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法浅谈
2016-05-14范禹铭
【摘要】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法是面对时代新特征、面对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与合作式学习的具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不同年级的实际状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锻炼胆量、提高思维及实践能力等。本文着重介绍语文课堂中比较常见也较好操作的五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的知识高密集性及高更新性特征已经渗透到小学课本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摘选课文的难度及广度都伴随每一次教材改革逐渐提升。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毕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传授知识并不是唯一目标,而是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知识的讲授,也要促进学生的思考,更要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这才是教与学的完整内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活动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并开始越来越多融入教学当中。所谓“活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观及教学形式。它与传统教学的方式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更加倾向于教师“填鸭式”,而活动式教学法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语言课堂“活动式”教学是将“活动式”教学法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特设的教学情境中更好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语文知识,同时促进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的“活动式”教学,使师生在平等与民主、轻松亦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大致概括出如下几种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一、故事类的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的形式
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表演可以使孩子们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个性。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对话丰富的课文很多,教师可以分角色朗读或情景剧的形式,精心编排并引导学生即兴表演,使学生通过模仿课本中的人物活动,来感受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进行《去年的树》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个小短文很短,却表达了新美南吉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离别的无尽感伤,相信每个成年人在读完这个小短文时都会感到无奈和伤感。然而,关于生命及苦苦追寻这类厚重的主题并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讲述清楚,而只能用含蓄的、轻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去想象、体会与感知。在课堂中,学生通读课文、详细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并没有以施教者的身份将对话指派给孩子,而是以激励者和观赏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大树和小鸟,它们共同沐浴着阳光、欢乐的歌唱。然后找几名同学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指导他们用不同的语气和情绪表达不同阶段(依依惜别、轻许诺言、执着追问、苦苦追寻、面对结果、轻声哼唱)的不同感受。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们一下忘我地走入了童话故事中,与主人公们产生了“共情”,体味到了离别的苦涩,其中的一个小“演员”甚至流下了眼泪。
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表现个性、吸收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丰富情感、提高能力的极佳途径。但这种方法的不足在于,由于课本中角色及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并不能让课堂中的每个孩子都加入角色扮演中来,这就意味着课堂中会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剧情”之外,尤其是那些专注度较低的孩子。另一点,对于那些能够亲身体验或观看“表演”的同学,他们是否能够从表演中获得训练和知识、技能,如果只是在跑跑跳跳、说说笑笑中模仿了一遍课文,所谓为了表演而表演便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完整课本剧教学法需要最终的总结与讨论,教师一定要让表演者与观察者都发表活动后的看法及当时的内心感受。
二、寓意深刻的课文,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辩论的形式
语文属于人文性学科,并不像数学那样具有标准性的答案,它具有模糊与不确定性,即便是两个成年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在面对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句话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在一些寓意比较深刻、孩子们的看法会产生分歧的文章,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思考,纠正之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或不足。
在五年级课本中有《晏子使楚》一文,晏子在外交中的强硬态度对于当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有学生问“不是提倡和平外交么”。针对这类寓意比较深刻的内容,只用简单的说教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于是这堂课授课教师采取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的方式。经过辩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国格”的含义,明白了“外交无小事,尤其牵涉到国格时,更是丝毫不可侵犯”的道理,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晏婴的聪明机智及不卑不亢的态度,也从楚王身上明白了自取其辱的含义。
小组讨论及辩论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即学生可以在辩论中动脑和动口促使思维及表达能力都有较好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及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前,教师要巧妙设计讨论(辩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寻找辩论支撑材料;在课中,教师要处理好讨论(辩论)的节奏及内容,使讨论始终围绕教学主旨,及时制止人身攻击;在课后,要认真进行总结,避免课程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三、知识性较强的课文,采用拓展性的课外阅读形式
知识性较强的语言课文,学生往往读起来会感觉晦涩难懂,理解上也容易片面或者深度不够,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造成的。因此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前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积累下开始学习。
比如在进行《拉萨古城》这篇课文教学时,由于佛教文化对于内地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授课教师便在讲课的前一周布置假期去过西藏的几位同学设计以“走进西藏”为主题的PPT,并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感受。结果非常巧合,课文中的藏族民居、大昭寺、八廓街在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中真的提及了,并还配有图片。这样在教师授课前,全班同学提前图文并茂地领略了拉萨的风情与浓浓的佛教气息。于是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顺理成章,同学们对拉萨的介绍并不感到陌生,甚至还多了几分亲切,正所谓“品读与赏析同行,人文与工具并行”。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提前的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但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及时间安排依赖性较强,是对授课教师的极大挑战。
四、情感类、诗歌类的课文,可以采用意境构造的形式
情感类及诗歌类体裁的课文,大多是创造者身处某种意境时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首先还原这种意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绪,进而进行学习。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中,授课老师提前让班级同学学唱《天之大》这首歌,并在上课当天以全体同学唱这首歌开始课文的学习,在优美的及饱含深情的歌声中,学生带着对妈妈浓浓的爱的情绪开始课程的学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学习《清平乐》系列词牌小令时,通过下载古筝弹奏的清平乐,让学生随着舒缓平整的音乐朗诵,感受田园生活意境,体会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可以使学生沉浸于爱与美感当中,基于对意境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更容易理解诗的内涵,学习情趣被调动,积极性也随之大幅提高。
五、难点较多的课文,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具有魅力的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对于知识点与难点较大的教学内容作用尤为突出。比如《将相和》和《少年闰土》等文教学时,首先针对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边看课文边进行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抢答,并采用计分制。最终,得分高的组可以获得“奖品”,而分数最低一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进行班级值日等。
这种形式的教学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及缺点,其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教师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们积极性的调动。
除了上述教学法外,“活动式”教学在语文课堂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图文赏析法、资料查阅法、头脑风暴法等。虽然种类繁多,但目标却是相同,即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论如何,教学活动是方法与手段,应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与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式”教学法中,应以提升教学效果为根本,以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为目标,切忌脱离内容实际而过分追求过程完美,这样才是“活动式”教学的最佳状态。
作者简介:范禹铭,女,1985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工作单位: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实践。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