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之我见

2016-05-14鲜骊珠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零增长不确定性资本主义

鲜骊珠

摘 要:针对日本经济学家水野和夫《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一文观点,阐述现代资本主义正摆脱传统资本主义所依存初始条件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不景气现象的局域性,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创伤自我修复能力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借鉴意义,讨论稳定社会零增长的时空不确定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初始条件;经济不景气;零增长;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09-02

引言

《特别关注》杂志[1]曾刊发了张海波译,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水野和夫撰写的《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一文。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特有的睿智深刻剖析和全面解读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深远影响。阅读该文,给人以宽广的思考空间。他提出的传统资本主义已是濒临死亡边缘的论点令人深思和震撼。个人以为,传统资本主义已是濒临死亡边缘的立论是有深意的,其关键就在“传统”二字。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进一步审视这一命题,不难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确实濒临死亡边缘尚待时日,其健硕的生命力依然尚存。我们要在理性看待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同时,切实践行增强我们生存能力的科学价值观。

一、现代资本主义正摆脱传统资本主义依存的初始条件

根据梅里厄姆—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资本主义是:“一个由个人或公司拥有资本财产的经济系统,经由个人的决定进行投资而非经由国家的控制,以及价格、生产、销售产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场所决定。” 可见,传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私人所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现代资本主义已不同于传统的高经济自由度的资本主义。

任何社会制度体系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资本主义对初始条件的依存度,对现代资本主义而言渐成历史背影。

显而易见的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无意识的机器人日益广泛地替代了情绪化的人力,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对人力的严重依赖局面正日益改观。依赖廉价劳动力提升利润的工商业逐渐减少,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认知能力和觉悟水平的整体进步。

核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原子能技术,世界能源危机因核电的问世而得以缓解。地探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页岩气和可燃冰,发达国家“以极低的价格从中东获取廉价的石油”将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不必要条件。

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世界距离变得越来越小。资本主义国家向“周边”扩张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囿于近距离的“周边”形势也事过境迁。全球化趋势实际上稀释了他们的经济危机度。因为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之大更是不言而喻。目前尚不见能撼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领先地位的力量,他们据此持续赚取高额利润是不争的现实。

由于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完全自由市场的动荡和危害,逐渐意识到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非理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的合理干预和介入。现代资本主义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减轻信息不对称和相机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下行周期的症状,减少盲目逐利的从众行为和减轻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弥补市场失效,我也相信它能重树在金融危机中丧失的信心,为资本主义稳定和继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 现象的局域性

“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有可能导致产品卖不出去”的观点是切实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要清醒认识的是所谓“产品卖不出去”的局面仅是局域性的。

首先,它们仅存在于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广大贫困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其饥寒交迫的物质匮乏现实依然严重,他们面对这些过剩产品却因为贫困而干瞪眼。在他们的经济水平未改善前,过剩产品的库存压力难于缓解,经济下行周期的低利润和低利率的局势也难于缓解。积极带动贫困国家和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因此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摆脱危局的明智之举之一,让人情绪舒缓的是,许多仁人志士已清醒意识到这些,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因此初见端倪,这就是“帮人就是帮己”的道德逻辑。

其次,它们仅存在于部分产业领域。而在其他更多产业领域,其产品供不应求现象并不鲜见,这是种尴尬的不平衡的宏观经济格局。但笔者乐观地认为,在人类理性水平普遍提高的一个时日,会寻求到相应的破局之策。就其机理,一是在完全自由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下,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乏力;二是从众市场行为的必然结果。

历史已经表明,人类需要克服的生存难题是与时俱进的、层出不穷的。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医疗健康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等,它们定会催生新的产业及相伴投资方向。由此将诞生充足的就业岗位供所有想有所为的人充分就业。在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生产力方面,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间仍然广阔。

三、资本主义会从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总结教训革新自我,取得了今天的举世成绩。为解放生产力,国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虚心学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验和技术。邓小平曾经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这一论断是超越历史时空的真知灼见,成为打开我国经济建设大门的金钥匙。

人类在探索自然和认识自身行为规律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财富早已逾越了国界。总结经验相互学习不是部分人专利。资本主义国家不乏仁人志士,对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劣洞若观火。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更不会无动于衷。他们积累的传统资本主义建设丰富实践经验滋养了现代资本主义。他们适时地恰当利用了“看得见的手”,许多管理科学诞生于他们手中等都是例证。

管理科学的大数据时代业已到来。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都有同样机会利用这个时代性的技术手段及时预报和把控社会危机的到来。

四、社会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相互融会趋势将促进共生共荣

在地球村观念家喻户晓的今天,中心拓展论的意义也与时俱进。“与资本主义挂钩的全球化不会停止制造新的‘周边,以将财富聚敛到新的中心的行为”的论点切中现实。经济全球化正使“无奈的内部剥削”被无商量的“全球剥削”所取代,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猎利空间进一步扩大。

资本主义强国固然不是故步自封的,他们为生存自救而竭力合作的同时,挤压其他社会体系的生存空间成为现实必然,不断扰动我国“中华复兴”的前进步伐就是佐证。

所以笔者认为,水野和夫的这一惊世言论不仅是警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是警示我们的。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其包容性和多元化社会优势已被现实所证明。从“多种所有制并存”来看,我们的现实制度是包含了资本主义养分的。“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了,我们自然也不能高枕无忧。现实的一些突出社会问题就不容忽视。

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才是灿烂的。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和解放生产力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增强社会经济免疫力,建立健全了反垄断制度体系。这一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竞争力方面无疑功不可没。在世界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不妨站在世界的屋脊再思索这一体系的政治意义,追求单一政治体系的世界格局无疑是背离反垄断思想的,是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

五、“零增长的稳定社会”命题的理性

水野和夫推测:“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新体系,是在零增长状态下依然成立的稳定常态社会。”

容易理解的是“零增长状态”有高位的也有低位的。

该命题预见的显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部终极状态,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到的一个很高水平的高位“零增长状态”,此时的全社会生产边际效益为零。

值得深思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雄厚资本的多年驱动下,其经济总量和平均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他们在现阶段维持低增长甚至零增长,他们所占有的财富资源和财富聚敛能力都是发展中国家与贫困国家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高位“零增长状态”较贫困国家和落后地区的低位“零增长状态”,其领先优势依然。

假若这种“零增长状态”存在,其理想模式应该是各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先后在相差时日不多的情况下达到这种高位状态。这就是毛泽东曾经畅想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3]。可惜的是,这样的远景何时能实现难以预见。笔者因此想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将最终自己埋葬资本主义的预言实现时日也难以预见。

发展中国家与贫困国家因此要励精图治奋起追赶,谨防在低位“零增长”自我安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位“零增长”。

结论

新的世界格局使现代资本主义正摆脱传统资本主义所依存的初始条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不景气现象也具有明显的局域性。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它们的创伤自我修复能力和与其他经济系统互吸养分的机制不可忽视。所谓“零增长的稳定社会”命题,其时空性更是不可料定。我们因此要在辩证思考日本经济学家水野和夫《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一文基本观点基础上,认真体悟我们的社会经济体系所存系的一些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水野和夫.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J].特别关注,2014,(10):5-6.

[2]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236.

[3] 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9-2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零增长不确定性资本主义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浅议有机肥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中的作用及措施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桩板式挡墙施工风险评估
0.2%,日本经济滑向“零增长”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别说与要说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