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原著:建构有根的语言经典

2016-05-14任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白骨精名著

任春

名著类课文,即节选于古典名著或由古典名著改编的课文。它是学生通往语言经典的重要桥梁。由于种种原因,编者不得不将一些古典名著类的语言进行改编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不可避免的违背了古典语言的原汁原味,若就课文教课文,将大大折损中国古典名著类课文的价值。

2011年版新课标总目标中就强调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寻根、累积,最后达到运用,我们姑且称其为名著类课文的“语用”策略。

一、拓展策略:必要的原文拓展,寻找经典语言之根

崔峦曾就教材所设“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目的有过这样的表述: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是要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走上阅读名著的旅程,让学生找到经典语言的根。

1.由一篇课文到一本著作的拓展

教师根据课文,找到一些特定的知识点、文化点进行拓展延伸、重组创造,适切地将原著的经典语言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经典语言中得到浸润和熏陶。

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时,就补充了关于白骨精“美貌”的一段描写,通过美貌村姑外貌描写的拓展,教师既从人物形象上让学生理解到白骨精用美人计来勾引唐僧,又从语言形式上让学生领略到原文对仗的语言特点,使学生领略了名著语言的经典。

2.由一个人物到一群人物的拓展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也是文学最基本的表述对象。如果教师能通过一个人物找到适切的思考点、拓展点,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由一个人物自然拓展到一群人的阅读。

如苏教版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学完了课文,知道了林冲的特点——忍,可以拓展“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等章节的精彩描写,以加深理解林冲的“忍”与“勇”。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林冲为什么要一忍再忍?”“这样忍让性格的人物,最终为何没有忍,而上了梁山呢?”由此激发学生去读有关林冲的故事,让这个人物在学生头脑中鲜活、立体起来。继续延伸:《水浒传》中有108条好汉,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上梁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由此再拓展到整本书中一群人物的阅读。

3.由一个人物到一本著作的拓展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基本的表现对象,人物形象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阅读名著类课文的基本点和重点。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就应通过一个“例子”,认识文中人物鲜明的特点,进而对这一人物及表现人物的手法产生兴趣,从而拓展到一本名著的阅读。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名著《红楼梦》的一小部分,是人物形象描写的经典之作。从人物语言体会其爽朗热情,又张狂放肆;从人物外貌,体会其尊贵美丽,又刁钻狡黠。王熙凤可爱又可恶的人物形象,以及经典的描写,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兴趣,从而自然拓展到对名著《红楼梦》的阅读。

二、诵读策略:多样的朗读背诵,累积经典语言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诵读,绝不仅仅是口头发出声音,而应该是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正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实践,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关注“渐进”,累积语言经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渐进诵读”,即诵读的要求循序渐进,对学生每一次的诵读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每次诵读都有新的收获。

如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人教版课文《景阳冈》打虎一段。他要求诵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第一遍,读课文段落;第二遍读原文;第三遍读竖排版原文;第四遍读没有标点的原文;第五遍读没有标点的繁体字原文。赵老师紧紧抓住重点段落,没有问“为什么”,没有说感受,只是通过“渐进”式朗读让学生感受原文的“原汁原味”,在反反复复的诵读过程中,将重点段落自然而然地理解、积累下来,最后累积了经典语言。

2.运用“演读”,感受语言内涵

“演读”,表演性朗读,也可说分角色朗读,适用于有较强表演色彩的名著类课文。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就是《史记》改编后的独幕剧,非常适合表演性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表演中,感受到语言的内涵。

3.指导“变速”,体悟语言韵味

通常说到积累,第一反应就是背诵。于是乎,还没将段落读出韵味,学生就开始捂住耳朵,闭上眼睛“死记硬背”起来。何不将“背诵”变成“改变速度”的“诵读”,让学生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韵味呢?

如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教师拓展了刘向《说宛》中《螳螂捕蝉》的一段文言文。可让学生先慢慢地诵读,读出停顿,读懂意思。然后变“慢读”为“速读”,由教师做示范,快速地诵读,没有停顿,一口气诵读。学生既觉得有趣,又没有背诵的压力,也避免了“捂耳闭眼”的情况,在一遍遍的“变速”诵读中体会经典语言的韵味。

三、写话策略:有效的课堂写话,运用经典语言为宗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既是语文课程的独当重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写了什么”,更要向“怎么写的”去过渡,掌握写的方法。

1.模仿入手,渗透语用方法

古典名著类课文,其语言就有形象性、传神性、凝练性、准确性等特点,其篇章布局上也有详略得当、张弛有度等布局的方法,这些都可作为教师的教学点,让学生学习和模仿。

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中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点。白骨精——“拄、哭、闪”等动作,写出了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孙悟空——“笑、藏、吩咐”等动作,写出了孙悟空的聪明机智、思虑周详;唐僧——“惊、摔、念”等动作,写出了唐僧的心地善良。学习了用动作来对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后,请学生续编“唐僧赶悟空,悟空求留下”的故事场面,要求用人物的动作来凸显人物各自的特点。这样写话目的明确、有法可依。

2.凝练语言,勾勒人物写话

凝练对内容的理解、信息的筛选、语意的表达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名著类课文教学中,就可运用凝练的语言去勾勒学生熟悉的人物,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前,可选择《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之一来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字数控制在百字以内。也可在教学之后,提供拓展资料,透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用凝练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故事”,用凝练的语言进行“人物评价”。通过这样的写话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搭建平台,表达思辨观点

所谓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分辨表达清楚,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其次要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古典名著中许多人物是可以引领学生去思一思、辨一辨、写一写的。

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人物,就可以搭建一个思辨的写话平台,让学生去辨一辨。这样思辨的写话,既让学生走近名著,同时又是一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认清这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明确这类课文的语言特点,从学生学情出发,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白骨精名著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