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界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6-05-14胡坚达童雪央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互联网+高职院校

胡坚达 童雪央

摘要:当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以学生的专业为支点,发挥技术技能优势,培养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为例,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跨界创业人才;协同创新; U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77-05

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网络创业正在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进一步简政放权,还是浙江省“阿里基因”网络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对整个大学生创业环境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都在昭示着浙江省的产业链和创业环境渐趋“互联网化”。

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的高等教育,自20世纪末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1998年,清华大学成为亚洲地区首个成功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高校; 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 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多年来的实践,使各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课堂拓展教育模式”、黑龙江大学“实体体验教育模式”、大连理工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浙江大学“多管齐下的创业教育模式”、温州大学“岗位创业教育模式”、宁波大学“‘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踔厉奋发的育人新阵地,百花齐放式的创业教育格局雏形渐成。

在民营经济发达、创业氛围浓厚的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历来一鞭先著、不落窠臼,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均探索出许多有益的模式,积累了创业教育的丰富经验。2015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致力于以创业学院建设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

在新形势下,建设创业学院不仅是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而且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需之举。一时间,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纵观当前高校创业学院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笔者发现,当前的高校创业学院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实体化运作的创业学院,如浙江工业大学,其采取的“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的形式,使得创业学院成为推进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二是基于创业培训中心基础上的园区式创业学院,如中国美术学院,其采取的“点面结合”的创业教育方式,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创业意愿;三是在原有创业学院基础上进一步升格而成的新型创业学院,如浙江农林大学,在其2010年成立集贤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5月,该校将集贤学院升格转型为专门化的创业学院。而笔者所在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在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上建立的实体化运作的创业模式,实行创业学院、电商学院合署办公,承担着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行政职能和人才培养的学院职能,构建起“一院两制、协同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业人才跨界培养的路径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跨界克服时下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上专业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的问题,注重整体性素质提高以及人才综合发展,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充分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跨界”还注重知识的更替性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灵活应变,学生创业潜能的不断挖掘。

所谓“跨界”正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逐渐浮现于创业人才培养的视野。有人断言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跨界教育,并认为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跨界”不仅仅是学科的交叉,知识的融合,技术的集成,还需教师和学生不断反思,拓展知识面,调正应对心态,转变传统思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创业型人才培养指向复合型特征,跨界的提出正是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本要求上,还需不断改进教学,完善课程体系,涉猎更多行业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多样化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跨界”是实现一专多能的重要途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与“能”同等重要。实践教育的过程培养职业技能,“专”对应具象操作的核心技能,“能”则指向与之从事领域相关的或相近的的复合型技能。“能”的领域越广泛,“专”的深度就越扎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联网背景下,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抓住时代脉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创业教育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五大战略来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一是找准网络创业教育的整体定位,二是完善分类分层分段培养的体制机制,三是构建网络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四是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的实践资源,构建“U创空间”项目孵化平台,五是开展网络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实施电商人才网络创业分类培养混合制教学。多管齐下,致力于做好“协同育人”“创业服务”“社会培训”三项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推进高职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完善顶层设计,创新“X+1”跨界性分类培养模式

自决定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创业学院以来,学校就综合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学校专业布局特点,从顶层综合设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谋篇布局。学校成立创业学院,并与电商学院合署办公,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还整合了全校资源,争取到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每个二级学院都有专人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铺开网络创业教育的大网,为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整合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应用英语、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大电商”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学校依托电子商务专业,实施以网络创业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特色的“X+1”人才分类分段培养方案。

“X”代表电商交叉专业和行业领域专业,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应用英语、旅游管理等,“1”代表学生大电商职业模块方向,其背后蕴含的是专注学生第一专业并兼顾电商职业模块两个人才培养阶段,这与我校一直秉承的人才分层分类分段培养理念高度吻合。

基于“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育人理念,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趋势,提出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或技术型合格人才培养为基础,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开展技师型、复合型、创业创新型、国际化型、专升本提升型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目标的人才分类培养工作,以培养优秀杰出人才。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跨专业大类选修第二专业进行学习,而创业创新型则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分类培养为学校扎实推进创业学院建设和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X+1”人才分类分段培养模式得以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展开。

