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2016-05-14黄国莲
黄国莲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可忽视和逾越的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体现其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力求做到思想品德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等方面的结合,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班级管理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思维活动以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性的观念体系。”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德育是否真正有效,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是否真正有效,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的过程,凸显活力课堂在德育上的功能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不要怕学生会做不好,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达到“兵强兵”的目的。比如,在班级文明公约的制定上,我就开展了一个“我的班规我做主”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参与制定班级的“宪法”,他们可开心了,当然也会提一些不太着边际的东西,这时候就要发挥班主任教师的引导作用了,但是也不要直接对他们的想法给与否定和修改,而是帮他们分析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来修改,这样既让学生明白怎样去管理班级的道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要转换角色,事实上,这个转换角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这样对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不利,所以一定要先把小组长培养起来,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的德育也应该“校有校规,班有班规”,通过全班全体成员共同商议、讨论、通过,制定出的班规,才能得到全体同学的遵守。班里的任务实行承包责任制,建立好班级的惩罚规则。班级管理中各项日常事务(擦黑板、打扫清洁区、打扫教室等)公开承包给各个小组(自愿为原则,但每个人必须有一项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做。同时,班里每天都有值日班长,对每天的班务进行记录,对于个人的表现进行争章考核,并计入活力课堂各个小组的手册,这样有奖也有罚,干得好就奖给他相应的章,干得不好就扣除相应的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班的小组长也在不断地更换,但是更趋于稳定,甚至有的同学离开了原组以后还是很怀念原来的组长,组长的威信树立起来了,参与班级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班级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不会在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了,大家在晨扫、午休、自主监考方面进步很快,在小组长和值日班长的监督下,实现了自主管理。
二、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结合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性交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三、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结合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没有相当的所谓“道德说教”是无从谈起的,也是难有效果的。古今中外类似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没有说教性教育是难以想象的,只是程度、方式方法、技巧、范围等方面不同而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说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教学形式,它与思想品德教育中灌输性教育、感性教育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但与它们又有所不同。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品德教育就像润滑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品德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四、结束语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应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红兵.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38)
[2] 李淑梅. 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人文教学资源的策略[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