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6-05-14张继哲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经济增长

摘 要:利用我国GDP和教育投入统计数据,检验了我国教育投入与GDP序列的平稳性以及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教育投入的增加可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投入问题提出了建议: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加大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多元化投入办教育,大力提倡社会办学;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加强立法监督。

关键词:经济增长 教育投入 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16-04

一、文献综述

早在几百多年前,就有人认识到教育其实是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于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关系,以及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论述的人力资本理论是迄今为止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研究中所做的最全面详尽也是最经典的,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再后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但实际上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其中,Helms(1985)利用美国1965-1979年的相关数据做计量分析得到,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提高个人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Danison(1985)采用美国1929-1982年的数据,发现教育投资对美国实际GDP贡献率中有O.66%,并得出政府的教育投资可以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结论。Collins和Bosworth(1996)通过分析亚洲7个国家人均教育对人均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发现韩国在1984-1994年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7%。此外,以科斯塔年为代表的俄罗斯教育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方法与丹尼森等存在类似之处。Easterly、Rebelo(1993)和SylWester(1999)认为教育投资在短期内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Kevin Sy1wester(200O)也指出教育支出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但在长期内有正向的促进作用。Barro(2001)认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但Tanzi(1995)则认为教育支出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最后推动经济发展。Hrishikesh D. Vinod和Surendra K. Kaushik(2007)选取18个发展中国家1982—2001年的数据,发现人力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为显著的影响,Qingzhen Hu (2010)根据新疆1990-2009数据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因而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增加民众的受教育机会,着重发展教育和科技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其经济的发展的。Dauda和Risikat Oladoyin(2010)选取尼日利亚1977-2007年的数据,发现在尼日利亚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并且得到增加教育投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

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相关研究,一方面是通过运用计量模型着重探讨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肯定了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另一方面则主要集中在教育投入对人均产出贡献度的测算上。其中,蔡增正(1999)指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尽相同,不过大体上呈现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叶茂林,郑晓齐(2003)利用教育生产函数分析得出高等教育程度以及以上的劳动人员其产出弹性最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教育程度在初等及以下的劳动力其产出弹性最小,这充分表明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陆根尧和朱省娥(2004)则通过建立教育与非教育两部门模型,来测定我国教育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以及对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并指出我国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效用参数估计值与国际水平相比是相对低效的,但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与国际相比则比较显著。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部门的低效生产力,但其显著地外溢作用不但可以抵消其本身低生产力的不足,而且还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李玲(2004)通过计量模型得到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并从教育投资的总量、结构以及效益三个方面详细地剖析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低的原因。乔晶(2005)通过对1952—2002年间我国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性研究, 指出我国教育投入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而覃思乾(2006)则认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互为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是教育投入增长的原因。

二、中国教育投入现状

教育投入就是指投入教育领域的资金,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它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一国教育投资的水平,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私立学校、职业培训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教育体系。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甚至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然较低。有数据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而当时我国教育投入仅仅2.3%。最近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教育投入达到了5.33%,仍然低于30年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

教育投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教育与科技部分的教育经费情况,用教育经费合计数来反映中国对教育的投入情况,用GDP水平来表现中国经济水平。通过这两个指标及其比例关系来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虽然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但是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方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教育资本投入也稳步增长,如表所示,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总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稳步提高,投入规模上升势头较快,到2012年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也达到5.33%,已经达到27695.97亿元,教育事业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长期偏低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理论上来讲教育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虽然教育投入的绝对数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偏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想要通过实际数量关系来分析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1.数据说明及模型选择。因为从统计年鉴里直接摘录的GDP和教育投入数据都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其大小受物价水平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个影响,看到GDP和教育投入的实际变化,所以首先对历年GDP和教育投入数据用可比价作了一个调整,以1978年为基期(1978年=100)。

调整好数据后,首先对1992-2012年我国GDP和教育投入数据做回归散点图,GDP数据用Y表示,教育投入用J表示,散点图见图1。

图1中的直线为拟合的回归直线,EViews采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直线的参数,图中散点大部分位于直线周围,显示出序列Y和序列J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2.实证分析。首先对序列Y和J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序列Y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序列J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表明,用可比价调整后的GDP(Y)和教育投入(J)是稳定的,因此建立回归模型:

Y=b0+b1J (3.2.1)

对模型1的拟合:

统计结果没有通过DW检验,加入一阶自相关项AR(1)

Y=b0+b1J,AR(1)=ar(1)的系数 (3.2.1)

对模型2的拟合:

结果仍然没有通过DW检验,模型中再加入二阶自相关项AR(2)

Y=b0+b1J,AR(1)=ar(1)的系数,AR(2)=ar(2)的系数 (3.2.1)

对模型3的拟合:

此时,P值足够小,R的平方足够大,且通过DW检验。

因此模型的最终结果表达式为:Y=6548.698+13.01097J,AR(1)=1.198388,AR(2)=0.565923

(9.289791)(13.35514)

R2=0.989163 F=456.3622 DW=2.261361

由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判定系R2=0.996959,各项的t统计量值均较大,拟合优度很高,t统计量的P值足够小,在1%显著性水平下能显著通过t检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系数能很好地反映。F统计量值为456.3622,统计量的P值为0,在1%显著性水平下模型能显著通过F检验,说明模型的构建较为合理,线性回归的总体显著性较强。

