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2016-05-14安秀红
安秀红
【关键词】 德育;师资队伍;活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29—01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增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关乎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高素质的德育队伍。针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特殊性,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建立以学校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德育办和心理辅导室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组织网络。
如学校利用班主任例会、团队会等场合,组织学习德育文件、文章,围绕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确立德育主题,设计活动程序,提出 “我的阵地我做主,我的岗位我管理” 的口号,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发自内心地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将感恩教育逐渐内化为自我行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以身作则,用教师人格激励学生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如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低、行为习惯不良、不遵守校规校纪等现象,组织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教师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同时各班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与“留守儿童”一起学习、游戏,给予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扶。使他们切实感受学校和家庭的温暖,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带头以行动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而且容易产生激励作用,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行动。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做到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课上得好,更在于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艺活动、兴趣小组、少先队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他们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珍惜幸福生活,学会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建设家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报负。通过这些活动,给德育以新的内涵和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陶冶了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我校在校园四周的墙壁上张贴校训、学风、名言警句、古诗、交通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二十四孝图等;精心构建班级文化和文化小组,设计班名、班徽、班训,创建组名、组徽、组训、口号等,让德育文化随处可见,时时可感,通过耳濡目染渐渐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留守儿童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的熏陶,形成学生进步、成长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重视家庭教育
家校的密切配合能更准确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能更有效地增进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效果,尤其对一部分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行为不良的单亲、孤儿、留守儿童来说,这项措施十分有效。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与学生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经常取得联系;二是利用节假日召开家长会或家访沟通;三是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父母外出务工时要尽可能地用短信、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班主任也可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与学校齐心协力,共同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德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5]GHB0764)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