(二)丰富双创课程,面向三类群体打造差异化课程体系

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它并不仅仅指向最终的实体创业者。所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校面向全校了解创业、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的三类大学生群体,构建了创业意识启发课程、创业通用基础课程、创业商业训练课程和创业实战课程的四层体系结构,在创业基础必修课之外,还有KAB基础公选课和SYB创业指导课,采用虚与实结合的创业课程指导和创业项目孵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

1.创业意识启发课程——了解创业的教育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创业素质测评系统平台,跟踪获取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素养,继而推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启发课程。除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启蒙外,创业讲坛、创业对话、创业项目入驻、甬商进高校沙龙、创业英雄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也被充实进创业意识启发课程体系,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课程的校园影响力和宣传力度。

2.创业通用基础课程——准备创业的教育

一方面,推出“创业基础”课程,将创业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创业项目选择与设计”“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项目分析”等10个创业过程必修模块;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特点和“互联网+专业”的创业教育规划,强调“城市”和“服务”概念,围绕大电商专业布局,开设网店经营的道与器、互联网金融服务、跨境电商业务拓展、旅游O2O电商模式解析、各专业学科竞赛辅导等特色创业选修模块,为不同专业步入不同创业领域提供条件,整体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网络创业的道与器”和“身边的创业案例分享”两门校本MOOC课程也已建成上线。11个必修课程模块和8个特色创业选修课程模块,给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理论指导。

3.创业商业决策实训课程——准备创业的教育

针对准备创业的学生开展的教育,除了通过理论课进行指导外,学校还积极拓展创业实训课程。例如,与用友新道合作,共同开发个性化的创业虚拟训练营系统软件平台,通过仿真创业决策模拟系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完成创业流程,让学生感受、体验真实的创业环境。学校还安排长达两个月的创业游学,选派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驻品牌连锁加盟店、小微创业企业等进行运营体验。“创业测评系统”“商业计划书系统”“创业案例库”“创业机会发现系统”等实训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的细节与过程。

4.创办企业实战课程——正在创业的教育

为有创业梦想和相对充分的创业准备的学生提供配套扶植和辅导工作,学校投入充足的创业资金来帮助学生完成创业梦想。创业一条街、“U创空间”、宁波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等校内外创业基地给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孵化平台;由创业学院教师、企业老总和二级学院辅导员等组成创业导师团队,给创业学生提供指导和尽可能多的帮助。

(三)组建导师团队,改善创业导师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

作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历来重视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与更新。成立创业学院以后,学校依托各二级学院9个产学研联盟和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吸纳具有实战经验,特别是电商领域的企业创业导师团队,挖掘优秀创业毕业生和创业之星加盟,不断完善学校电商师资队伍,形成了以校外实战型优秀创业导师为主、校内创业教育指导为辅的创业导师团队,目前共吸纳跨境电商、贸易物流、创意设计、园林绿化、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导师五十余名,通过集中授课、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为广大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除了常规的专兼职创业导师外,学校还通过与宁波工商联合作,吸引宁波知名大牌企业罗蒙、方太、奥克斯和959电商园等企业集团负责人走进学校,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突破机制障碍,为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为广泛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突破校内外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并出台奖励制度来刺激、引导师生投身电商创业教育。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必修),实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

学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级各类竞赛、创新实验、发明创造、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成果,通过申请和认定后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2.强化创业项目的教育和指导

完善创业项目导师制,鼓励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并计入工作量,其指导的项目参加高水平竞赛并获奖,在其申请职务高聘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对于学生优质创业项目给予相应导师一定的奖励。

3.完善创业项目的扶植和孵化机制

围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演化路径,牵头联系宁波市科创园区、产业园区等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其对接优质的政府创业资源,牵头开展优质创业项目的申报、筛选、答辩、路演和对接等常规化创业活动,完善创业项目的后续孵化和扶植工作,为其快速成长争取更多的创业资源。

