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2016-05-14黄永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问题教学

黄永华

【摘 要】当前课程改革存在着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深刻、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和僵硬、教学(讲授)方式的曲解化、课堂评价模糊化和教学反思的主观化等问题,要使课程改革真正成功,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深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的,有些行为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解读,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课程标准,导致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清,教学仅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很少考虑如何用教材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多数教师没有树立新的课程观,缺乏对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等等。我们知道:教师对新课程和教材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新课改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由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的新课程和教材的解读者;教师再也不是那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该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但是,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入学习,更不用说深入、细致的研讨了。

(二)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我们的教师为了应付我们的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去回顾一下我们的课堂,非常普遍的存在以下现象:1.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2.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3.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4.为了便于学生展示,故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文本、教学内容把握肤浅。这说明,我们的高效课堂改革仅仅是步入了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课改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序,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不重实效。2.合作问题过于简单和复杂,导致没有讨论的必要和没有结果的合作。3.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4.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5.合作过于频繁。6.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这点我想大家深有体会:特别是展示汇报时,基本上是那几个组长,就是老师让其他学生补充,也由于长期以来被优秀生独霸小组,其他学生想说恐怕都没有热情和自信了。

(四)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僵硬。

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学校都纷纷创建了本校的以“导学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科都有些内容适合“导学案”,但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合;教学改革模式的一刀切,不但缺少教育的个性化,也违背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学生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教师决不能成为教学模式化的机械重复者,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追求。我们反思身边的课堂,不管什么课,不管能不能用都要用一个模式,一成不变的死板硬套,有的课为了完整套用模式,不惜失去学科本身特点,不能紧跟学生思维,顺学而导,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用模的最高境界是(脱模)而不能“套模”。只有在结合教学实际、学科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用模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即尊重学科特点,如语文学科强调文本教学,数学学科要强化训练,英语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科学理化要注重实验教学等,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五)教学(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总是被“讲与不讲”所困惑和左右,备课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运用在对教材的把握处理、学情的分析、学案的编写上,而是一直在备自己的话语。这样就违背我们教育的初衷了。

(六)课堂评价模糊化和教学反思的主观化

课堂评价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后,只要效果不好,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的话,如出一辙。这个班的学生太差了,这个班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合作等等;没有反思自己本身的原因,没有寻找自己的不足,而是去寻找借口:我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当,那个问题设计的不符合学生思维。好像自己身上一点不足都没有,什么都是学生的责任,想一想:一个不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师,又怎能不断的提高和成长呢?可能目前课堂上存在的还有许多问题我今天没总结到的,但以上现象是真正的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的,它制约着我们的课堂,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正是因为大家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出现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走了弯路,影响了教学的进程或质量,所以我们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持怀疑态度,穿新鞋走老路。但我想:这是正常的,没有困难和问题的改革是假改革,任何一种改革在前行的路上都会有困惑,有怀疑,才会有反思,有新的举措,有新的措施及时纠正,才会有成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要全面取得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就要克服上面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改革调整。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问题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