专业素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旅游专业的教师纷纷向旅游专业靠拢在全国是一种趋势,因此要求旅游师资人才专业化并不是说完全排除相关专业的转行,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旅游专业师资的比重。首先设法从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留住人才,使岗位报酬与岗位职责、风险、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尤其对紧缺型人才要加大倾斜力度,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舍得投入,给予重奖,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是完善在岗培训机制,要为旅游师资本身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
2.国际化。国际化要求旅游师资人才具有国际眼光,要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看片区旅游发展,旅游师资人才肩负介绍国际旅游的发展经验,吸收人家的成功之处,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3.本土化。在要求旅游师资人才具有国际眼光的同时,还要求片区旅游师资人才加强对区域本土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4.实践化。实践化要求旅游师资不能“闭门造车”,理论和实践脱节。要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活动,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向,同时参与地方旅游部门的实际工作,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教育研究、企业培训、社会服务等活动。
四、结语与展望
随着武陵山片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旅游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从现状来看,传统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达不到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人才短缺的现象将十分严重,这将是制约武陵山片区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目标的瓶颈。因此,这也必然要求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旅游高等教育顺应形势,根据新业态、新趋势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