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职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探讨
2016-05-14李施漫
李施漫
【摘 要】教育工作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幼儿园新入职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与所接受的职前教育状况密不可分,并成为其顺利就业并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扮演好职业角色的前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保障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本文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此展开理论思考。
【关键词】职前教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学前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师资的质量。现阶段,任何一所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十分火爆,但他们当中有多少是打算未来从事幼师的呢?而当中,又有多少是准备用心的做一名幼师的呢?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做了个调查,大概只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会从事幼师,而当中不及四分之一将幼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个数据固然不能推广,但以小见大,我们的学生中有大部分都未曾将自己当做一名未来的幼师来看待,只是当初没有选择或者以为可以比普高更轻松来选择的。既然如此,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用功学习这一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恐惧。一大群纯粹为了就业而选择幼师的学生将面对的是最脆弱最具备可塑性的幼儿。幼师行业不太高的薪水和有限的晋升空间,或许很难满足他们。那最终有多少留得下来,而留得下来的又有多少能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幼儿呢?
人性是现实的,权、钱、利、地位人们总要追逐其中的一样,无私奉献的固然有,可仅仅是个人高尚精神的体现,不能以此来要求一个行业。权、钱、利这三样从教育行业诞生之初就很难沾边,唯地位一项,无论在哪朝哪代,教师都是很有社会地位的。一个怎样的老师会有社会地位,会受人尊重?地震来临,独善其身的“范跑跑”自然不是;因教师节未能收到礼物而谩骂学生的老师不是;以教师之权威猥亵女生的更加不会是。恰好相反,有教学智慧、宽广胸怀、耐心指导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值得尊重的。可这些在学校学得来吗?我认为这是在学校知识中学不到的,这是一种个人的修炼。但这种修炼有一个前提,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信念,因为良好的职业素质我们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而这却是职业教育的短板。我们培养能考试过关的,舞蹈歌唱优秀的幼师,这并不等于我们培养了热爱这个行业、热爱幼儿的老师。职业素质的教育很多学校也在开展,通常以思想政治课的形式,无需多说,我们都能想象这个效果。在我看来,职业素质教育更应该融入到学校生活、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里去。不谈高大空的发展规划,只谈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出的尝试。
一、导言课——“读懂”幼儿,是树立职业理想的第一步
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可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每接一个新班,我坚持以一堂跳脱书本之外的“导言课”为开端。只阐述一个观点:幼儿即天才!为何要选择这个话题作为导言呢?我以为缺乏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的学生们,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所在,小看幼儿。幼儿年龄小,便可以更轻松更随意的对待他们;正因如此,幼师这个职业也变得毫无技术含量,更谈不上一种自豪感了。所以,我的逻辑是:让学生看重教育对象,进而看重自己的职业。
我以潜水反射、语言关键期、运动关键期三个例子对比成人来说明,幼儿阶段,儿童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具有无限的潜力。之后,探讨天才般的幼儿如何沦为平庸的成年人。从中国教育中的三个致命伤开始。“自以为是的成年人”,“规矩”,“爱(溺爱、剥夺成长权利的爱)”,到提出驳斥观点“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习惯”,“爱(提倡分享、付出的爱)”。当然这一切并非灌输,尽力给出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让学生能够认同。学生最终学到的,一定是他所认同的。
二、推己及人,从被尊重到尊重他人
从内心对学生抱有热情,尊重他们。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我们期望一个从未从老师那体会到尊重的人去尊重他的学生,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关系比技巧更重要。”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的核心。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现在提倡“教学民主化”,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个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在于,老师将可供学生自由发挥的范围设置在哪,考验老师的知识掌控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班级氛围,这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现阶段,偶尔一次在某个班能达到如此的氛围,但如何常规化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等。教师与幼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用关注的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教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如在讲故事的时候,有个孩子老是捣乱,影响其他小朋友听故事。教师可以说:“当听我讲故事时不要随便说话,否则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听故事,你自己也听不到,这样做很不好。”
三、巧用NLP,用科学语言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转变
为何我特意加“真正”二字?不得不说,近几年的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可多为形式上的转变,比如课堂时间分配、加入讨论和自主学习。但精神内核上,以学生为中心,仍没做到。我问到学生的问题,“在幼儿园里孩子最应学到的事有哪些?”同学们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以外部标准来评价的。全美幼教协会曾提出同样的问题:幼儿在幼儿园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分别是“合作及成为集体的一员”,“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创造性”。这当中本质的差异,是美国的描述是以幼儿为中心,着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自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或者可以短时间速成的。不过有一点,心理学上流行一种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直白地说,NLP就是我们用语言来改变身心状态的方法。所以,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使用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表达。例如,上课行师生之礼时称赞学生;有不同观点时,不说不对,而是“你的观点很不错,那你听听我的想法呢”;涉及规矩的时候,不说你不该这样做,而是“你觉得你这样做怎样,有什么后果”。通过语言模式的改变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互信。
【参考文献】
[1]李学杰.《教育评论》,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