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理论研究视角演进综述
2016-05-14常耀中
摘 要:交易费用理论研究视角,经历了从主体到契约再到新主体视角的演进过程。首先,评述科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来分析机制替代以节约交易费用的原理,以及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对于节约原理的不同主张;其次,评述张五常关于企业是契约组合以及存在发现价格费用的观点和威廉姆森从契约视角以分立结构方法分析交易属性、规制和费用关系的观点;然后,描述前述两种视角的相同理论假设以及各自长短;最后,指出新主体视角观点遵从现有研究范式且综合了前两种视角的有利特征。
关键词:交易费用理论;视角;主体;契约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03-03
一、交易费用理论概述
交易费用理论发端于罗纳德·科斯对于企业的经济学性质及其基本假设的研究,发展于阿尔奇安、克莱因、张五常等人对于企业组织和契约关系的深化分析,成熟于威廉姆森对不同交易组织在基本属性、契约规制和交易成本的比较分析,并在其后得到新的发展。由于交易基本构件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主体或契约视角来观察和研究交易过程和成效,但都区别于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视角及基本假设。依据基本分析单元和交易费用来源,交易费用理论经历了从主体视角、到契约视角、再到新主体视角的演进过程。通过观察交易费用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过程,有利于加深对交易费用经济学及其发展的认识。
二、视角演进
(一)主体视角的产生和发展
主体视角是以企业为基本分析单元,考察内部指挥协调成本,以做出交易组织选择。交易费用理论是在质疑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支。科斯认为,如果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价格机制(市场交易)不存在成本假设,就不会存在企业,因而提出了存在市场交易费用的假设[1]。他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尽管增加协调成本但也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前者不高于后者(或其他企业协调成本)时,企业就存在。在企业边界内,指挥命令取代了市场自治、计划机制取代了价格机制,政府管制区别对待市场交易和企业协调。显然,科斯把企业视作具有边界的交易主体和基本分析单元,其交易费用归因于指挥命令等协调成本。科斯承认企业内契约,但认为长期合约取代短期合约不仅节约契约费用、降低用人风险、提高合约灵活性,而且使得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价格机制,命令而非相对价格就会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科斯提出存在交易费用、打开了被视为投入产出函数的企业黑箱、指出协调成本构成。他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主体视角,不过主体选择此时存在成本(协调成本)。
阿尔奇安、德姆塞茨承认,企业是拥有和分配资源的主体,但认为协调成本源于企业团队生产下内部多边契约联合投入中估计边际生产力所产生的监督和考核成本[2]。两人认为,企业内存在投入资源间的竞争,企业集中化的契约组织方式促进了知识或信息的披露和交换、减少了偷懒行为,从而降低监测成本和契约更改成本,因而这种成本在企业内而非市场交易中能更好地控制,从而承认了企业组织与市场组织间的明显差异;但并不认为企业内部权力与普通市场契约权力有何不同,认为权力仍然是基于契约及其作用,否定了企业内权力的独有性。两人以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为基本理论假设,说明了企业内协调成本的来源和控制。他们强调了企业的契约基础和交易特征(内部竞争),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但仍把企业作为基本分析单元。
(二)契约视角的产生和发展
契约视角是以契约为基本分析单元,考察契约拟定、执行、监督、修改等费用,以做出契约类型选择。张五常主张企业是一种契约安排方式,投入的所有者把投入的使用权让渡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企业不过是委托方和代理方间的契约形式的选择,其定义并无意义[3]。企业与市场相比,生产替代了购买,要素市场取代了产品市场,一种契约类型取代了另一种契约类型,两者都存在信息费用、衡量费用和谈判费用等发现价格的费用。不过他也承认掌握着契约规定的、有限的一组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指挥着生产活动,并不直接参考每一活动的市场价格,然后在市场上出售产品。张五常向契约视角迈出了一大步,尽管承认市场、企业的区别,但认为这两种组织方式的本质都是契约,且存在中间形式。不过,他还没有对企业契约属性做出清晰说明,也不能解释二分法中间的组织形式。
威廉姆森系统、详细地对于契约的属性、规制及与交易费用间的关系做出阐述,建立起契约视角的理论。威廉姆森依据三种交易属性把交易划分为三类,各类对应于四种规制结构,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这三种交易属性分别为资产专用性、频率、不确定性,这三类契约和规制分别为古典缔约活动与市场规制、新古典缔约活动和三方规制、关系型缔约活动和双边及统一规制[4]。张五常只是指出企业的契约本质,威廉姆森则把企业作为一类契约进行分立的契约比较分析,契约被视作基本分析单元,而企业不过是一类特殊的契约。威廉姆森运用分立结构比较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交易属性与契约规制(治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专用性要求相应大小的自治或合作调适能力与之匹配,而自治或合作调适能力在不同规制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若专用性与治理结构不匹配则失调成本较大,因而应依据专用性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成本最低的治理结构[5~6]。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从契约视角指出了私人交易过程中由于有限理性所导致的合约不完整及支付知识不完备,以及由此产生的难以验证的机会主义行为,认为应选择合适的契约规制形式来降低调适成本[7]。企业仅仅被视作完成特定属性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或治理结构,其本身并未被视作一个有边界的、独立的主体来加以研究。
(三)新主体视角的提出
无论是主体视角还是契约视角,都继承了交易费用理论关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基本假设,认为企业内外部的关系调适存在成本。不过,两种视角各有长短。