4.加强宁波城市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建设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宁波创新创业专题研究,调研与研讨创业环境、创业项目与创业扶植等问题,为后续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项目扶植等工作提供决策建议。

5.构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协同创新联盟

紧紧围绕学校“X+1”网络创业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从组织总体功能重定位、组织内部结构重设计和组织动力系统再强化三方面重构协同创新教育载体;从组织联盟建设、体制机制设计、“X+1”分类培养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步骤再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

6.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

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探索创业基金的筹集、使用、风险和绩效评价,加强创业项目的筛选、过程性管理和评价工作,实现创业资金与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三、强化学校的服务功能,为互联网创业实践提供多维支持

(一)给平台——“U创空间”实践服务平台给校园创客们孵化梦想的平台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U创空间”成立于2015年9月,主要定位在“互联网+”电商创业,具有教学实践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和服务孵化功能,是创业学院基于专业基础的公司类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在“U创空间”,创业实践者以创业团队方式开展经营,学校为创业团队聘请指导教师。不仅如此,学校还在“U创空间”打造了JOCO(极客)大学生创业线上、线下平台,线上平台为“创业·创青春”创业信息资源平台,线下平台为JOCO创业咖啡互动平台。根据互联网创业的特点,学校布置了独具特色的走廊文化,积极借鉴各地创业咖啡、梦想服务大厅、创客空间等场地布置情况,做好创业学院中包括办公场地、实训基地、创业空间等实体设施环境营造,开发和设置好包括微信公众服务号(NBCSUCKJ)、学院网站的文化宣传阵地。此外,学校还着力打造了宁波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基地、校内学生创业一条街、大学生集装箱创业梦工厂、宁波城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平台,为校园创客们提供梦想孵化的平台。

(二)给机会——“导、学、训、创、赛”五位一体促学生跨界创业能力提升

学校历来重视竞赛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每年都会举办全校性的技能节活动,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打开创业之路,同时采取虚实结合的形式实施科创竞赛“六化”新模式,科创竞赛全员化、多样化、课程化、基地化、团队化、常态化,更好地激励学生为兴趣而创业。一是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等活动,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二是定期举办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以推进交流互动和成果展示;三是组建创业型学生社团,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四是采取真实创业项目与模拟实训创业项目结合的形式,通过创业虚拟训练营和创业实战项目平台提升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以创业促就业。

(三)给方向——帮助学生瞄准互联网创业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一方面,积极组织“风云甬商进高校”等活动,将行业、企业、政府和其他高校的创业专家和成功人士请进学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或面对面座谈,帮助学生认清互联网创业的方向,直陈利弊。如过去两年时间里,世界级培训顾问、冠军企管咨询总裁尹志豪先生就曾多次到学校,连续为学生做了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题演讲。

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电商创业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并及时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随着“电商换市”政策的逐步推进,阿里巴巴推出的“千县万村”、国家商务部推出的“电商进农村”战略规划相继发布,众多电商巨头纷纷下乡,电商加速向农村渗透,企业多元化的电商人才需求旺盛。据此,学校及时调整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内容,鼓励学生转而加入到电商创业与就业浪潮中。尤其是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和电商巨头渠道的逐步下沉,无疑为电商人才培养与输出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据此引导部分学生关注农村淘宝和农村电商,寻找新的创业机遇与创业空间。

创业学院建设非一日之功,高职跨界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也任重道远,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坚守这块教育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9.

[2]邵春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45-147.

[3]王英丽.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5):118-119.

[4]田夏.我国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4—2013年)的计量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91-94.

[5]樊鹏.高等院校本科生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35.

[6]林辉.学科互涉视阈下创业教育理念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5):183-185.

[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EB/OL].[2015-11-10].http://www.zjedu.gov.cn/news/144098633313254525.html.

[8]沈玉平.浅析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文教资料,2013(4):81-82.

[9]邓蕊.欧美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3-4.

[10]朱蕾.坚持跨界教育,培养创业型艺术人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5-88.

[11]张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人才“X+1”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8-12.

[1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32-35.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互联网+高职院校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