3.模型拟合。根据模型回归结果,用Eviews7.0软件做出拟合值和残差项、模型结果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项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如图2。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残差项有一定波动区间,模型实际值和拟合值的回归线趋于重合,模型总体拟合效果很好。由模型方程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教育投入每增加1亿元,可使当年的GDP增加13.0109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教育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少,因此我国有必要增加教育领域的投入。教育投入分为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两部分,政府教育资本投入不能滞后于GDP增长。对于教育投入我们不只要关注它的数量,还要关注质量。

对于如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来拉动经济增长,笔者有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各级政府有责任为全社会提供并普及教育服务,把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国家投入应该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和农村家庭子女过多现实的制约,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政府更应该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让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过去政府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更多关注的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实际上,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水平,一直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物质基础,要赶超发达国家,要发展经济,应调整人力资源投资和物质资源的比例,将更多的政府支出投向更有效率的教育领域,改变以往那种过分注重物质资本投资的做法,提升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2.重视初等教育投入,保证初等教育优先发展。根据前人的研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初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有着更大的贡献率。在对各国教育进行了研究后,世界银行高级顾问萨卡罗普洛斯(GocrgePashcarpooulos)认为,教育收益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即无论是私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收益率要低于小学的教育收益率,大学的教育收益率最低,这说明在教育经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初等教育要比投资高等教育更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初等教育上更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世界银行也认为将短缺的教育经费用于中小学教育可能更加有效,一直将贷款重点放在初等教育上,因此极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对我国而言,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我国初等教育经费所占的份额也偏低,同时,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将初等教育提高是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3.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加大农村教育和义务教育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比重,尤其是要增加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变以往那种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合理投入,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模式。虽然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但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由中央和省财政来负担,减轻三级办学的压力。此外,应该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压缩高教经费份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9年高教经费比重为20.89%,2000年升至23.0%,到2001年达到26.26%。相对于我国人口众多而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而言,让大多数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提升全民素质应该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作法。

4.大力提倡社会办学,鼓励多元化投入办教育。鉴于目前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实际,多元化办学不仅可以节省部分教育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构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而且可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当中投入更多的经费。教育投资要以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与此同时,采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自己投资,形成个人、企业、政府三级开发、三级收益的人力资源开发格局,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原因造成社会办学投资不足,教育体制改革滞后造成微观主体教育投资收益回报难以实现是其中关键性的原因。因此,政府要提高微观主体投资教育热情,营造宽松有效的激励机制。

5.大力发展信息化职业教育。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仅占50%,而所有工人的生产线中,技术工人约占三分之一,初级工人,技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占40%。优化职业教育的切入点,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应当打破传统旧思想,在什么样的市场条件下创造什么样的专业。由于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技能和专业要求的不断变化,,满足行业或区域经济结构的社会需求,此后的教学内容、计划、方法,也应符合将从事的专业,并结合社会的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广订单式培养。可以借鉴德国的采取理论教学和企业培训两个部分,在职业学校实施的“双系统”学校形式。为确保学生的培养符合企业的需求,可以允许企业共同参与招生和培训,招生和招聘两者的结合。尤其加强在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逐步实施,全县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加强立法监督,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对于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部门——教育部门来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可以看作是多级委托—代理关系。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比较注重经济发展。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许多基层政府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往往对教育不是放在重要的位置。教育经费被挪用的问题很突出,许多农村教师不能按时发工资,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目前,对于什么资金是绝对不能动用的,教育资金该如何用、用到什么地方,在这些问题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后期的跟踪检查也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所以在一些地方,教育费用被视为一块难得的“唐僧肉”,教育经费经常被改作他用,教育资金很难真正落实到位,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资金运用的监管力度,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从根本上保证教育专款专用,对于资金的运用后期也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此外,在符合法律和教学现实的情况下,还要规范对教育的投入,对于教育投资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由此可以避免教育投资分配的弊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严重滞后,教育部已制定了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一系列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教育金融缺乏法律保护,使投资处于混沌状态,成为一个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在世界许多国家立法作出了规定,以保障教育经费。如在法国的特殊教育经费法,在美国、英国,为典型的教育经费改革法案等。发达的西方国家,有教育法律和法规保障的教育经费,是保证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参考学习他们的经验必须明确各级教育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的总投资的比例,并按照实际能力和需求分配教育经费。其次,它应该是明确的教育投资的分配和使用,在预算中详尽列出,以提高教育投资的投入有效利用和有效监督,确保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金字塔的上层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广成.教育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 贺晶晔.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3] 李军.建立有效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北方经贸,2009

[4] 张萌.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陕西教育,2011

[5] 陈文虎.广东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广东商学院,2013

[6] 胡丹丹.教育的经济贡献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 杨宏恩.我国各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暨南大学,2014

[8] 王静丽.西北五省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3

[9] 吴雨桐.财政性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金融经济,2014

[10] 杨芳.我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作者简介:张继哲(1961—),男,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经济增长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Reissner—Nordstrom空间研究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