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与克服

2016-05-14李江

科学与财富 2016年6期
关键词:克服自媒体时代

李江

摘要: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职能终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平台越来越丰富,自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媒体平台。自媒体具有迅捷性、组织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就使得自媒体时代,社会上公民道德行为缺失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媒体传播主体缺少相关的自律意识和外部的法律监管等造成的,如何克服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现象,成为相关学者和政府部门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时代道德缺失的现状,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克服自媒体时代公民道德缺失的措施。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道德缺失;克服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移动PC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正在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所谓你自媒体,是指公民通过计算机终端或智能移动设备等发布和获得信息的媒体平台,当前,我国比较流行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博、微信、QQ等,根据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体就是信息",那么自媒体本身就意味着信息。自媒体的概念最早提出是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其在2002年就已经在自己的博客对自媒体运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的读者比我知道的还要多,而这并不是危险,反而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它创造出某种介于研讨会和对话之间的东西,通信技术(博客、电邮等)都使得这些情况发生。"[1] 。如今, 大众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兴趣偏好是传媒赢得受众的最常用手段, 成为传媒主体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2]因此,如何加强自媒体时代下的道德监管,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时代道德缺失的现状,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克服自媒体时代公民道德缺失的措施。

1 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现象

1.1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终端等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自媒体的使用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具有开放性,使得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共同的充斥在互联网中,这就在无形之后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加之自媒体的随意性和及时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变成了一个大熔炉,里面充斥着各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而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等的不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文化差异发生着直接激烈的碰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强行的灌输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影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思想。[3]由于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得资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自媒体网络优势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渗透,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大肆的宣传,其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公民思想意识,尤其年轻的青少年群体,企图利用西方思想观念来削弱全世界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间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传播工作;另一方面,西方媒体一直通过自媒体平台叫嚣"社会主义失败论",企图利用这种方式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而达到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在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其西方文化过多侵入国内主流思想领域,极大的弱化的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2 从个人行为视角看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

1.2.1 利用自媒体平台谋取私利

由于自媒体具有平等性和易得性等特点,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都能得到聚合,这就创造出一个个巨大的虚拟公共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中,自媒体的用户可以进行公开性的表达、评论和监督,这就对当前的权力机关和权力个人产生了公共性的影响。借助开放式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公众维护自身和社会公益的利器。然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以个人为中心,其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目的,当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公益一致时,自媒体传播可以达到个人与社会权益的双赢,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个人将会为了谋求私利而放弃社会公益,借助自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4]

1.2.2 自媒体传播行为较为随意

由于自媒体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匿名的网络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摆脱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戒律的约束,这就会导致一些人丧失社会责任感,放任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的行为具有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在信息传播的不用阶段表现各不同:在信息的生成阶段,表现为随拍、随写,微博、朋友圈等内容及时的生产,缺少谨慎的思考;在信息的扩散阶段,表现为随意的转发和分享,不关注事实,只图自己的一时痛快;在舆论形成阶段,表现为随意对微内容进行评论,从自己的情感认知出发,或者追求大众的观点。

1.3 从高校学术造假看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现象

近些年来,高校学术不端的报道不绝于耳,学术界存在大量的弄虚作家和学术行为不良等行为风气,一些人在做学问的时候对他人的学术成果进行剽窃。目前,在国际意义上的学术不端主要包括数据造假、数据窜改和数据剽窃三种行为,同时还存在一稿多投、伪造学术履历和侵占学术成果等行为。学术不端的行为在虽然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时有发生,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使得人们查找学术权威和学术成果等资源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很多高校以网络手段进行学术造假的问题就屡见不鲜。仅在2014年,就有很多的国内著名高校中的学者因为抄袭和造假等问题被媒体曝光出来,严重影响了国内高校的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研究的进步,这与学术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质和道德风向相悖,给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

1.4 从新闻媒体视角看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

当前,由于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式,使得很多的虚假新闻充斥在自媒体平台中,所谓虚假新闻,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不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实物本身实质的报道,而真实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是新闻工作者最近本的职业素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虚假的新闻传播却日益严重起来,新闻失真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顽疾。虽然国家和社会对打击虚假新闻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自媒体中的虚假新闻现象不减反增,一些捕风捉影和歪曲事实的新闻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6]导致近些年来你,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很多传播者在报道中刻意的进行炒作,或者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都严重的与新闻真实性相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虚假信息的现象变得更加严重起来,传播的信息量大,方式更加的广泛和方便,很多的人都借助自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很多人为了自己痛快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试听,以达到自己吸引眼球的目的,造成了大量的谣言存在,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 自媒体时代道德缺失现象频发的成因分析

