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得到 用得着 说得出

2016-05-14费杏英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费杏英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运用有效的策略,真正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本文对言语运用的三次转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言语运用;三次转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学习语文就是要从大量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成尚荣先生说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而言语运用的转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看得到——用得着——说得出。“看得到”,即能从文本词汇中看得到隐藏其中的“言语规则”;“用得着”,即善于运用“言语规则”解决生活中的言语问题;“说得出”,即在实践运用中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并借助概念,使之显性化,成为一种运用自觉。

一、看得到——把握言语规则

《讲礼貌》一文列举了三个例子“牛皋与岳飞向老丈问路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乘车时,小学生不小心踩了女青年的裙子,因礼貌道歉而避免了一场纠纷”“周总理去刮脸时,不小心被朱师傅划伤了脸,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朱师傅”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那作者为什么要举三个例子?举两个例子行不行?三个例子调换顺序行不行?解读教材时,老师要这样问问自己,要反复研读,要看得到这三个事例间的联系:首先,例子从古到今,从百姓到总理,具有代表性,读后令人信服;其次,三个事例具有递进性。第一个事例是讲“有求于人时”,第二个事例是讲“有过于人时”,第三个事例则是讲“人愧于我时”,课文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地写清楚了讲礼貌的好处。教学时,教师只有自己看到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去引导学生发现、感悟隐含在篇章中的语序规律。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看得到这些言语现象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智慧地引导。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则科普小品文,作者伊林运用生动有趣的笔墨讲述了科学知识,让读者读到的是科学家的视野,文学家的情怀。文章集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特别是对于文本中“冰川运动”的描写,作者是这样形容的:“……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篇科普小品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呢?有位老师巧妙地引用了一段摘自《百科全书》上的关于“冰川运动”的解释:“冰川可以搬运大型石块。一部分碎石被冰冻在冰川内部,一部分则是在冰川表面,它们都随着冰川一起运动。冰川运动的速度,日平均不过几厘米,多的也不过数米,以致肉眼发觉不出冰川是在运动的。当冰融化时,这些大块的碎石就留在原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同样解答科学问题,你更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伊林的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的特点。

二、用得着——解决言语问题

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仅仅用了三段话,就将参议员的羞辱化作了参议院里赞叹的掌声,其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林肯学一学说话的艺术。其一,说话要看“场合”。林肯在参议院当时特定的话语环境中,采取的话语策略是“以善意化恶意”,他用了一些充满善意的话语,让那些恶意羞辱他的参议员顿时哑口无言。这正是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真诚的话语才会感动人,才会赢得对手的尊重和敬佩。其二,说话要有“力量”。参议员羞辱林肯的理由是“出生贵贱论”,而林肯应对时采取了顺水推舟的“示弱”策略,这样极其谦卑的“弱势”正应对着参议员极其傲慢的“强势”,让上流社会高贵的参议员自行惭愧;林肯甘做鞋匠且引以为豪,甚至不逊于做总统,“人生而平等”的时代强音,正应对了参议员“鞋匠出身卑微”的传统谬论,将羞辱的石头化于无形。这也是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直面对方的言论,在看似顺应之中釜底抽薪式地推翻了对方的言论立足点。

在生活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需要“说话”。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可见,学习说话的艺术很有必要。因此,学习《鞋匠的儿子》,跟着“林肯”学说话,就是“用得着”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说话的“秘密”后,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说话”情境:当你正要开始竞选班长的时候,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在幼儿园的时候,偷偷拿过别人的玩具。所以你没有资格竞选班长。”你打算如何调整你的演讲?你由于帮助辅导同学作业而耽误了回家的时间。一进家门,正为你担心的爸爸就朝你发火。此时此刻,你应该说什么来缓解你爸爸的情绪呢?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语言规则”来解决生活中的言语问题。

三、说得出——形成言语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生长起来的。当学生发现了文本的语言奥秘,把握了文本的语言规则,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学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样,语文能力才会逐步形成、生长、发展。“说得出”即在实践运用中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并借助概念,使之显性化,成为一种运用自觉。

如有位教师教学《草原》,将文中的句子“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与“我们相互握手、微笑。”“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进行比较,看看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运用“握手”“笑”“敬酒”“回敬”等词,效果有何不同。从而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整体语境感受反复手法的妙用:突出强调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使句子加强了节奏感。通过这样的比较品味,学生体会到了老舍朴素平实却又情感真挚的语言风格。随后在想象描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时,有学生这样写道:“蒙古包外,人们握手再握手,拥抱再拥抱,谢了再谢,谁也舍不得离去……”“鄂温克姑娘们唱起了送别曲,唱了一首又一首;小伙们骑着马送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对于“反复”的语言特点会形成一定的概念,在特定的情境描述中会恰如其分地自觉运用,从而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运用有效的策略,加强“语用”训练,“看得到——用得着——说得出”,在语言运用的三次转化中,真正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