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山西就业发展情况研究

2016-05-14雷豪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业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2004年到2013年10年期间山西的就业状况,主要从产业结构、经济类型、行业类型等角度分析就业的数量(从业人员的多少)和质量(就业弹性),深入阐述失业的原因,探讨资源禀赋与就业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山西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 创业 资源禀赋 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21-03

目前,山西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GDP增速趋缓,山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还有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使得岗位的供给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的素质与新的岗位要求不匹配,产生了结构性失衡。

就业为民生之本。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山西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还针对特定群体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力争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山西省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同时,为农民工专业就业和返乡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每年都要出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有关通知。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山西在创业实训、小额贷款、经营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补贴,还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存放、代办户口等服务。为稳定就业岗位,实施“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费)、“三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政策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为促进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对于新吸纳劳动者且稳定就业半年的,给予一次性就业补助,同时,提供就业服务和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优惠政策。

一、山西就业状况

2013年末,山西常住人口3629.80万人,劳动力资源2744.40万人,从业人员1844.20万人。从业人员按经济类型分,从业人员100万人以上的有4个: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从业人数占总数的87.5%,其中,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最多,达975.50万人。从业人员按行业分,从业人员达100万人以上的有5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73.4%,其中,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最多,达650.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

毕业大学生是主要的就业群体。2013年,山西77所高校共有毕业生181682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较去年减少,主要集中在销售、客服、装配等岗位。

2004—2013年,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呈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这与配第—克拉克定律相一致。

从九种经济类型看,集体经济始终是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2013年,达到了975.50万人。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创业的力度,许多人勇于尝试创业)。在公有制经济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作用。

从行业类型看:10年间,从业人员超过100万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四个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批发和零售业,2013年吸纳196.5万人,同比增长3.3%。其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013年增长明显,同比增长60.2%,主要是山西省扶持现代物流业政策得到了体现。住宿和餐饮业呈上升趋势,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从图1(行业的就业弹性)看出,2013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这两个行业的弹性较大,即发展这两个行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吸纳就业。并且,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的绝对数较大,可以着重扶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弹性在2013年有大幅上升,山西对科学研究以及技术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效果初步体现。

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山西通过制定各类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政策不可能解决就业的所有问题,需要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就业方面仍存在就业观念落后、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劳动者素质与新产业岗位要求不匹配、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不够健全等问题。

1.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存在。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经过四年多的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初步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高端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初有成效。由于传统产业对就业的支撑正在消减,而新兴产业尚未培育成熟,使得就业岗位供给,与每年新增劳动力对岗位的需求相比,显得十分有限。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主要的就业群体。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引起的企业倒闭引发的失业人员也不在少数。从劳动力供求关系来看:在一段时期内,山西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会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2.就业观念落后。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的职工中,2014年9月,在大同煤炭集团调研,有近5万子弟没有就业,他们中绝大部分不是在家的待业青年,而是在外打工,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家长认为这就是失业,只有进入集团,才算就业。另外,一些大学生依旧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刚毕业了就想着要进工资高、福利好的大企业,进不了心目中的企业,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进基层单位锻炼。

3.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校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社会偏向实践,需要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创造价值。由于学校与社会沟通不紧密,致使学校的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所需,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加快,这种“脱钩”尤为明显。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

4.经济转型衔接不紧密。按照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正在转型,生产总值与税收下降明显,而文化旅游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型产业正在培育,尚未形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支柱作用。各行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尤其在“三期叠加”的时期,显性和隐形失业会增加。

5.一些行业技术挤出效应明显。山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挤出效应。在大同煤炭集团,开采千万吨机械化煤矿只需1000多人,而千万吨老煤矿现有70000多人。随着对老煤矿的技术改造,将有很大一部分人面临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等,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许多失业人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造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

三、山西资源禀赋与就业

山西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我国三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在过去、现在、将来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都从事与资源相关的行业,当地就业岗位与能源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从要素禀赋理论来看,山西的优势在资源,资源优势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在煤炭。山西提出了做好煤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与煤相关的产品:煤制油、煤制气等,打破传统发展路径,着力向清洁低碳、延伸循环、集约高效的路径转变。国际间生产率致使各国煤炭生产成本各不相同,山西的煤炭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较强竞争力,此外,与煤炭相关的衍生品种类有限,跟发达国家的煤企相比有较大差距。煤企(大部分煤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及相关运输、信息服务的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提供的新增岗位有限,影响了山西的就业形势。

从产业升级看,经济发展不再以要素、投资驱动为主,而是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整合资源、提高技术、提升人力资本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山西的许多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或者转向新兴产业,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因自身素质不高和企业结构调整而失业。

山西结合资源优势,在就业方面,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发挥集体经济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保障作用,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制定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共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四、促进就业的建议

在尊重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同时,山西应持续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及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和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化解就业难的问题。

1.完善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制度。首先,山西各市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人才市场,并且每周固定时间对求职者免费开放,提供就业岗位。但是这些人才市场之间没有统一人力资源的配置制度,为需求双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让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再次,通过设置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等来规范和引导职业培训机构的行为。

2.完善就业法律法规的相关配套制度。认真执行国家促进就业的专项法律法规:《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制定各项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城镇化政策等配套措施,保障劳动双方在市场中的权利和义务。山西省已经制定了以财政补贴职工培训、帮助大学生实习求职的专项基金、公益性岗位管理等制度,来促进大学生、城镇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认真落实相关失业保险政策,充分发挥其保证生活、促进就业的功能,及时规范发放稳定就业岗位补贴,为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等。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树立平等、竞争、自主、理性的就业观念。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根据个人的性格、知识、能力来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匹配,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如果暂时找不到适合的岗位,要先就业,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沟通技巧、学习多种技能,为自己再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4.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是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市场要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方向。学校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另外,与企业深化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国家可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就业反馈机制,及时引导高效调整专业设置。

5.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集体经济类型的企业(其吸纳能力最大),主要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旅游业等行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科技咨询、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山西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就业岗位,一是通过劳务派遣、就业基地等形式,提供非全日制、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工作岗位;二是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开发社区(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

6.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主要措施。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供求预测机制,深入研究本地区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根据岗位需求开展对应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建立完善实习基地,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沟通,通过开展技能大赛、请名师做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再次,完善执业培训补贴制度,整合职业培训各类补贴资金,规范培训补贴的管理制度,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方式,切实将资金运用到企业亟需的各类人才培养上。

7.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形式。创业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扶持。政府可以利用国家资源型城市综改试验先行先试的优势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来鼓励创业。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发现适合发展的创业项目,主动投入资金,并指导项目。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对创业有初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黄开腾.公益创业: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江苏大学学报,2015(2):56-62

[2] 刘学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2):81-86

[3]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第27卷(2):82-88

[4] 陈晓川.国内外就业政策比较分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8)下期:156-157

[5] 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2007(3):4-12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

[作者简介:雷豪(1981—),男,硕士学位,研究实习员,从事山西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保定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站的运营诊断与设计优化
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价值观引导研究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