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2016-09-30聂文英
聂文英
摘 要:文明礼仪养成是思想品德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文明素质。而《论语》等典籍是开发教学内容的丰富资源。学习先贤智慧,赋予其时代新内涵,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家庭礼仪和社会生活礼仪的教育,能提高文明礼仪养成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论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7-0009-02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的教化和传承。现代社会中,礼是一个公民教养与良好品质的外现,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有其新的内涵和规范,与“理”“法”共同作用,在提升公民个体素质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文明礼仪的养成客观上被弱化,没有真正落实。这尽管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但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科的教学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改进学校礼仪的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光就课堂教学而言,就关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理念方式的更新改进等。从校本教材开发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讲,儒家经典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丰富资源。近年来兴起的国学诵读,就是很好的尝试,但普及面并不广,也未充分汲取其在礼仪养成方面的营养。本文从利用《论语》中关于礼的智慧,开展今天礼的教育与“文明礼仪”养成进行综述。
一、珍惜学习机会,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校纪校规,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基本内涵
礼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孔子十分重视礼的教育与作用,“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20篇中出现“礼”字的就有七十多处,关于礼的论述细致详尽,且涉及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各方面。只要认真领会其要义,结合今天的教育实践与现实生活汲取其营养,《论语》中关于礼的思想定能在学校礼仪的教育中发出耀眼的光芒。“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就涉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有了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学习生活就能步入良性循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养成。同时,孔子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不珍惜学习机会的惰学现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不光是惰学的问题,从孔子震怒的反应来看,应该是宰予白天上课睡觉,既不珍惜学习机会,违反课堂纪律,更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十分强调礼的孔子也不顾言语的雅致,对宰予作出了极为负面的评价,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学生课堂上的诸多违纪现象有新的认识:这不是小问题,不只关乎学习,更关乎礼和文明礼仪养成。对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及时批评指正,严要求不纵容,能帮助他们在点滴积累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礼重于学,没有礼的约束,所学的“文”不可能发生作用,甚至违背正道,失去学习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不注重品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而失了学生良好形象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走向正道对立面的“畔矣夫”现象也时有发生,可见礼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确非常重要。孔子的主张与今天德才兼备的育才观是一致的,其真知灼见历经时间的检验后更显智慧。《论语》中关于学生礼和礼仪养成的论述是教师开创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式的启明灯,只要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引导学生领会感悟,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必有裨益。
二、懂得孝爱谦让,有得体的言行举止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切入口
今天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远优于过去,且见识面广,思维活跃,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而家庭礼仪往往被一些人忽视,以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家里人,不必讲究规矩,甚至把孩子的无礼看着可爱。殊不知,就在这种误区中使孩子失去了礼仪的启蒙,哭闹撒泼是他们实现无理要求的必胜招,不知不觉中孩子变得自私霸道,娇弱任性,目无尊长。正是这样的状况,要求学校教育更要重视礼的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养成。家庭礼仪养成十分重要,首当其冲的便是孝。“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孝是无条件的,也和孩子的年龄无关,只是不同年龄段孝的表现方式与要求有所不同罢了。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孝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和品德要求。怎样才能做到孝,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首先就表现在对生命的爱惜。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爱惜生命,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对父母的孝,是孝的开始。“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父母的孝不只是身体和物质上的关心,是发自心底对父母的尊敬与爱并由此发生的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态度,更是让父母内心满足、精神愉悦。“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不要静止地理解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出门时与父母打声招呼,告知去向地点、时间事务等,不让父母担心,不就是孝与礼吗?“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认为,即使父母有错,孩子也要对父母恭敬,不应违背父母意愿,不可对父母有怨言。我们当然不是提倡封建家长专制,而是让孩子从中领会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良好的文明礼仪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食不言,寝不语,席不正,不坐。”这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小题大做,可让人诟病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顽疾哪个是“大题”?“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这“似不能言者”恰恰展现了孔子的修养和文明形象,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却在喧嚣与浮躁中背离了他的教诲。
三、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衡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标尺
学生言行举止符合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及不同场合的规范,就具有了良好的养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出门在外,要懂得宽谅、谦让、礼敬。社会礼仪不是固定僵化的,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会有不同的礼仪规范或规矩,有着良好文明礼仪养成的人能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前表现得体,从容自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否则,就成了一个和谐体中的刺梗,让人皱眉。“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表现呢?这正是其礼的无言阐释。礼旨在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孔子强调的礼的社会属性所在。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社会与个体往往充满矛盾,社会礼仪有时带有一些强制性,所以礼的践行有时以牺牲个体的自我为代价。“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横行霸道任意而为,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可以视作孔子社会礼仪的原则。同时,如何符合礼的规范,《论语》中也有很多论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社会生活中尽到礼的要求,不只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问题,还关乎一个人的事业与方方面面。“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正是今天提倡的吗?“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四、结束语
文明礼仪的养成是个系统工程,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要贯穿始终,而不只是体现在相关章节中。本文所谈也并非完整全面,只是平常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以期提高文明礼仪养成的效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经典的诵读熏陶中既能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典籍的积淀,又有助于礼的教化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一举两得。当然,今天利用《论语》《礼记》《弟子规》等典籍资源开展教学,并非机械接受,而是辩证取舍的“扬弃”,取其精华,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因此,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球柏.《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8(03).
[2]李建军.《论语》中的学习思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21).
[3]阳清.《论语》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