2.1 自媒体的隐蔽性使得网络环境更易受到污染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利益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公众平台,尤其是为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基本权益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公众可以对现实的社会民主和腐败进行监督,但同时自媒体也可以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网络欺骗提供便利。在自媒体时代,人们更加愿意在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除了因为公民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观点和诉求存在通道不顺畅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匿名的发布和传播信息。[7]在虚拟的世界力,人们的身份可以被隐藏,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保护伞",这就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的在虚拟空间发表言论和进行不良的信息传播,一些"盗号贼"利用不法手段盗用被人的QQ、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传播一些低俗、虚假的信息,还有一些心理扭曲的人在盗用别人账号之后对账号内的好友进行诈骗,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使得自媒体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

2.2 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不能与自媒体时代有效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民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大,逐渐摆脱过去狭小的熟人空间,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公共活动领域。信息社会的多元化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指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上同时存在多种的约束机制和评价标准,他们共同的约束着社会公众的言行举止。但是,由于约束力和评价标准的不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既相互包容,又发生巨大的碰撞,使公民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单一道德约束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多媒体时代多元化的道德标准需求,这就必然使得公民在现实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言行出现缺失的现象。

2.3 网民行为道德规范不够健全

道德不同于法律,其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制性,仅仅依靠社会舆论力量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效果依赖于人们的自身内心修养、对道德的认知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来实现。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公民行为,而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社会使得这个约束力并不足够,还需要针对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机制建设,但是,当前与自媒体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就对公民的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公民的行为和目标缺乏明确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制定网络道德制度,增强人们网络道德的约束力,调整和规范公众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言论和行为。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操作上的低门槛瓦解了精英传播的话语霸权,互联网传播的草根性和超现实想象一开始就以叛逆的姿态出现,这是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技术原因;传媒业的过度产业化和市场逻辑是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经济原因;媒介管理领域互联网空间管理的相对空白是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制度原因。[8]

3 自媒体时代克服道德缺失现象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最基本的法律防线

为了加快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监管体系建设,首先,政府应该协同自媒体行业尽快的制定出适合网络道德规范的道德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网络道德教育,随着自媒体用户快速的增长,使得自媒体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势在必行,特备是随着网络原住民的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入到网络传播和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这对促进自媒体网络传播有序进行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政府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网络法规空白;最后,政府部门应该紧跟自媒体的发展脚步,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出现网络管理上的缺位现象。[9]

3.2 加强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

所谓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对大众传播的内容所进行的善恶判断。[10] 大众传播者的德行是其内在品质,它在行动时表现为良心与义务的冲突和统一 ,也表现为自由与公正的冲突和统一 ,通过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来实现。[11] 为了更加有效的规范网络道德,完全的依靠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新闻媒体自身的力量,解决当前自媒体时代下道德危机这种负载的问题,提高公众对于道德评价的重视。如果过度的使用法律法规来对自媒体进行管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环节自媒体的道德危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会削弱自媒体本身的传播和共享信息的效率和价值,限制信息传播的自由,因此,必须加强自媒体的道德教育,媒体传播者应该自觉的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在新闻报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本着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对新闻进行如实的报道。

3.3 提升公民使用自媒体时辨别能力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混合在一起,网络信息得到了发达,这就使消极因素快速的扩散,进而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提升公民在网络生活中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使用自媒体平台时做到趋利避害,主动组织消极因素的扩散。同时,监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灵活性的方法,对公众的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消极思想对公民造成危害。不断提升公民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保证网络舆论的正向性。此外,应该加强主流媒体和网站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自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以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和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使网络舆论沿着理智、正向的轨道发展。

4 结语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自媒体的开放新、多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多媒体平台难于监管,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频发,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媒体和公民道德监管,成为提高自媒体时代下道德规范的重要举措,从而克服自媒体时代的道德缺失现象。

参考文献:

[1]柏莉娟.自媒体时代媒体道德危机及其应对措施[J].社会民生,2014(8).

[2]黄富峰. 大众传媒的道德冲突[J].东南传播,2008(4)

[3]张靖婧.自媒体时代媒介道德缺失现象研究[J].新闻传播,2014(10).

[4]张 杰.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1).

[5]魏巍.自媒体平台传播者伦理道德研究[J].新媒体,2015(2).

[6]张淑娣,付多成.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7]徐秉国.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制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7).

[8]李文冰、强月新.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治理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5(2).

[9]徐世甫.微时代下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研究[J]. 江苏高教. 2014(04).

[10]黄富峰.大众传播内容的伦理要求[J].聊城大学学报,2005(1).

[11]黄富峰.大众传播者的德行[J].当代传播,2004(3).

猜你喜欢

克服自媒体时代
浅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浅议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浅谈如何在声乐演唱中克服紧张情绪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研究
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向成功的研究
循序渐进,克服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