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改革要“五化同步”
2016-05-14张卫星
张卫星
【摘 要】拓展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价值体现,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拓展性课程改革要做到“五化同步”,具体表现为:辅助化——让课程准确定位;地域化——让课程特征鲜明;普适化——让课程走向特色;儿童化——让课程富有生命;实践化——让课程充满乐趣。唯有如此,才能让拓展性课程改革效能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辅助化 地域化 普适化 儿童化 实践化
拓展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宗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是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价值体现。拓展性课程改革在当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拓展性课程改革要做到“五化同步”。唯有如此,才能让拓展性课程改革效能最大化。
一、 辅助化——让课程准确定位
基础课程是课程的重中之重,拓展性课程是在上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的,是对基础课程的有益辅助。既然是辅助, 就不应该喧宾夺主,应该准确定位,即以不影响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前提。否则,我们将无法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山水育人”拓展性课程改革已满一年。一年来,我们激情满怀。每周二、四下午的最后两节课,学校里到处都是冲天的“小宇宙”。随着“山水育人”系列18个课程的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但细一思量,发现课程改革并非十分完美——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滑坡。究其原因,首先是周二、周四下午学生太兴奋,一、二两节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再加上周二、周四下午搞拓展性课程,学校其他一些学生活动只能安排在周三下午。这样一来,每周三下午的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就不能有效保证。其次,由于每周两个下午的两节课安排拓展性课程,分散了教师教学基础课程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此,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对拓展性课程改革进行适度调整,即活动时间调整为周五下午,原先的长短课也恢复正常教学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在每周的前四天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基础课程。同时,为了让基础课程更有质量,从本学期开始还将对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等基础课程中的小学科进行测试,让小学科教学正常归位。相信经过此次调整与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必将迅速回升,拓展性课程改革的红利必将明显呈现。
二、地域化——让课程特征鲜明
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也可以拓展成:越是地域的,越是世界的。如我们学校的崔校长在任皤滩小学校长期间开设的针刺无骨花灯课程,就非常有成效,全校近六分之一的学生都会制作这种花灯。因为针刺无骨花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非常强,全国唯一,开设这一课程就显得意义重大且特征鲜明。因此,每个学期都有很多的专家、领导、教师慕名前来,并且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赞扬。
受此影响,崔校长在学校构建基于“山水育人”理念的拓展性课程,其目的也就是要传承蕴含在当地山水之中的地域文化。因为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基于地域文化的拓展性课程也是特征最鲜明的。为此,学校开设了仙居山歌、稻秆画这两门拓展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感悟并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其中,我们特别关注仙居山歌这一课程的打造,专门聘请仙居文化馆的仙居山歌传承人崔秀华老师前来执教。在上好这一课程的同时,学校还规定每年元旦举行一次全镇性的仙居山歌大合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演,哪怕他是五音不全。通过表演,学生对仙居山歌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从而推进这一地域文化的传承。几年来,学校的仙居山歌的知名度不断扩大,2015年1月走进首届台州春晚。
三、普适化——让课程走向特色
何为特色?大家都会想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笔者认为,特色的前提是普适化,如果仅聚集在少数学生身上,只能说是办学亮点,并非办学特色。拓展性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既有独特的课程,又有普适化的课程。地域化可以解决课程的独特性,但地域化的课程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我们开设的课程——仙居山歌,是一种无伴奏合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节奏感,学生学起来较困难,全面推开根本就不现实。稻秆画工序较繁,制作流程较长,学起来较枯燥,全面推开也不现实。如何找到一种所有学生都能学会,且成本低廉,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普适化的课程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经过思索,我们一致认为线描画符合这一意图。所谓线描画,即用线条的点、线、面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它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的艺术处理。其基本形式有黑白线描、彩色线描、卡纸线描、写生线描等,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建筑、山水等。由此可见,线描画也符合学校山水育人的教育理念。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线描画课程快速推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基于上述思索与实践,本学期我们加大力度推进线描画特色课程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点、线、面推进
所谓点,就是学校组建两个线描画提高班,一个班专门学彩色线描,一个班专门学卡纸线描,每班约30人。所谓线,就是学校组建两个线描画基础班,专门学习黑白线描,每班约60人。所谓面,就是让线描画走进日课表,即把每个班级的美术课进行整合压缩,留出一节美术课专门学习线描画,这样就保证了全校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学习线描画。通过这样点、线、面的推进,学校的线描画课程必将产生规模效应。
(二)比赛与考级并进
为提高学生学习线描画的兴趣,学校每学期举行线描画比赛,通过比赛让学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学校每年还将对每个学生进行线描画考级,最高六级,一年一级。通过考级,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线描画。
(三)教师培训与时俱进
线描画课程能否走得久远,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学校目前只有两位专职美术教师,无法满足26个班级线描画课程推进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立足校本培训,从上一学期开始就进行两周一次的教师线描画全员培训。同时学校规定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线描画比赛,每学年举行一次教师线描画考级,最高十级。通过培训、比赛与考级,教师的线描画水平突飞猛进。
(四)线描画展及时跟进
每学期举行一次师生线描画展,既可以营造出学习线描画的氛围,又可以让家长、社会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
(五)编写教材保质量
编写相应课程的教材,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计划在本学期编写“线描家乡”校本教材,计划编五册,每册编写十二课时。
四、儿童化——让课程富有生命
小学生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与爱好,即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如果学生能接受,那么课程改革就会有生命力,如果学生不能接受,那就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为此,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设置出师生都能接受的课程来。
例如,上学期学校分配来一位音乐教师,经了解,她擅长古筝。我们觉得古筝是一种传统乐器,比较高雅,学生若能学会,能大大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古筝课程。结果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只有4个学生报名参加。究其原因,一架古筝两千多元钱,好多家长不同意给孩子买。当时,我们还鼓励这位教师说:“4个就4个,好好教,下学期肯定会多起来!”结果,本学期再次自主选择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学生报名。细细了解,原先的4个学生怕辛苦,不愿学了。最后,我们只能取消这门课程。而线描画课程,上学期只有50个学生选择参加,而本学期选择参加的学生却多达180个,表明学生越来越喜欢线描画课程。可见,在设置拓展性课程时,学校要遵循儿童化原则,即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
五、实践化——让课程充满乐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拓展性课程如果能够实践化,就能让学生更加喜欢,从而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学校开设拓展性课程始终围绕“山水育人”这一理念展开。而要让“山水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走进山水中。只有走进山水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山水的美好,才能让学生传承山水中蕴含的文化。我们的做法有:
(一)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学校每年集中举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2016年的实践活动安排是:一年级学生走进高迁人工湖寻找春天;二年级学生走进上横街村调查五水共治成果;三年级学生走进高迁村探寻古村文化;四年级学生走进现代农业园调查农业发展现状;五年级学生走进东潘村寻找乡贤;六年级学生走进东鲍村寻找遗失的缸窑文化。
(二)分课程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开发的18门拓展性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线描画课程要安排学生进行线描写生;稻秆画课程要安排学生去搜集优质稻秆并向农村老艺人学习;山歌课程要安排学生到民间寻找山歌能手学唱山歌;小导游课程要安排学生到六大实践基地现场进行体验;地方文学课程要安排学生去校外采风等。
总之,拓展性课程改革对基础课程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于这一改革,我们要义无反顾。但改革要接地气,如能实现上述的“五化同步”,那么拓展性课程改革就能走进深水区,从而让拓展性课程改革走向辉煌!
(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 31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