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6-05-14汪先苹

商业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挑战互联网+互联网

汪先苹

[摘 要] “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新时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深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本研究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环体五个部分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从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 G320[文献标识码] B

21世纪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信息和技术催生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互联网+”应时而生。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如何积极地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态势,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1]。

(二)“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即“万物万联,共同共享”、“跨界融”、“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模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开创人类的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催生的“互联网+”必然会给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麦克卢恩所说:“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新环境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阴影。”

(一)指导思想受冲击

“互联网+”的全球性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一切手段诋毁和消解马克思主义,他们抓住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鉴别能力弱的特点,将高校作为攻陷主要目标之一,企图达到“分化”、“西化”的目的。在西方网络霸权文化的传播和侵染下,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侵蚀,日渐西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偏离。一些境内外敌对分子通过互联网宣传反动思想,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同感降低,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质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共产主义产生怀疑。

(二)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提出了挑战。网络资源无形中吸引着大学生群体,间接影响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网络中的大量信息资源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群体的知识面,从而间接地削弱了教育者自身知识含量的优势,教育者难以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网络的自由性,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群体对传统的单方面灌输形式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育者的权威性有所降低。

(三)教育过程复杂化

开放、交互、匿名的网络是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内容丰富而庞杂,从一定程度上致使教育过程更加复杂。纷繁的信息通过网络交汇融合,使得网络文化绚丽缤纷,但同时也是杂乱无章的。“互联网+”中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和整合才能将其高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的利用并不充分,效果并不理想。

(四)受教育者抵抗力差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庸俗化、市场化的网络信息在利润的推动下,竭尽所能地向学生推销自己,对于此,大学生的免疫力并不高。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网络诱惑的抵抗力差。网上“黄、赌、毒”肆虐,众多非法网站兜售淫秽、色情、暴力图书、图片、电影,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教育环境被污染

“大众传播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这个‘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3]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大力宣传反党、反民族、反社会的激进言论,网络文化中的凶杀、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不加遮掩地展示在大学生面前,严重污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多元化相结合

在网络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冲击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多元化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汲取网络新媒体的养料,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应理性地分析现实情况以及“互联网+”下各种思想的本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始终不渝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在高校倡导雷锋精神等中华历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荣耀感与自豪感;最后,用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学生道德观的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最美”形象、感动中国人物及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用积极的事例和榜样人物的模范作用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朝正确方向发展。[4]

(二)培养与自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日趋复杂,所涉及的领域愈发宽泛。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的新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在培养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分管部门应当注意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适当的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班,及时、有效地为教育者“充电”,更新知识储备,完善教师互联网知识体系、强化其文化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开拓思维、创新方式,主动熟悉网络语言、精通相关网络知识、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和现实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大趋势下,学生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将其视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顺势而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主动抢占这一阵地,系统地进行网络的正面理论灌输,逐步形成“从网络中学习、解惑,从参与中体会中升华”的灌输模式。[6]建立一批有质量、有特色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网络基地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积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一、选定一些理论性强、对学生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二、在页面设计上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三、适时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促使其学会“思想保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是“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培养大学生自律,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制定自律性公约,尤其要加强管理大学生的宿舍网络,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群体达成共识,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网络自律公约。利用他律是保证高效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着力点,他律建设中应注意:一、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形成党组织促党员、党员带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帮其他同学的互助网络;二、注意发挥“两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导向作用;三、强化纪律约束,对个别违法犯罪的学生给予批评,督促其改正,情节恶劣的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疏导与堵截相结合,健全管理体制

“疏导即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7]第一,网络的复杂性、隐蔽性、自由选择性等决定了一味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第二,思政教育针对的是思想问题,不能用简单否定、批判、封杀的方法解决,应查根溯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堵截的重点是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制度规定,约束、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例如:限制学生上网时间、适时网络教育等。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网络建立网络管理控制中心,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组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纠察组,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立法、严格执法,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犯罪,通过设立“关卡”,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信息的传播。

新时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深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 http:// news. xinhuanet. com/ politics/ 2015 - 07 / 04 / c_1115815944_3.htm,2015-12-20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李克强总理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官方解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4-185

[4]成守勇.个人主义价值内蕴省思[J].求索,2014(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光明日报,2004-10-15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7-308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9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挑战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