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研究与探索

2016-05-14卫运钢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

卫运钢

摘 要:指出“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从“工程、综合、实践、素养”相统一的“大工程观”内涵出发,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风能与动力工程”方向为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设计,用“大工程观”理念融合实践教育,进一步指出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以期能为专业改革提供参考,积极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工程观;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109-04

应用型工科院校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工程教育,而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未来合格的甚至是卓越的工程师奠定基础。但目前而言,我国多数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培养未来的工程科学家,而非工程师。这种形势下,以“大工程观”理念为指导开展工程教育,使我国的工程教育回师“工程”本身[1],对于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教育要做到四个方面,即“工程、综合、实践、素养”的统一[2]。其中,“工程”体现其为“工程服务”的宗旨;“综合、实践”是主体内容,前者指多学科背景及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后者指工程设计、实施及创新等能力提升的“实践”;“素养”则是根本,点明了工程活动所需要的品格,如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文情怀等。本文将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以下简称“风动”)方向为例,以其专业实践环节为载体,用“大工程观”理念融合专业实践教育,希望能为专业改革提供参考,积极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一、“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定位

对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来说,专业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促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它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也是体现课程、专业及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用型高校都很重视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以“风动”专业方向为例,考虑到其涉及多种学科,如机械、动力、电气、控制、管理等,目前的情况是每一学科中的课程从自身需要和特点出发都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学时已达到实践环节总学时的70%。其结果是一方面会压缩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时,导致工程基础教育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过多地忙于应付单项的技能训练,将束缚其思维和创新空间,导致其工程应用的综合能力不强。因此,在“大工程观”理念指导下设置专业实践环节时需“整体”考虑,不能仅仅满足单一课程的要求,应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而紧扣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工程服务”这一宗旨。

二、“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设计

“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以“工程服务”为目标定位,其主体内容则是“综合与实践”。其中,实践环节的“综合”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工程或系统对象,将以往被割裂的单项技能训练向复合型应用转变。此时,以往单一专业课程的实践将作为工程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被融合到实践项目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结合“风动”专业,根据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大工程观”的综合性要求,对专业实践的相关要素进行整体性设计,从实践教学资料、实践性项目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构建专业实践环节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针对下页图1中的架构进行具体实践项目的学习领域制定时要特别注意一个“基础”和三个“结合”。一个基础就是要保证基础教育学时,不能因强调实践环节而削弱学科基础,一定要夯实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三个结合就是:第一,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群内容相结合,提炼出以风能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系统或工程为对象的课程群或专题性训练项目,形成与专业理论相衔接的、互为补充、验证及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注重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风动”这一新能源专业的技术特点与优势,设计与开发创新型的实训项目,形成科技创新引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模式。第三,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把走进风电企业,了解企业、行业及生产、装备制造、结营管理等作为实践教学的必需内容,引导学生就业,提高其综合素质,形成在实践教学中育人的良好局面。

“大工程观”理念的另一主体内容则是“实践”。对于实践环节而言,“实践性”的要求尤为重要,意味着从设计角度,要符合认知规律;从实施角度,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从效果上看,要体现实用性,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标准。以“风动”专业主为例,从图1的实践环节设计中不难看出,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层、综合层及创新层。这三个层次将贯穿于四年教育的每个学期,形成实践训练不断线。第一个层次通过基础训练,使学生“识道”。开展风电行业、企业、能源政策及风资源、风电设备、电力资源等的调查,进行风力发电简单工程系统及设备的认知或拆装,让学生了解风力发电及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熟悉风电系统及风电场工程的基本原理、构成、简单安装、主要参数测定等,形成基础性认识。第二个层次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得道”。按照课程群或专题性内容进行设计,形成以工程、系统及整个风电场为对象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较全面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工程分析和处理实际的方法,增强其实践能力。第三个层次通过创新训练,使学生“悟道”。以大学生创新活动、节能减排大赛及教师与企业间的科研项目等为素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其思维,提升学生的开发、设计及创新能力。可见,上述“多层次”的实践训练符合“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3]。当然,实践环节在具体落实中,因为涉及多学科背景及多方面能力的实践要求,要特别避免过度追求项目的“大而全”或“小而全”,应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侧重,增强可操作性;同时注重专业实践项目的实用性,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大工程观”理念下应用型人才素养的提升

“大工程观”理念下,除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强调作为被培养对象的人的素养。可以说,“素养”是“大工程观”的根本,它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格。其中,不能忽视专业实践环节对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第一,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实践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及评价所从事工程活动的影响及意义等。因此,专业实践环节中要加强其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二,在实践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较多,既有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有文学、美学、艺术、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课程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讲授,较难融入到学生的心中。作为一种有效载体,专业实践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科技写作和评价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安全环保意识等。因此,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要特别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工程”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第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风动”专业为例,其行业背景明显。一般风电企业都远离城市中心,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些。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需要将走向风电企业作为必要内容,使学生认清行业特点和优势。虽然环境艰苦,但也更锻炼人,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发电在能源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意义重大[4],学习“风动”专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在实践中创新、成长。

四、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效果的主要途径

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工程、综合、实践、素养”的统一,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寻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归纳起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实践环节的整体性设计、软硬件建设及其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其中,“实践环节的整体性设计”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性工作;“考核与评价”工作将形成对实践环节的闭环控制,起到保障和检验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则是软、硬件建设。

“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教育特别重视实践基地这一“硬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软实力”的培养,其中校企合作被看作是主要途径之一。比如,校企合作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鼓励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实践设备,使专业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二,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题性学习。因为针对性较强,周期不必很长,从而节省资金并提高效率。

第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切实保证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项目课程顺利开展,对于广大教师以及学生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机会。

第四,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现场深入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等。

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首先要认清其本质,其次要构建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各自行业环境竞争下,结合自我发展愿景,经过谈判和协商而组成的一种契约型组织[5]。因此,在本质上校企合作是介于纯市场行为和一体化企业间的一种校企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极大提升实践环节的软、硬实力。经过调研和分析,校企合作的基本功能包括接收毕业生、课程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人员互聘等。这些合作如果运行状态良好,校企双方从中都得到了收益,可以考虑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如共建实训室、横向课题、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及合作办实体等,促进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发展。上述的校企合作模式雷达图(如图2所示)。

基于图2的雷达图,校企双方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合作的重点。比如,模式1在基础合作良好的前提下以共建实训室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主,当合作进入稳定期后,双方可以调整重点为模式2,即行业标准制定,相应地可能开发出模式3、模式4等,这样逐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将促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当然,目前校企合作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如政策制度规范、协调激励措施、资金投入状况、校企文化对接等,使得校企合作的运行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使校企合作真正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实践效果创造良好条件。

五、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未来合格的甚至是卓越的工程师应该具备“大工程观”,这既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学科交融的必然。欲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支撑是难以做到的。对教师而言,首先要主动建立“大工程观”理念,并有意识地构建便于学生体验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学生而言,不要指望通过课堂灌输就能建立起“大工程观”,也要有意识地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去体验。总之,实践出真知,在“大工程观”理念指导下,要勇于探索与实践,以实践环节改革带动专业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 唐德海,甘鹏.模块课程实现的若干原则性问题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4] 王承煦,张源.风力发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 楚金华,丛悦.基于虚拟企业理论的高职校企合作本质及模式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猜你喜欢

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
导游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探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职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