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会计新旧准则的变化分析
2016-11-09余涛
余涛
摘 要: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计税基础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二者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这种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本文从会计术语、会计科目的设置和确认、所得税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计量的比较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其结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所得税会计信息,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现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会计准则;计量分析
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计税基础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二者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这种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所得税是一项费用,我国会计处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所得税费用观,但是对于所得税性质的处理在会计准则中不止所得税费用观这一种,还有所得税收益分配观,这两种观点构成所得税处理中两种最主要的观点。目前,所得税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企业所得税准则规定了企业要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然后按税法的计税基础来确认资产、负债的金额,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形成暂时性差异,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差异情况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这种递延的资产和负债企业应重新确认应交的所得税。
一、关于会计术语的比较
在企业所得税准则未修订前,会计和税法的差异有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修订后的企业准则删掉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性差异这样一个科目,而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还是有很多区别点的。首先二者的关键点不同,时间性差异的关键点是损益表,而暂时性差异的关键点是资产负债表。时间性差异计算的是当期的差异额,按会计标准确认损益表里收入和费用的金额,它与按税法标准计算的金额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暂时性差异考虑的是会计期间的累计差异额,按会计标准确认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它与税法的计税基础确认的金额有差异而产生的。其次二者在内涵上也不同,时间性差异是从损益表的角度去确认收益费用的金额,通过会计和税法的标准不用而形成的差异,关注的是已经形成的差异后期冲回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而暂时性差异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去确认资产负债的金额,通过会计和税法的标准不用而形成的差异,关注的是当期的差异对期末所得税的影响。
从范围上考虑暂时性差异包括了时间性差异和非时间性差异,而非时间性差异主要包括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一项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不同、税法对资产重估不做的调整、按历史汇率折算国外营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非货币性的资产或负债按要求予以重述、权益的账面金额与投资或权益的计税基础不同、税法中不作调整的购并成本中购得的可区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等。
二、关于企业所得税费用核算方法的比较
在旧制度下,有两种方法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其中应付税款法是将当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一起处理,采用相同的方法,但是不另外单独去核算时间性差异,同时对于当期的会计与税法的金额差异在当期就确认。另外一种方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这种方法是将当期发生的由于时间性差异而发生的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当期不进行处理,而是在以后各个会计期间进行递延分配处理。如果所得税税率再各个会计期间不变,那么采用递延法和债务法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在新准则下采用了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收益表债务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计算递延税款所依据的所得税税率是估计转回的,以此来计算所得税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而形成的,差异的不同会形成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这种差异反映的不是当期的差额而是各个期间累计总差额,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而不是计税基础。收益表债务法是从损益表出发,考虑的是会计和计税基础中收益费用的差异额,这种差异形成的不是暂时性差异而是时间性差异。所以收益表债务法有很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很好的预测和评价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情况,而且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形成的时间性差异范围较小。
收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二者除了不同点外还有相同之处,比如二者金额的确认都是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二者都是属于债务法,都依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将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其实是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具体应用,所得税税率有变动时二者都要作相应调整。
三、关于会计科目设置及确认的比较
旧准则中收益表债务法下用递延税款这个科目来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发生额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转回金额在这个科目的借方反映,对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转回额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发生金额在这个科目的贷方反映,这个方法的弊端就是只能反映时间性差异而无法反映非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新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来对比产生差异。具体表现为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两个科目核算内容分别代表了实际预交的所得税资产和应交的所得税负债。
旧制度中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对于递延税款科目借方的金额确认的规定如下: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在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方金额的情况下,为了慎重起见,如在以后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一般为3 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转回的,才能确认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并作为递延税款的借方反映,否则,应于发生当期视同永久性差异处理。而新准则中规定没有这么复杂。
四、结束语
企业所得税的新旧准则从核算出发点、着眼点、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理解、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信息上都是不同的。收益表债务法是通过损益表中收益费用的差异形成时间性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转回来得到递延所得税,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收益表债务法采用递延税款科目来核算所得税,反映的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发生额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转回金额,并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是将会计准则规定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所确定的金额直接拿来比较,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直接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各种非时间性差异。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会计科目来反映所得税,其范围更广。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12.
[2] 李存芳.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J].经营与管理,2007(02):33-46.
[3] 陈立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障碍分析[J].财会月刊,2005,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