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童真视角让学多元课堂

2016-05-14许健坤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

许健坤

【摘 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它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具体可从 “与教材亲密对话”“ 与同伴有效交流”“与问题直面碰撞”和“与情境充分感悟”四个维度来展开。

【关键词】童真视角 多元课堂 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体验学习”“ 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实践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亲近教材——让学于“自主”

翻阅《品德与社会》教材,会发现“图文结合”是它的主要呈现方式。随着年段的递升,文字材料逐渐增多,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主题,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教材中都有编排。如何利用这一学生最直接的课程资源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读教材,从而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教材可以自己获得的新知。当然,这个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阅读,而应是与教材的个性对话。

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为例。该课的“知识窗”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八一南昌起义以及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用简短的文字作了最精要的概述。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地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视角感知历史事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历史事件的:(1)认识孙中山,感受“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2)过渡:辛亥革命之后,有许多革命志士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他们在不断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3)学生自由地从书本中获取历史信息。(4)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收获与困惑记录单。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让自主学习层层推进,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收获。在成果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对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能准确地概括。记录单最后一项的“事件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启迪他们思考并强调“我”对事件的看法。整个交流过程,“事件提问”环节学生最感兴趣,而且气氛非常热烈,原因在于学生自主提问,其余学生现场解答。

生1:中共一大是7月23日召开的,为什么后来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定在7月1日?

生2:“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都在1号,党的纪念日也就定在了1号。

生3:定在一个月的起始日期,便于记忆。

生4:在建党90周年的相关电视报道中,我了解到每年7月1日的“纪念日”并不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以上“事件提问和现场解答”的方式似乎有点冒险,但是学生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应该是个体的学习与思考,应避免不假思索的照本阅读。

二、相约同伴——让学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对品德学科来说是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很多信息与资源可以通过同伴间的分享获得,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科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成就园”,用一张张振奋人心的图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课前,笔者就有意识地考虑到这一板块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前小调查,将他们的收集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课前调查单是这样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着祖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你知道哪些新成就?可以从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医疗、教育等方面选择其中的两点展开收集,并列举两项成果,也可以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堂教学中,“祖国母亲成就多”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了。第一次合作:由课前预先分好的6人小组组成,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开展交流活动。在同伴的汇报中,学生们再次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取得的瞩目成就,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第二次合作:围绕主题再次组织交流,学生按课前选择的“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医疗、教育及其他”等内容组成主题小组,再次交流合作,并组织材料小组汇报。这一次小组合作更具有针对性,学习任务也更明确,由于调查的是相同主题,学生们更有话可说。下面列举两个小组的汇报情况。

小组1:我们小组汇报的是航天科技的成就。从“神舟五号”第一次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到“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这些都是中国航天历史性的时刻(小组汇报员介绍的同时,收集到相关图片资料的小组成员同步展示)。

小组2:我们小组汇报的是农业方面的成就。2011年9月,袁隆平指导的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造了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我们小组成员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超级杂交水稻的视频,一起来感受这一项伟大的成就。

小组合作学习给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由一个个体融入一个小集体,个体智慧与个体智慧、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碰撞间,“合作”的优越性可见一斑。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有选择性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小组的组建和明确的分工,并通过一段时间进行分工的迁移,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验不同的小组角色,作为教师更应关注小组成员中的“弱势成员”,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三、直面问题——让学于“探究”

没有问题的教学就等于学习没有了方向性,教学目标也将成为一种摆设。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对于高年级品德课教学,如何提问,提怎样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问题没有探究的价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激发不了;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会无从下手;问题太深奥,学生苦思冥想却找不到答案。一个问题的引入如果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它必定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伟大领袖毛泽东”板块,通过毛泽东生平的简单介绍、毛泽东纪念堂的图片、歌曲《东方红》和不同时期毛泽东的照片向学生展现了毛泽东艰苦奋斗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探究”的环节。

师:1949年10月1日,一位伟人挥动着巨臂,一声宣告,驱散了神州上空的阴霾,他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今天,在我们身边,你在哪儿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

生1: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巨幅的毛主席画像。

生2:我在家里的挂历上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

生3:爸爸的汽车里挂着毛主席的画像。

生4:现在使用的纸质人民币从一元到一百元全部印刷着毛主席的画像。

师: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为什么从来没有改变?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笔者就此顺势引导学生从以下材料中探究:(1)书本25页的内容;(2)学生课前了解到的信息;(3)教师提供的资料包。一个带着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开始了,学生或看书或查阅自己带来的材料或打开资料包,在一次次与不同时期毛泽东的接触中,他们心中领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一位历史伟人在学生的脑海里变得有质感、有温度。

生1:我从书本毛主席的简介中找到了答案: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者和领导人。

生2:我从歌曲《东方红》的歌词中体会到了人们如此爱戴毛主席的原因: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生3:课前,我了解到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和水果。

生4:我从资料包里知道了,毛泽东的亲人们追随着他的思想和事业,先后有6人牺牲,其中就包括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在关键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探究习得自己的感悟,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多媒体的介绍和同伴的交流,也许形式丰富了一些,但在学生内心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远远不及问题探究的效果好。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有创意地在课堂活动中予以实施。也许短期没有明显的成效,但日积月累,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感悟情境——让学于“体验”

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品德课教学中经常被运用。它能让画面变得直观,让故事变得灵动,让文字变得富有活力。许多对学生内心感悟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效果,如果只凭借媒体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述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不断生成最珍贵的体验。因为学生通过内心体验而形成的认知,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学习过程成为真正有活力的生命历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历程中,“长征”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也可以重点感悟的教学突破点。课堂教学中第一个教学情境应运而生——“我眼中的长征路”: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中国地形图,上面清晰地标注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路线。(1)画一画,红军长征走过的路;(2)数一数,红军长征途经的省、自治区。第二个教学情境——“老红军眼中的长征路”:(3)听一听,课件播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讲述: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行程二万五千里……第三个教学情境——“历史镜头下的长征路”:(4)算一算,在《过雪山草地》音乐的背景下,多媒体出示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珍贵的历史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生2:我看到了只有几根铁索的泸定桥。

生3:我看到了茫茫的草地,这里面又暗藏着多少危及红军生命的沼泽和泥潭呢!

课件出示: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大约有86000人,到达延安时只剩下大约6500人,请你算一算,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生4:大约79500人。

师:正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三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其实是一个整体感悟的过程,“画一画”是对长征路线之长的初步体验;“数一数”是从途经省份之多感受长征的艰辛;“听一听”把历史真人引入课堂,当饱经沧桑的老红军战士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真实的历史数据撞击着每位学生的心灵,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算一算”通过视听媒体再现了部分珍贵的历史镜头,当红军牺牲人数出现的一刹那,所有的学生怔住了。此刻,无须再多的语言描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位学生的心间。

没有体验的品德教学,学生缺乏真切的感受,学科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体验和感悟的情境与空间。只有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形成他们独特的真实感受。体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方式,而在于将体验形成认知,并转化为行动的原动力。

小学品德课程以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育人作用。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作为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只有从学生的世界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体验,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活,才能有效引领学生更好地生活。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三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创新化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
学好高中物理力学之我见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