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阶段性总结
2016-05-14王永芳陈鹏
王永芳 陈鹏
【摘要】“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该课题记叙文部分学生通过初次写作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微经典阅读后进行片段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二次写作的情况进行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阅读提升写作”经验。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 “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针对学生第一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文体不清,不能提炼人物形象特点,不懂得运用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没有谋篇布局等,我们精心选择了《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王》《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等微经典,进行了批注式导读,学生通过精读,学习到了“以小见大”“在事件中凸显人物形象”“正侧面结合”“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等记人的常见手法,在获得阅读体验以后又依照《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指导进行了片段式训练,然后进行二次写作,得到了全面的写作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写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组课题预设目标——“微经典”阅读提高写作的目的初见成效。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