1.契约视角。长处在于说明了千差万别的企业协调活动背后资源投入者与代理者间关系的实质及其调适的必要性和方式,且能更好地与其他交易类型的契约关系做出比较分析。短处在于不能清楚说明为何现实中的公司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经济目标的主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契约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和目标一致性。此外,契约视角在实证研究当中也面临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契约可获得性、数据可量化性、指标合意性、结论可比较性上的存在较多困难,因而不利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精炼与发展[8]。David和Han指出,契约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同一理论构件的指代变量过多、缺乏一致性,没有针对理论构件提出共享的、特定的理解,不利于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发展[9]。
2.主体视角。长处在于能够说明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经济目标的主体存在的必要性。不足在于忽视了一系列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其他交易组织方式(或者均衡状态),不仅在规范分析中而且在实证研究中也是如此。与契约视角相比,主体视角较难辨识和评估调适费用。
新的主体视角以契约体系为基本分析单元,考察交易中的关系失调成本,以做出交易契约体系选择。近期出现了从财务会计视角来分析企业交易成本的文献[10],不过缺乏基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的规范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常耀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新的主体视角,认为交易主体的基本属性体现了交易契约的基本属性,企业的治理机制体现了交易契约的治理结构,交易主体和交易契约在经济性上具有内在一致性[8]。新视角仍基于有限理性、合约不完整和机会主义等基本假设,但是在契约体系的基础上把研究视角重新定位到交易主体上。他认为,企业作为交易契约的联结,其契约结构存在系统性(业务模式),关键契约在契约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次要契约具备与关键契约相匹配的基本属性和调适能力,从而能最小化失调成本。调适和失调成本的概念在威廉姆森文献中得以阐述[5]。在多代理人交易情况下,外围契约的选择和优化会促使其具有与关键契约相一致的基本属性和调适能力,从而降低失调成本,减少交易费用。由此,研究单一契约的交易费用转化到研究体系化契约的交易费用,单一契约的比较分析转化到契约体系的比较分析。长处在于既肯定了企业的契约本质、又突出了契约联结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有效解释企业目标的相对独立性,即契约体系使得股东交易费用最小化,还能与市场和企业外的中间形式交易契约类型做出比较分析和选择。此外,以企业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可利用企业财务数据来构建交易属性、规制和成本等变量指标,数据获得性好、量化性好、指标合意性好、结论可比性良好,克服了契约视角在计量实证方面的困难。
三、小结
交易费用理论经过了从以企业为基本分析单元和以指挥协调为成本来源,到以契约为基本分析单元和以契约费用为成本来源,再到以契约系统为基本分析单元和以失调成本为成本来源的演进,其演进是伴随着对于企业以及交易费用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而进行的。新主体视角吸收了主体视角和契约视角的一些主要概念、观点和方法,互为补充以促进多均衡状态比较分析、计量实证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oase,Ronald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N.S.,1937,(16):386-405.
[2] Alchian,Armen A.,and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5):77-95.
[3] Cheung,Steven N.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1):1-21.
[4] [美]奥利弗·威廉姆森.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中译本)[M].陈郁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 Williamson O.E.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2):269-296.
[6] Williamson O.E.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From Choice to Contract[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 (3):171-195.
[7] Williamson O.E.The lens of contract,private orde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2):438-443.
[8] 常耀中.主体视角的交易费用理论研究[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6,(1S):82-87.
[9] Dsvid R.J.and S.K.HAN.A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1):39-58.
[10] 侯铁锋.从企业会计视角看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导刊,2007,(4):93-94.
Abstract:Research lens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underwent evolution process from bargainer,to contractor and again to new lens of bargainer.First,its reviewed that Coase analyzed how mechanism substitution saves transaction cost with basic unit to be enterprise and Alchian and Demsetz brought forward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its saving.Second,its reviewed that Cheung consider enterprise to be contract set and indicate existence of price discovery cost and Williamson analyze relation among transaction characters,regulation and cost from lens of contract by discrete structural analysis.Third,theory presumptions and relative merits of above two lenses are stated.Finally,its reviewed that new lens of bargainer complies with current research paradigm and integrates advantaged characters of above two lenses.
Key words:transaction cost theory;lens;bargainer;contract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