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P教材的情感内涵解读

2016-05-14陈贤德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6期
关键词:解读教材

陈贤德

【摘 要】落实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人物情态、文本情趣、话题情缘三个维度剖析、整理、解读教材的情感内涵,从而让教材充满亲和力,让课堂富有感染力,让学习蕴含吸引力。

【关键词】教材 情感内涵 解读

在一些教学设计中,经常会看到教师用课标的情感态度分级标准作为一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使用如“使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积极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愉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宽泛的语言对情感态度目标进行描述。类似这样的情感态度目标表述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情感内涵的分析不够到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明显缺失。

PEP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它所具有的情感内涵,准确地定位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发挥教材情感内涵的作用,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让英语教材充满亲和力,让英语课堂富有感染力,让英语学习蕴含吸引力。

一、厘清人物情态,让教材充满亲和力

统一的人物体系是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以话题为纲”进行编排的教材所共同具有的特点。教师需要着眼于整个教材体系去解读并梳理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使富有个性的教材人物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但是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出于语言教学循序渐进的需要,形象特点分散在多个单元甚至多册教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的解读来梳理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包括人物的年龄、爱好、国籍、家庭等。通过挖掘文本内容的人物背景,会让这些教材人物变得鲜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这些人物就如同生活在周围的教师、同学和亲人一样真实,也自然更愿意去亲近教材。

如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A部分Lets talk的教学内容是Sarah和Sam讨论《黑猫警长(Mr Black)》的一段对话(如图1),许多教师认为在内容上这部动画片本身就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让六年级的学生讨论一部大家都知道的动画片既不真实而且无趣;在语言上,由于新授词汇过多,同时句型框架不明确难以抓住重点,特别是最后Sam说的“Maybe our cat is chasing a mouse now.”这句话,学生体会不到其幽默所在反而显得多余。

如果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了Sarah和Sam这两个人物的话,就能消除这样的顾虑。首先,Sarah和Sam的年龄、关系以及国籍等信息在三年级下册就已经交代清楚,因此来自美国的姐弟俩边看一部中国动画片边讨论情节的情境是自然真实的;其次,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出现过一幕Sam穿着爸爸外套的场景,如果学生对于Sam爱搞怪的个性有所了解的话,看到Sam说这样的幽默句子就会让学生觉得非常亲切。

二、理解文本情趣,让课堂富有感染力

一篇文本内容如果剥离了情感元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情趣,为教学添加有效的催化剂,使课堂富有感染力。

(一)文本所传递的亲情与友情

情趣可以是文本所指向的亲情或友情。例如,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B部分Read and write的教学内容(如图2),情境是Robin正在给生病在床的Grandpa读杂志。许多教师在解读时觉得这是外围信息,与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这一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类似这样的内容在PEP教材中又不少,陪长辈聊聊天,给海外的亲人打个电话,与朋友一起分享等,体现的是浓浓的亲情与友情。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这些元素加以利用,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情感的传递,对教材中富有情感的话题加以利用,一方面既是德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的相关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语言教学。

(二)文本所表达的情绪变化

情趣也可以是文本所表达的人物喜怒哀愁等的情绪变化。例如,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B部分Lets talk的教学内容(如图3),对话情境是妈妈在告诉Sarah和Sam因为爸爸生病而去不成动物园了。在教师把握文本情趣的前提下,教学就可以通过情绪梳理的方式,让学生在跟读、表演、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到当妈妈告诉Sam“Your father is ill. He should see a doctor this morning, so we cant go to the zoo today.”后Sam说“Oh, no!”时的失落感,以及最后Sam说“How does Dad feel now?”时发自内心的对爸爸的关心,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情绪变化。真实的人物情绪变化能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在模仿朗读、对话表演、迁移运用等教学活动中,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是在用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促进语言知识及能力的获得。

(三)文本所指向的生活趣味

PEP教材在编排的时候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话题的选择、情境的设置、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文本所指向的生活趣味,体会文本所能带给学生的丰富情感体验,包括幽默的故事情节带来的愉悦感受,新奇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冲击,或者相似的生活经验引发的情感认同等,而文本所具有的这些情感内涵往往蕴含于一幅插图、一句话、一个单词甚至一个标点的使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绘本书籍的构成,如封面、封底和扉页等,启发学生思考和区分标点符号的作用及意义,帮助学生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故事信息和人物内心情感。

如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A部分Lets talk的教学内容(如图4),冬天的一个周末,Mike看着外面飞舞的雪花就想出去玩,但妈妈认为太冷了不建议他出去。午饭时间到了,Mike想先喝汤,妈妈端上了热腾腾的一碗汤。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马上就可以联想到自己,他们也会有下雪天想在雪地里飞奔的时候,还有Mike妈妈一句“Be careful! Its very hot.”就像是自己的母亲也会经常唠叨的“小心烫!”。基于相似的生活经历所引发的强烈情感认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即便是寻常的角色扮演等操练形式也会马上显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迁移运用。

三、理顺话题情缘 让学习蕴含吸引力

教材中的同一话题往往会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叠加深入,因此同一话题内部各块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话题之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对于教材横向与纵向的话题脉络也要有一个系统的解读,在教学某一块教学内容时能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话题溯源。

首先,一个话题内各块内容之间会有情感交织。教材的一个模块或者一个单元在编排时经常会根据同一话题将对话、词汇、读写等各块内容设计在一个整体的情境之中,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一个模块或单元时有一种类似看绘本故事的延续性情感体验。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Do you like pears? 一课(如图5),话题是讨论对于水果的喜好,教材情境是Mike等同学在Sarah家做客,A部分第一课时对话课是Sarah与妈妈在买水果,第二课时词汇课是Wu Yifan和Sarah在看着Sarah的妈妈将水果从包里拿出来;到了B部分,第一课时对话课是大家围坐在餐桌边上分享水果,第二课时词汇课是Sarah和Mike在讨论对于水果喜好的特写。从为同学买水果到一起准备水果再到分享水果,清晰的脉络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产生好客、分享、表达喜好等延续性的情感体验。

另外,表面上看来各自独立的单元话题之间也会因为各种联系而使情感交织。这既需要教师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给了教师发挥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创造性的补白。如在五年级上册时出现了机器人Robin这样一个虚拟人物,在第一单元“Whats he like?”,B部分Read and write(如图6)中对Robin进行了一个整体的介绍,谈到他非常能干和努力,会煮饭、洗碗等家务,还会监督Wu Yifan学习。在第二单元My week, Robin经常督促Wu Yifan安排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中,Robin为喜欢吃鸡肉的爷爷和喜欢吃冰激凌的Wu Yifan端上了一盘Chicken Ice cream,五年级上册整一册的Read and write都是以Robin为主角进行编排,在后续的教材中也会经常有一些富有趣味的事情与Robin有关。学生对于Robin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初步了解人物特点产生情感体验,到对经常被Robin管着的Wu Yifan表示同情或羡慕,再到Robin端着chicken ice cream时的好笑情节,从整体上去观察话题间的情感联系,能发现更多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切入点。

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教师应当尽快熟悉自己所使用的整套教材,明确各册、各单元、各课时和各活动的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听熟教材录音;熟悉教科书的配套书籍等。在理性的解读中,教师有了对教材情感内涵的准确把握,自然也会体现到教学设计和具体的课堂实施中。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314500)

猜你喜欢

解读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