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6-05-14管红霞
管红霞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创新引领全社会新风尚,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新,抓住契机,创新创业,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改革思维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扩大就业 富民之道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32-02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神州大地到处都涌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流。亿万创业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决心在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抓住契机,创新创业,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深知在新的历史时期肩上的重任,决心要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本文中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相关人士共同关注。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学内涵与相关因素
创新与创业从经济学界的角度来分析,二者一方面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有互补同时也有替代关系。可以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说到底就是创新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创新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关注、更密切;创业的内容与内涵则显得更宽泛,既有创新的内容,也涉及到民生、就业、公平正义、社会发展等等。
每个国家由于其公民素质、教育程度、科技水平、政策、体制、人文环境、发展理念等等的不同,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也不相同。目前在世界上被认为是创新国家的有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三方专利占到了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推动创新创业,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人的因素第一”,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推动全社会的创新。
二、高校、学生、企业、社会各方面对就业、创新、创业的认识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创业者,每个大学生都去当“小老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所提倡的是每一位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门技能、一种通过努力很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位置的创造力。简言之,就是尽量减少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学毕业了多年还在继续“啃老”,还要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的“娇子”。高校、学生、企业、社会对创新创业方面的认识与现状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方面。我国目前有3000多所各级各类的高校,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见图1),仅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有749万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如何选择多条出路,更好、更多地就业,成为高校领导者与广大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处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心成立时间不长,在工作方法、理念、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学校学科设置、办学模式、专业不对口。学生知识和实践经历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还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和领导者。无数事实证明,高校必须解答好两个问题:其一,“培养怎样的创新型人才”;其二,“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使我国的高校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与一流的学科。
2.学生方面。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已经有所改变,比以前的师兄师姐们,更加实际,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一线大城市和薪酬待遇、稳定性强的职业,而是更加关注单位的规模、发展空间等综合优势。同时,一些有抱负、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更愿意自己创业,随着就业环境的逐渐改善,热衷于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也多了起来。据《经济日报》报道,近期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江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洽谈会上,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吴志星就是愿意回老家创业的一位研究生。吴志星认为,“不论在北京还是江西,无论是去西部,还是下基层,只要能发挥特长,生活与工作平衡,就能体现自身价值。”当然,也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还尚未定位,有的已经毕业多年还在“北上广”漂泊不定,今天做做这,明天做做那,高不成、低不就,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还有的毕业就意味着回家,毕业多年还在家“啃老”,给生活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负担。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抑或是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企业方面。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长期下滑,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更新换代的局面。不创新就会消亡,不创新就会被淘汰,已被更多的企业家所认识。企业亟需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想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绝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许多企业在现实工作中急功近利心态严重,只愿意用“才”,不愿意培养“人”,只想采取“拿来主义”,吃现成饭,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做文章、下功夫。其结果必然导致:一方面是企业亟需各领域、各学科、各工艺方面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拿着“金饭碗”找不到适合自己创业发展、大显身手的环境与职业。
4.社会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头等大事。2011—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到5100多万人,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欠账比较严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些单位招用人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种就业矛盾凸显。平心而论,大学生、高职高专生抑或是其他适龄就业人员,社会各层面为之所提供工作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一方面是这些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到“脏、苦、累”系数比较大的岗位工作,掂轻怕重,挑三拣四,再加上家人抑或是亲朋好友的冷嘲热讽,导致这些年轻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在转型升级进程中亟需创新创业人才,许多项目需要“形神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去开拓、去攻关,但是现状却是一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全社会在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
三、鼓励以创业带就业,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笔者作为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必须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就业,把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建立面向每一位适龄就业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促进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新氛围,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观。高校、企业、社会各个方面要切实提高对大学生、适龄就业青年以及农民工就业与创新创业的认识,全面开放市场准入门槛,研究出台切实可行、能够“接地气”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与其他适龄就业青年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与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创业创新者,允许他们失败。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择业观,正确认识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就业与创业并不矛盾,先就业抑或是先创业,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平凡的岗位、“脏、苦、累”的岗位上同样也可以创新创业,同样也可以燃烧出不一样的火花。要让每一位择业者深深懂得,只有深深扎根在基层,平心静气,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我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才能有可能做出不朽的业绩来。
2.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各级政府与相关机构要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帮助,并将其落实在行动中,见到成效。首先,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着力解决创业者所需的资金问题,帮助他们拓宽投融资渠道,并尽可能地减税降费。其次,要在厂房、办公场所、员工招聘、“五险一金”等方面提供帮助,尽量减轻创业者的负担。
3.进一步建立面向每一位适龄就业青年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大数据服务。要重点关注适龄就业人群,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适龄就业人群,要建立将每一位适龄就业者的各种信息输入创业服务平台,区别对待,随时随地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与服务方法,为他们提供各种项目开发、融资服务、业务指导、技术支持、跟踪服务等等,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4.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水平与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就业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学识、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区别情况,分别开展上岗培训抑或是创新创业教育,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条件,围绕创新意识、创业实践、创业能力等,强化对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积极培养他们的企业家思维、精神、理念,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以便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着力推进创业性就业,让更多的劳动者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创新引领全社会新风尚。
因此,我们要着力推进创业型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安排工作。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去创业,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重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只要我们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营造人才培养新生态,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就一定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新,抓住契机,创新创业,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韩秉志.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挑战.经济日报,2015.12.2
[2] 准确把握“十三五”就业创业工作的新要求.四川劳动保障,2015(12)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经济开发区昆吾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所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